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共享經濟、平臺經濟、零工經濟等新業態持續釋放新動能。在新冠疫情沖擊與就業市場總量壓力和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相疊加的新形勢下,新就業形態大幅提升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就業承載力,充分發揮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如何進一步挖掘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潛能,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新就業形態是勞動者依托移動互聯網平臺,獲得就業機會,從事勞動工作并取得勞動報酬的就業形態。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新就業形態增加了移動互聯網平臺作為承擔部分勞動用工管理功能的就業載體、勞動者就業工具(手段)以及獲取就業資源信息的途徑,故呈現就業方式靈活化、組織方式平臺化、工作任務自主化、主體身份多重化、勞動關系模糊化等新特征。
當前,新就業形態適應新的經濟社會條件變化而逐步發展壯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也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新就業形態在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擴大就業總量和規模、保障和維護基本民生、激發創新創業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面臨著產業成熟度和規范性不高、政策協同性不足、勞動者職業發展不穩定、權益保障存在部分真空地帶等突出問題和挑戰。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要兼顧其具有傳統就業形態的一般性和依托數字技術發展的特殊性兩個方面,從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和制度建設作用來統籌考慮。
重視科技創新、拓寬新就業形態發展空間是新就業形態的未來發展方向。新就業形態規模增長迅速,涉及零售、貿易、餐飲、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各行業,已經成為當前及未來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社會的重要就業崗位來源。然而,從產業領域來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從事的新業態仍以服務業為主。未來推動新就業形態發揮更大作用,一方面,要加快數字化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布局,促進知識型、智力型新就業形態發展;另一方面,要引導各類平臺企業建立可持續的經營和盈利模式,支持新就業形態擴大規模,進一步拓寬新就業形態的發展空間。
培育內生動力、提升新就業群體素質是激發新就業形態領域創新活力的關鍵步驟。要加強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夯實人力資源支撐,鼓勵更多高素質人才資源進入新就業形態領域。從職業教育規劃來看,應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銜接匹配,使更多勞動者掌握相關技能,具備在新就業形態中就業創業的能力;從職業培訓來看,要建立健全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的培訓政策,注重設計適應當下乃至未來科技水平條件、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培訓體系,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向技能型、專業化方向發展。
健全制度體系、加強新就業形態法治保障是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新就業形態的蓬勃發展,要統一規劃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加強政策的系統性,提升協同治理能力,建立健全與新就業形態發展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系。一方面,加強對用工企業和平臺的監管,確保其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創造相對穩定的就業條件;另一方面,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公共法律服務,維護好其基本權益。未來應探索并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工會組織,提升其他公共服務的可及性。
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新就業形態是保民生、穩增長,開新局、謀新篇的重要抓手。著力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質量與競爭力、激發其創新創業活力,促進新就業形態規范發展、引導拓展新業態新空間,是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本期特別策劃聚焦“新就業形態發展觀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展開多維度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