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取高額贊助費,指定醫生為藥品背書,違規發放講課費、培訓費……學術交流這個大雅之堂,近年來怎么就逐漸變了味兒,成了有心人巧立名目、精心布置的斂財手段?
“剛剛收到通知,今天某協會某學會的一場會議延期了。受邀來做報告的我,飛了3 個多小時,人都已經在酒店了。”8 月11 日凌晨,一位醫藥從業人員在朋友圈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這只是醫藥反腐風暴刮向醫藥行業組織或學(協)會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國許多醫學會議宣布延期。據相關媒體報道,僅8 月的第一周,就有至少10個學術會議延期。
今年5 月,國家衛健委、公安部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嚴厲打擊“捐贈”、學術活動、舉辦或參加會議等名義變相攤派,為非法利益輸送提供平臺,違規接受捐贈資助等問題,將矛頭直指各級各類醫藥行業組織或學(協)會在工作或推進業務主管部門委托事項過程中的不正之風。
在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醫藥反腐風暴之下,過去各類醫藥會議見怪不怪、習焉不察的“灰色套路”,正被置于聚光燈下審視。有的醫院明確提出方案,要求醫務人員主動清退講課費、培訓費、研討費等不合理報酬。
在這之前,各類醫藥會議早已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一些藥企為了規避法律,通過贊助科研經費、贊助學術會議等形式,和醫生“套近乎”、搞利益交換。參會的醫生,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費用——講課費、培訓費。
有研究數據顯示,“學術營銷費用”一直是藥企的一大重要開支。據某公司的招股書所示,其市場開發費用的主要構成是推廣會議費,區域推廣會場均人次在36 至43 人,場 均 費 用 高 達7.67 萬~9.49萬元。
據報道,一些所謂的“小型醫療學術會議”,甚至一度泛濫到醫務人員需要找人替代參會的程度。
“各種學術會議魚龍混雜,有些醫學專家隨便找個贊助商,就把區域內相關醫院科室主任叫去開會”“基層的醫務人員也苦不堪言,去吧,意義不大;不去吧,他是這個區域專業的老大,不好駁了他的面子”,不少醫務人員也對醫療學術會議的混亂現狀十分無奈。
除此之外,一些地區的醫藥行業學會更是管理混亂,大肆借學術會議之名進行利益輸送。
國家審計署近期出具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廣東省醫學會規定,學術會議召開期間醫藥企業可通過繳1 萬~50 萬元不等的贊助費,指定醫生或研發人員對本企業產品進行宣傳(行業統稱為“衛星會”)。2022 年,廣東省醫學會共舉辦衛星會582 個,累計收取329 家醫藥企業贊助費5205.62 萬元。同時,還弄虛作假向醫學專家違規發放講課費、籌備費16.96 萬元。
審計文件還披露,廣州某藥企在同一地址注冊成立962 家會議服務公司,并在2021 年 至2023 年5 月,以 支 付 學 術 會 議費、醫學服務費等名義將16.75 億元轉入,這筆資金被進一步分解轉入特定人員賬戶,用于支付各區域醫院公關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事業捐贈法》和國家衛計委《衛生計生單位接受公益事業捐贈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衛生計生單位可以接受國內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用于衛生計生人員培訓和培養、用于衛生計生領域學術活動、用于衛生計生領域科學研究的公益事業捐贈。
反腐新形勢下,業內普遍的疑問在于,學術會議還能不能舉辦,如何舉辦才算合規?
8 月15 日,國家衛健委在就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發布有關問答中明確回應:醫藥行業的學術會議是學術交流、經驗分享、促進醫藥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規范開展的學術會議和正常醫學活動是要大力支持、積極鼓勵的。
“不僅是國內醫療圈的學術會議,在全球大型的醫療學術會議、發布文章及相關科研進展中,很多項目也是由藥企贊助,行業與這類贊助是分不開的,也無法分開。只是臨床醫生是否能公允,并以患者利益優先,這其實是不容易做到的”,談及藥企贊助學術會議,許多相關人士表示。
根據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與開發工作委員會(RDPAC)2022 年最新發布的《RDPAC 行業行為準則》,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可以作為醫學互動交流項目的講授者或主持人,但在開始提供服務之前須確定并記錄需要有關服務的正當理由,雙方須在開始提供服務之前簽訂有關服務內容和服務費計費依據的書面協議。
《準則》也明確列出了禁止性原則,即不得以聘用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相關服務作為誘導其開具處方、推薦、采購、供應或使用任何藥品的條件。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發布的《醫藥行業合規管理規范》明確,企業不得贊助或提供資金給政府官員參加由第三方組織的論壇、會議、慶典等活動。
“醫藥反腐是好事,但是醫藥企業發起或贊助的會議目前基本都被取消也是不太正常的”,業內人士表示,可以由國家衛生主管部門或行業組織出具一些指南,或者對立法進行補充和細化。在查處違法違紀行為的同時,也可以讓行業其他人員安心地開展業務工作與交流。
銳 評
進行學術會議和交流是全球慣例,也是每個行業的慣例。規范地按照國家的要求舉辦會議是合理的,要打擊的是那些不規范利用學術會議套取經費為己用的不法行為和個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