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燕平
學生在七眼橋鎮本寨村寫生。程洪凱/攝 貴州圖片庫供圖
貴州屯堡村落,大多源起明代,歷經六百多年的發展、變遷,是貴州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特殊的村落類型。屯堡村落,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與明代屯軍編制、功能有關,在安順一帶較為典型。從形成背景看,屯堡村落是明代在貴州地區的國家實踐,不同于血緣、家族傳統較為深厚的徽州村落、客家村落。
民國二十一年《平壩縣志》載:“屯堡者,屯軍住居之地之名也”,道光《安平縣志》載:“屯堡,即明洪武時之屯軍,婦女青衣紅袖,戴假角。女子未嫁者,以紅帶繞頭。已嫁者,改用白布。男子服與漢人同。男子善貿易,女不纏足腳。”
屯堡獨特的建筑吸引著學生們前去寫生。程洪凱/攝 貴州圖片庫供圖
這里,體現了生活在屯堡村落的人文特征,即屯堡人在明清以來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漢族獨特的群體,具有獨特的文化系統,住在城堡式的村落里,婦女身著長袍大袖,說著具有軍話性質的“屯堡話”。屯堡人還演繹著歷代王朝征戰故事的地戲,“生活在歷史里,歷史在生活中”。
屯堡村名帶著明顯軍事意蘊的地名,以“屯”“堡”為多,是明代軍屯的基本單位?!巴汀贝迓?,最多為官屯,如張官屯、王官屯、馬官屯、蔡官屯、金官屯、呂官屯、姚官屯、汪官屯、湯官屯、大(楊官)屯、?。罟伲┩?、陶官屯、二官屯、五官屯。家屯有:吳(家)屯,雷(家)屯,鄭家屯、鮑(家)屯。旗屯則有:宋旗屯、丁旗屯、魏旗屯、白旗屯、傅旗屯、顏旗屯、天王旗。體現距離的有:五里屯,安順城東、平壩城西,各有一個。體現功能的有:瓦窯屯。
“堡”村落。官堡:張官堡、高官堡、朱官堡、玉官堡、田官堡;家堡:鄧家堡、馬堡;環境:蕩上堡、石頭堡、青苔堡;其他:大堡、小堡、木山堡、太平堡、袁總堡、砂鍋堡。
藝術創作者筆下的屯堡村寨。唐永志/繪
“哨”村落:新哨、上哨、下哨。“關”村落:伍家關、楊家關;還有一些屯堡村落直接用人名來命名屯堡村落,如安順一帶的肖志仁屯、劉連屯、劉潤屯、陳亮堡,貴陽劉玉連屯。
按照明代衛所制度,一個衛5600 人,下設五個千戶所;一千戶所1120 人,下設十個百戶;一個百戶112 人,下設兩個總旗;一個總旗下設十個小旗。明代官制,衛指揮為正三品,千戶正五品,百戶為正六品。三品以下武官可以世襲。“普定衛舊管五十軍屯”,百戶為基本屯田單位,形成的村落名“×官屯”“×官堡”,安順一帶比較普遍。清鎮市由明代“威清衛”“鎮西衛”合并而來,清鎮一帶的中八、后五、右二等村落名,意為“威清衛中千戶所第八百戶、后千戶所第五百戶、右千戶所第二百戶?!辨倢帯⑵斩ㄒ粠О灼毂ぁ⒍∑欤ūぃ⑽浩欤ㄍ停榭偲?,四旗、十三旗,則為小旗。平壩一帶的九甲堡、四甲(堡),七甲堡,則是受清代里甲制度的影響而名。
鮑屯原名“永安屯”,明代開村來鮑、江、汪等家族發展不平衡,鮑姓家族人口居多,遂改名。大西橋原名“水橋屯”,民國時期滇黔公路經過該村興修公路橋,因橋而改名。肖志仁屯,因在1949 年新中國成立建聯合農會,改名“聯農村”。一些屯堡村落名因讀音的接近、變化發生演變:姨媽寨——驛馬站,擺家屯——擺甲屯,兩所屯——糧所屯,吉昌屯——雞場屯。一些屯堡村落也形成類似的“村落聯盟”,如同北方地區的“十里八村”,在安順一帶有“云峰八寨”“白旗十三寨”“火燒十八寨”“九屯十八堡”等。
安順屯堡村落中,有不少體現了其創設的功能,如馬軍屯、打紙屯、抄紙堡、瓦窯屯、張木匠堡、砂鍋堡等。“雞狗二場”,指的是雞場屯(今名“吉昌屯”)、狗場屯,體現屯堡村落與集市交易的關系。“鋪”名村落,在安順以東有頭鋪(原名羅德鋪)、二鋪(原名阿若鋪)、三鋪、飯籠鋪(天龍)、上頭鋪,安順以西有幺鋪、龍井鋪,所謂“五里一屯,十里一鋪”,即在古驛道上每隔一定的距離設置,為來往公務提供服務。由于交通的便利,這些村落始終保持較為穩定的發展。
在安順的屯堡社區,“四坊五匠”職業的形成與明代的匠戶制度有關,西秀區蔡官鎮馬官屯村保留有隨吳姓始祖而來的技師之墓。七眼橋鎮的時家屯、老塘關,有從事鐵器制作的傳統,有“打鐵的屯堡”之稱,被譽為大明屯堡的“兵工廠”。安順經開區幺鋪鎮的青苔堡,因編制竹器遠近聞名。西秀區轎子山鎮大山村,很多家戶在外開“包子鋪”。一些村落的產業生計特色,在當地俗語中亦然可見,如“二官寨的姑娘——會算(蒜)”,因為該村種植大蒜歷史悠久。“三鋪的秤桿子,鮑家屯的帶子”,西秀區大西橋鎮三鋪位于交通線上,方便買賣;鮑家屯,編制絲綢系腰成為該村的主要副業,該村歷史上有鮑大千遠赴千里之外的故里——徽州歙縣棠越村專門學習該項手藝的歷史傳說。而與鮑屯數里之隔的狗場屯,歷史上有“茶葉老祖”不遠千里背回茶種,形成茶葉產業。中所屯“以商補農”,源于該村人多地少,小商小販多,鄰村吉昌屯,建筑工匠多。因此,很多屯堡村落的產業生計有著自身的歷史脈絡,值得探究和發掘,服務當下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