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晉楠 貴州圖片庫供圖
工匠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本寨村修繕房屋。
工匠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本寨村修繕房屋。
十年,可以做多少事?今年八月,貴州屯堡工作營再度起航,從2014 年開營到現在,幾乎每年工作營都修復一棟屯堡老建筑。
屯堡工作營由法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聯盟、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和貴州省儺戲堂文化傳播機構聯合籌建,面向公眾的遺產保護活動,屯堡工作營旨在促進遺產保護事業在公眾教育中的傳播,以及中法兩國之間在遺產保護志愿者參與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主要內容是中、法兩國的志愿者一起參與修復安順的屯堡民居院落。
《鄉村地理》雜志曾對工作營做過報道,而今,工作營已經進入了第十個年頭,工作營多年在安順屯堡的探索和努力也給鄉村老民居的修復以及鄉村振興帶來了難得的經驗和思考。
越劍(右)與陳應愷在討論修復方案。
工作營的發起者——建筑師越劍原本就是安順人,對屯堡文化有著很深的感情。他自述發起并主持修復屯堡民居源自一種“惋惜”,想要挽留這些優秀的老建筑,同時也是修復自己的鄉愁。
“像安順屯堡里的這些老屋甚至整個村子,都是有著很長歷史的優秀建筑,承載著這一地區的文化歷史。但是它又沒有達到文物的級別,引不起人們的關注,而今因為種種原因漸漸廢棄損毀是件很可惜的事情。”越劍在發起工作營時想到,如果能通過工作營修復其中一兩座老屋,重新活化利用起來,并經由傳播修復的過程傳播屯堡的文化,那么對于屯堡的保護和發展都是一條可行的路徑。經過十年的踐行,在不斷地改進探索中,工作營不僅實現了將屯堡廢舊民居修繕,還實現了“活化”修復后的老屋絕大部分都在繼續使用,專業的改造讓老屋在保持原本的風格基礎上,將內在改造得更適宜現代人生活。
與此同時,工作營堅持使用傳統工藝,讓志愿者們從老匠人手中學習非遺建筑技藝,從而讓流傳千年的優秀技藝得進一步傳承和傳播。越劍說,鑒于志愿者們很多是建筑系的學生,他們自己動手拜師學習非遺建筑技藝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自己國家的建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這些知識文化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作品,而不是簡單地堆砌一些文化符號。
修復工作包括場地的恢復、石木結構建筑的搭建修復等,由當地的施工隊指導并帶領志愿者進行施工。這些施工隊是有著幾十年經驗技藝的老工匠。志愿者們遵從“拜師學藝”的風俗,將老匠人們拜為師父,從老匠人手中學習非遺技藝。同時工作營會穿插安排集體活動,包括屯堡民居的參觀游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和地戲的學習,借此傳播貴州地域文化。世界遺產保護志愿者國際合作營項目共有70 個,貴州屯堡工作營是第71個,也是中國第四個遺產保護志愿者工作營。
清理磚塊。
在當地匠人的指導下,志愿者在制作榫卯。
在年復一年的遺產保護實踐中,“修房子”的技藝得以在當地的民間匠師、村民中被保留下來,傳統工匠重新受到了尊重,而通過工作營舉辦的論壇、攝影展覽、鄉村音樂會等活動,令當地人開始重新認識到老屋的遺產價值和鄉村的魅力。
2022 年,工作營修復的是云山屯的劉家院子。“老房子已經140 年了,爺爺那輩修的。后來我們子女當兵的當兵、工作的工作,都離開了云山屯。”“劉家院子”的屋主、66 歲的劉文元回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云山屯還很熱鬧,每周都有趕集。“我們一共十三四口人的大家族都住在一起,對老屋很有感情。”
每年清明回鄉祭掃,看到老屋逐漸破敗,劉文元心里很是惋惜。對他而言,這不僅是祖父手修建的老屋,更是承載家族記憶的寄托。因為贊同工作營的理念,劉文元通過村里的匠人牽線搭橋,主動將老屋提供給出來,作為開展遺產保護實踐的場所。“我和工作營說好了,一定要保留老房子的石木結構,恢復云山屯明朝建筑的格式。”
修復金家小院。
最終,和之前已經修復完成的黃家院子、金家院子等3 棟老屋一樣,劉家院子也將采用傳統“排扇式”木結構,石頭地基和石墻被保留,拆下來的舊石板、舊木板被重新利用。劉家院子和同是云山屯9年前修復完成的“老屋咖啡館”一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貴州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羅德啟,在本次工作營的開營儀式上說:“十年的沉淀和打磨使得貴州遺產保護工作營的模式成為了一個標桿、一個模板,受到全國各個地區各個鄉村的學習觀摩。今年,貴州工作營在紹興舉行的古城創新大賽中榮獲金獎,并得到了嘉賓和專家們的一致肯定,這正說明這種模式能夠在中國廣大的鄉村繼續生根發芽產生更大的影響。”
他認為,屯堡工作營是當代的上山下鄉活動,城市志愿者在鄉村匠師的指導下,參與修復鄉村里的古民居院落,包括場地的清理、木構的搭建、石墻的修復等;以及從工作營展開的非遺學習和各種文化活動。該項目將為志愿者提供一個獨特的平臺,不僅能在修復中很好地了解中國古民居的營建技藝,更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文化遺產特別是鄉土建筑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智慧的結晶,文明的瑰寶,民族的驕傲。如何更好地修復保持并持續下去既是社會課題,也是關乎每個人的文化難題。貴州屯堡工作營歷經十年的耕耘,種下的種子已經萌芽,期待未來成長為保護和振興文化遺產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