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實力雄厚的三甲醫院,到基層鄉鎮衛生院,截至8月17日,全國已有超過180名院長、書記“落馬”,被查的相關科室負責人更是不在少數。
這些“關鍵少數”、關鍵崗位,怎么就成了貪腐“重災區”?
“醫院信息科科長走進辦公室,將門診醫生用藥量導出,發給醫藥代表。幾分鐘后,他的手機就收到‘已到賬5000 元’的信息……”。
這是8 月20 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的動畫視頻《醫療領域腐敗和不正之風丨斬斷“統方”數據利益鏈》中的一個場景。
所謂“統方”數據,就是醫院處方用藥量的數據統計,是醫藥企業的銷售人員給醫務人員發放藥品回扣、制訂營銷策略的依據。因此,“統方”數據被眾多醫藥企業銷售人員視若“珍寶”,醫院信息科負責人也成為他們必須拿下的“關鍵少數”、關鍵崗位之一。
“‘關鍵少數’、關鍵崗位”,在國家衛健委8 月15 日發布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有關問答中高頻率出現。從中不難看出,這兩個“關鍵”已成為醫藥領域貪腐重災區。
“關鍵少數”、關鍵崗位之所以成為醫療腐敗重災區,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度審批權、定價權、進門權、使用權等等,如果缺少有效監督,就極易形成“一言堂”,滋生腐敗在所難免。
無論是藥品、耗材、器械、設備,要想成功進入醫院并被大量使用,都需要相關科室主任和院領導的“拍板”。因此,他們也就成為不法經營藥企重點“圍獵”的對象。有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近年來,醫院的院級正職、院級副職、藥劑科主任、檢驗科主任、設備科主任是排在受賄罪涉案數量前五位的職務。與之對應的是,藥品、醫療設備、醫用耗材是涉案最多的三個領域。而高額回扣就是最大的原罪。
前陣子引爆微博、被稱為此次醫藥反腐風暴起源的“一臺價值1500萬元的直線加速器,被醫院以3520萬元的價格買入,回扣高達1600 萬元”事件,便生動地展示了一個“關鍵人物”如何將一大批人拉下馬。
今年5 月,中紀委披露了一起醫院腐敗窩案: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某俊和原黨委委員、副院長楊某紅,“與供應商稱兄道弟,肆意吃請玩樂、收受禮品禮金”。2018 年,在討論購買直線加速器事宜時,楊某俊不顧醫院其他領導班子成員反對,最終以3520萬元買下實際價值1500 萬元的進口淘汰設備。
之后,在楊某俊影響下,醫院中層干部上行下效、各自盤算,紛紛利用手中權力非法牟利。最終,楊某俊及醫院財務部原主任劉某文、后勤服務部原主任張某生、醫學裝備部原主任葉某光等被立案審查調查,13 名供貨商行賄被查處,涉案金額高達數千萬元。
專家型院長因腐敗而落馬的,在同一時期(2018-2021 年)還有不少:曾獲評“廣西優秀專家”、在骨科方面具有較高造詣的婁底市中心醫院院長肖某,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原院長張某某,享有江西省“十佳好院長”和胸外科專家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江西省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熊某某,曾為文山州醫院心血管內科學科帶頭人的文山州人民醫院原院長盧某……
有課題組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1517份公立醫院腐敗案件判決書。這些判決書共涉及1802名被告。除8名未明確案發職務,其余1794名被告中,院級正職、院級副職、中層正職、中層副職的比例分別為20.2%、9.8%、35.6%、9.9%,合計占比75.5%,而一般工作人員僅占24.5%。
有紀委監委調研組總結:醫療領域違紀違法環節集中在醫保基金、補助資金使用,藥品、醫療設備、耗材采購及工程項目承攬等環節;“關鍵少數”涉案較多,藥品、醫療設備、耗材采購等重要決策權大都集中于“一把手”,因此很容易成為被“圍獵”對象;科室主任等中層干部對本單位的藥品、器械評價和使用起到重要作用,且更易得到患者信任,容易出現以權謀私現象。
銳 評
一些醫院院長用人一句話、項目一手抓、花錢一支筆、決策一言堂,‘一把手’甚至變成了‘一霸手’。一些‘一把手’違紀違法問題還產生催化、連鎖反應,甚至造成系統性、塌方式腐敗。
——中新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