文/朱發猛
屯堡山歌是最為輕便簡潔的民間文藝活動,是安順珍貴的原生態歷史文化遺產。張燕/攝
600多年前,二十多萬明軍從江淮一帶奉旨進入安順黔中戍邊屯田后,帶有“吳歌”底色的俚歌小調便在這塊山水間響起,歷經歲月變遷,如今它已成了屯堡人喜愛的民間文藝——屯堡山歌。
原來因為俚俗,雖然年輕的男女很喜愛,但屯堡山歌多半只能唱響在山水間、茶坡上。“每到清明前后采茶葉的時候,有茶園的人家要請外村的年輕女孩來采茶,村里的年輕人就會上茶園唱山歌。”在屯堡大村九溪、狗場屯,一些老人面帶笑容告訴我們屯堡對唱山歌的場景。
唱首山歌把妹逗,
看妹抬頭不抬頭?
牛不抬頭忙吃草,
妹不抬頭是害羞。
當這樣搭訕的山歌在采茶姑娘的不遠處響起來時,女孩們嬉笑間你推我讓挑選出唱得最好的女孩出來對唱。很多時候,唱歌的兩人或兩隊男女并不認識,因而這樣的山歌并不是單獨約會時吐露心聲的情歌,多是一場虛擬的“你情我愿”,或是斗嘴斗狠,搭訕交流或相互“愛慕”。在試探觀察中,對唱山歌的男女也會出現互相心儀的情況,成了伴侶;如果對唱中沒有感覺,那就是一場山歌會。說是山歌會,其實有點夸大了,那些年代女性能自由唱歌的機會不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農閑時,在一些野外,會有年輕男性和女性相遇試探著唱起山歌來。歌聲一出,自然吸引著人們聚攏來聽。這些聽眾有年長的,也有年輕的,甚至有什么也不懂只是愛熱鬧的小孩。當人越來越多時,女方怕被親戚、熟人認出便不敢再唱。于是,一場充滿戲劇性的“追歌”情節上演,令人感受到屯堡山歌強大的生命力。
后來,在一些屯堡節日或節氣,會出現山歌對唱的場景。資深的歌手總結,最熱鬧的是七月十五劉官鄉水橋村的山歌會,再有五月二十八的舊州歌會,以及年初一在平壩白云杉樹關的山歌對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些村寨開始邀請山歌手進村演唱。再后來,屯堡山歌作為一種民間文藝被關注,政府倡導舉行比賽,屯堡山歌走上了舞臺。現在每逢屯堡人的節氣、會口,野外的山歌依然在唱響,聽得入迷的聽眾會露出十分享受的表情。
屯堡山歌主要以兩人對唱的形式出現,也有團隊的形式,輪流對唱的形式。像所有民歌一樣,賦比興是屯堡山歌中常見的技巧,在男女對答中大量運用比喻、象征、夸張、借代等手法來即興抒懷。由于它的原生性,在敘事言情上,想象豐富,語言生動,隨意自然,大膽潑辣,很多流傳下來的山歌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屯堡山歌的類型來看,大體有最常用的四句歌和盤歌、疙瘩歌、刁難歌等。四句歌就是男女各唱四句,內容不拘,可以互相調侃,互相打趣,可以唱情人的互訴衷腸,也可以虛擬唱家庭生活。一個開頭一個跟,你追我趕,見子打子,比的是才情,比的是見聞,是最常見的歌唱類型;盤歌就是盤問,兩人一個問一個答,如果回答不上,對歌就輸了;刁難歌,就是歌手故意刁難對方,問者唱出的一般是不可能辦到的事,答者以機智來回答對方,那也是用不可能辦到的事來對應;疙瘩歌,就是在演唱中加進說白,即是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是常規的調子,中間加的句子用說白,可加上兩句、四句、八句不等,以延伸抒情效果。
屯堡山歌的內容很廣,除了談情說愛,也唱歷史朝代演義故事,唱倫理道德,唱全年花事、農業生產,唱日常生活,唱新聞唱趣事等,它的內容在時間空間上不受限制,就是屯堡人口頭說的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小到家庭瑣事大到國家大事。由于山歌在屯堡地區大眾非常喜愛,如今,有很多政府職能部門用它來宣傳政策,在屯堡地區成了有力的宣傳手段。
屯堡山歌是最為輕便簡潔的民間文藝活動,具有歷史性、傳統性、群眾性、民間性、地域性,是安順珍貴的原生態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收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目前,山歌發展狀況良好,在村寨有很多愛好者,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專業歌手,也有一些歌手借助網絡成為紅人,有力地推動了屯堡山歌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