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衛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領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存在偏差,難以有效推進該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通過對蘇北部分農村小學的任課教師展開調查,針對此現狀進行客觀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現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4-0084-03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開設多年,但許多學校將這門課程當成一種擺設,當成學科課程的機動課,可以隨時為學科課程讓路。這完全背離了該課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的教學目標。認識課程才能更好地實施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和經驗性等特點,強調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并以此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適應新時代要求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是課程改革的重點領域,又是薄弱環節,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和積極推進課程的實施。
為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情況,筆者對蘇北地區50所農村小學的50名任課教師展開調查,發現此課程雖然已經被大多數教育者熟知且逐漸得到重視,但仍然有70%的學校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情況不理想,學校和教師對該課程的教學存在著許多認識誤區。
一、課程實施現狀分析
1.忽視課程價值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只有12%的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有透徹的理解。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是學校的課程表上的一個標簽,課程設置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教學時間還會被占用。學校對課程價值的認識存在偏差,會導致任課教師不夠重視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從而隨意備課和上課。在這樣的情況下,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只是做了表面功夫,僅僅完成了開足、開齊課程的要求,而與“促進學校教育職能的轉變、促進課程之間的統整、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給予學生廣闊的發展空間、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的課程價值相去甚遠。
2.誤讀課程形式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約有64%的學校誤讀了課程形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約有32%的學校課程安排不合理,即教師完全依照《綜合實踐活動》教材機械地寫計劃、寫教案、進行教學,學生只能坐在教室里學習該課程。(2)約有32%的學校以教師命名的統一課題組織全校師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卻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安排毫無章法,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培養。其實,倡導學生自主選擇課題和主動參與實踐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關鍵。(3)有的學校認為只有做出產生社會影響的“大課題”(如給區長的某項建議、環境污染的調查等)才是好的研究性學習。(4)約有46%的學校混淆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校本課程、社團活動課、綜合課的概念,或認為設置課本劇就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或依托科學課程讓學生動手實驗,或讓幾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共同構思表演節目、交流和探討無關緊要的話題,或只對學生進行調查、訪問、設計、制作、實驗等環節提出具體要求,卻沒有強調該活動的主題,并忽視為學生提供實踐方法的指導。
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應體現在教育和訓練學生的作用上,如果不約束學生的行為,活動就變成了游戲。一旦活動的合理性、認知性被誤讀,課程的實施也就成了流于形式的無效教學。
3.忽略課程本義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約有40%的學校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語文課中有思品,音樂課中有舞蹈,數學課中有科學,英語課中有表演,誤認為每節課只要滲透了其他課程的內容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我們不排斥課程的整合,但綜合實踐課程有它自己的定義:基于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綜合運用知識的實踐性課程形態,為學生探究、理解新的社會問題提供機會,為學生充分發展個性、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造空間,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發展綜合素質。該課程的起點是學生,目的是讓學生從自身的學習和生活經歷中發現問題,并通過經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變革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4.課程資源不足
通過分析調查數據發現,約有80%的教師反映課程資源不足,這是農村小學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是師資缺乏。調查中70%的學校都是讓兼職教師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就容易導致該課程成為學科課程的犧牲品。二是活動資源匱乏。目前許多農村尚未建成文化館、科技館、藝術館、博物館、德育基地等活動平臺,這也在客觀上影響了課程的推進。三是可供借鑒和學習的范例較少。盡管地方開展過很多觀摩課、研討課、展示課等活動,但這些活動能推廣運用在農村小學的不足三成。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蘇北地區部分農村小學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現狀。雖然該調查采集的樣本數據較少,并不能代表整體,但我們要意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變革。教師應該反思國家增設課程的初衷,走出漠視的沼澤、誤讀的泥潭、忽視的丘壑,重新審視對課程目標的解讀,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擺在重要位置,發揮其育人功能。
二、對策與建議
1.加強培訓力度
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依循正確的路徑。
首先,學校管理者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要把握課程的性質、目標和內容,了解課程實施的原則和方法。建議有關部門在組織校長外出培訓或考察時,重點安排農村小學的校長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色學校觀摩,幫助其體驗和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對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獨特功能與重要價值,從而學習教學方法。通過以上對策,學校管理者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得到深化,并且把握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以及實施方式,從而能夠切實提高課程實施的水平。
其次,要依靠有水平的教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特殊性,確保師資隊伍的穩定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趨于常態化的保障。但是接受過綜合實踐課程系統培訓的教師極少,在農村小學更談不上有穩定的任課教師。建議有關部門組建市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骨干組、共同體綜合實踐學科組,在初期分工時確保各小學能有一位或以上專職教師進行授課,并選擇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兼職教師。學校要有計劃、有梯度、長時期地為教師提供系統培訓,讓他們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方法,而且有實踐的機會、有探討的空間,能夠不斷提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
