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湖南省兒童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自2006 年起,我國首先提出了精準外科的概念,得到了國內和國際醫學界的廣泛認同,精準醫療也逐步地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共研研究院于2022 年7 月13 日發布的《2022-2028 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全景調查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中指出,精準醫療作為近幾年興起的疾病治療方案,對技術手段的要求較高。目前我國精準醫療行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增長速度較快,與傳統的醫療相比,精準醫療更能綜合考量患者個體的基因差異,從而明確疾病病因與治療靶點。因此,基于精準醫療背景下對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優化思考,更能提高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精準性和高效性,切實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醫學計量是指對醫療衛生領域所涉及的儀器、設備、器械、量具等醫療設備進行測量,其中醫療設備計量管理是醫學計量中重要的組成部門,醫療單位中常見的心電圖、超聲、輸液泵、CT 機等醫療設備的日常管理都屬于醫療設備計量管理的應用范疇。計量工作是醫療單位實現精準醫療的技術支持之一,涉及醫療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匯總現階段各醫療單位實施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現狀,發現在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以下2 點弊端。
現行的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國家層面所有相關的法律政策如《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等雖已要求醫療機構建立相關的計量制度,但并未明確指出醫療設備的計量管理制度應如何建立、如何管理,導致在現有的醫療設備計量管理操作過程中極易出現管理漏洞,造成醫療設備計量管理不精、檢測情況不全的情況出現。例如,在現行的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制度中,通常任命設備科的醫工兼任醫療設備的計量管理工作,但在較多情況下,很多工程師因自身工作繁忙,無暇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與醫療器械監督管理的相關法律知識,僅將每年定期邀請省計量院醫學計量檢測中心的專家來上門檢測設備作為設備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對檢測內容一知半解,未明晰哪些醫學設備必須檢測、哪些醫學設備不需檢測,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導致醫療設備的計量管理未達到預期成效。并且,在部分醫療單位計量管理工作的實操過程中,計量管理制度也缺少了當醫療設備損壞時的應急預案。如當簡易呼吸機出現故障時,醫護人員應如何搶修操作,并對已損壞的儀器如何處理。導致在實際操作中,設備出現故障而不能及時解決,臨床工作人員也因臨床業務繁忙而無法及時更換檢測設備,最終造成計量檢測工作的效率低下,增加了醫療事故的發生概率。
造成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精密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中,大部分醫院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往往沒受到院領導的重視,除國家規定的需強制檢測的儀器外,對大部分醫療設備的檢測工作未落到實處。并且在實際檢驗過程中,除強檢的設備是免費檢測外,其余的醫療設備檢測都需單獨收費,而醫院中的醫療設備涉及的數量多、范圍大,每年檢驗的費用會占比醫院總支出的8%左右,但較多醫院不會對此提供較多的人力和物力,導致醫療計量管理人員在開展設備計量管理工作時捉襟見肘,當上級管理部門統一審查時都無法出具相應的設備檢測證書。另一方面,實操中,管理人員的人為失誤次數較多,同樣導致了管理工作精密度不高。現階段,從事醫療設備計量管理的工作人員,對自身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職責認知不到位,未從專業醫療技術角度和業務考核角度實施計量管理工作。并且由于計量管理工作專業背景的限制,導致管理人員不具備基礎的醫學知識,對醫療設備缺乏深入了解,最終造成在實際管理工作開展中,管理人員無法及時發現醫療設備計量操作中存在的問題,檢測結果出現明顯誤差。
精準醫療作為新興的診療技術,將較傳統的診療手段具有精準性、便捷性的突出特點。因此,基于精準醫療背景下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優化路徑,應從管理體系、工作模式、人才培養三方面出發,將計量管理工作貫徹至醫療單位的各個學科與各個環節,做到精準醫療的準確把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精準醫療背景下,醫療單位應高度重視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和醫學計量的相關工作,完善后的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制度應包括《一次性醫療用品采購、使用管理制度》《醫療儀器設備驗收、入庫、調試制度》和《常用儀器、設備使用應急預案》三個部分。首先,針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制度規則,醫療單位應明確一次性醫療用品的采購必須由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部門統一采購,其他科室不得自行購入,并在使用管理中,如遇到醫療用品不合格或出現可疑產品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將其及時報告給當地藥品監督部門,從而保證一次性醫療用品在醫療單位中的高效使用。其次,針對醫療儀器設備的制度規則,醫療單位應以法律合同為依據,做好儀器設備數量和質量的驗收,針對進口的醫療設備,必須在索賠期內驗收完畢,并將所有的醫療設備的入庫管理劃分到醫療設備計量管理部門的工作任務中,以此提高設備管理的服務效能。最后,針對常用設備使用應急預案的制度規則,醫療單位應對心電監護儀、除顫儀、輸液泵等專業醫療計量設備的常見故障問題進行詳細分類,并給予對應的解決措施,以提高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醫療單位在完善管理制度中,可通過培養自身醫學工程技術人員,設立獨立的計量小組,組織參加相關的業務學習,提高相關知識。做到在保障醫療設備精準運行的同時,提高設備計量結果的準確性,以此為廣大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精確的醫療服務。
在優化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路徑中,通過構建全過程常態化的計量管理工作模式,更能有效地把控醫療設備的質量控制工作。首先,針對醫療設備的采購工作,應嚴格做好入庫把關。在采購前,管理人員應對醫療計量設備的引入進行前期的論證評估,全面調研該設備的市場營銷情況和反饋情況,避免出現購入資金過高或采購設備技術不成熟的情況出現。并在采購過程中,完善相關采購檔案管理工作,實時更新采購記錄和驗收記錄,確保采購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記錄在檔,便于當設備出現問題時,進行問題倒追,做到責任到人。然后,針對醫療設備的使用過程中,新的醫療計量設備在投入使用前,要通過計量檢定的方式,以確定所采購的醫療計量設備符合相關的法定程序,待計量參數檢查合格后,才可將其投入醫療環節的正常使用中。例如,對于較為大型的醫療計量設備,在安裝后和投入使用前,醫療設備管理人員需聯合技術人員,對其各項指標進行周密檢查,如技術參數、檢驗報告準確等,并且依據醫療單位各科室對該醫療計量設備的使用需求。在投入使用后,按照使用頻次進行定期檢查與維護更換,并填寫醫療計量設備周期檢定表(如表1 所示),以此確保醫療計量設備測定結果的準確度,保障醫療工作質量。結合醫院自身醫療設備的情況,做好每年的計量檢測安排,盡量做到對急救生命支持類和高精尖的設備百分百覆蓋,此類設備也是監管的重點。
培養專業醫療設備計量管理人才是提高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質量的重要舉措。醫療單位一方面可以季度為階段,定期召開醫學計量相關培訓與研討交流會,邀請國內的醫學計量專家入院進行授課交流,宣傳最新的醫療設備計量管理的最新動態和法律法規,進一步提高醫療設備計量管理人員的工作素養,加強其醫療基礎知識的技能儲備,培養計量管理人員的專項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醫療單位也可從建立醫療設備計量管理人才信息檔案入手,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依托本院信息化網絡,打造本院的醫療設備管理系統,根據管理人員的專業特長、擅長領域等,按照業務分類對其進行技術劃分,使每名醫療設備計量管理人員都可在最擅長的管理領域發揮長處,為醫療設備計量的精細化管理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并且,醫療單位也建立醫療設備計量管理的部門工作群,通過網絡信息的實時傳遞,在群中及時發放有關醫療設備計量的相關信息,加強管理人員對計量工作的重視程度,以此提高醫療設備計量管理的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精準醫療背景下,現代科技技術與醫療設備精準結合。為確保醫療設備計量管理工作的精準可靠,降低計量數據的操作誤差,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醫療團隊應從完善管理制度入手,引入第三方的監督引導,規范醫療設備計量的工作流程;通過構建全過程常態化計量管理工作模式,提高各階段管理工作的實際效能,加強計量檢定與質量控制的雙向配合,提高檢測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最后,則要將培養專業醫學計量人才作為優化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并加入信息化管理系統,以此為醫院實現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促進醫療計量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