2.開發課程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開發要以學生為原點,以三大關系為線索:一是學生與自然的關系;二是學生與社會的關系;三是學生與自我的關系。課程的內容應體現本校特色或反映學校所在社區的特色,可以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課題,或者選擇社會熱點、歷史傳承、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學校、教師、學生都是課程內容的提供者和開發者,學校需要承擔課程的總體規劃、技術指導、經費保障等方面的職責;教師團隊協助學校管理者制訂開發方案,并負責活動的實施、組織與協調;學生參與設計,并且提出問題,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以引發學生的共鳴。
3.形成系列主題活動
學校可組織開展可供學生選擇的自然探究系列,設計與制作系列,角色扮演、崗位體驗與社區服務系列,自我保護、自我認識與人際關系學習系列等多樣化實踐活動,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融合,發揮課程的最大化效益,實現課程的價值。在設計活動主題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城鄉差異,農村學校的落腳點可放在與“農”有關的主題上,如“秸稈的利用”“我的蔬菜朋友”“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農村交通工具的變遷”“百姓工程與政府職能”等更適合在農村學校開展的活動;而“關愛社區里的流浪動物”“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吃零食的學問”“城市休閑場所的調查”“書店與文化”“地方人文歷史與現代發展”“紅領巾尋訪活動”等主題活動則更適合在城市學校開展。
以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出發點,進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選題,更符合學生的發展要求。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核心價值觀、辦學宗旨、教育理念、教學目標等,這些體現學校內涵的教育符號,都可以進入學生的探究視野和實踐范疇。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教育話題和教學資源,并且以敏銳的眼光、超人的智慧、有力的擔當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踏踏實實地開展下去,完成課程的歷史使命。同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要與學校的傳統節日中非指定性領域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有機融合,構建以教學為主、以綜合實踐為輔的“一體兩翼”教育模式。
4.整合校內外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應囿于校園里,學校要鼓勵學生積極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走出教室、跨出校門,在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中,通過實踐獲得真實的體驗,促進校內外課程的整合。整合課程要兼收并蓄,要以調查、參觀、實驗、訪問、互聯網收集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合作,互相配合完成社會實踐活動。如此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智力協調發展,還有利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并能夠尊重和理解他人,從而形成科學素養和團隊精神,形成健全人格。
5.教師有效指導
學生完成課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如個人獨立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班級或年級合作探究、興趣小組合作探究、社團合作探究等。對于學生基于生活和學習經驗,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的課題,教師要教給他們具體的實踐方法,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完成課題的學習與探究。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需要學校調動一切資源來實施,需要匯集所有教師的智慧進行教學,需要學生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6.建立評價體系
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教師不可以用量化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而要建立多元與開放的評價體系,制訂評價細則,并做好組織、指導、管理、評價等各個環節的記錄。建立評價體系目的是便于學校領導監督與指導綜合實踐活動,同時也便于任課教師完成教學評價目標,還能為學生進行自身評價、確定努力方向提供具體的標準。
評價體系可以設置以下四個指標:一是參與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忌“少數人的游戲”。雖然學生的認知水平、動手能力有差異,但每一項活動的研究主題都會有不同層次的目標,學生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有側重地參與其中,就能增長知識、有所收獲。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活動,能夠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讓他們積極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二是發展性。強調多元參與,反對一元參照,主張縱向比較,利用學生的成長記錄全面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同時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進步軌跡,以此加強自我評價能力。三是綜合定性。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情感表達、認知表現進行綜合評價。教師可以收集和整理活動中各種體現學生成長的事物,如數據、模型、圖表、實物、證書等,并依據學生的心得體會、研究反思、小論文、小設計等對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行評價。四是民主評價。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互動性極強,教師要以民主和開放的態度,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評價,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把自我教育、自我激勵作為自己的成長方式。教師還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價,調動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參與共同教育的積極性。這樣的評價方式營造了和諧的民主氛圍,讓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在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努力,最終形成教育合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考慮多種因素,本文僅從蘇北地區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調查中窺見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不足,并依據本地區的實際提出了對策與建議,但這并不能普適于全國各地的農村學校,教師要學習和借鑒各地學校成功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經驗,并依據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努力完成課程教學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黃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現狀與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144-145.
[2] 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2):39-43.
[3] 姜平.開展系統研究,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體系-長沙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區域推進與常態實施策略探討[J].網絡科技時代,2007(23):9.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