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銷售費一直是是藥企最大的支出。數據顯示,2022年,中證行業分類下的醫藥板塊304家上市公司共發生銷售費用2278.82億元,平均為7.62億元。錢去哪了?大多藥企都諱莫如深。
5 月11 日,片仔癀發布公告稱,公司接到紀檢監察機關通知,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劉某盛因涉嫌嚴重違法違紀,正接受漳州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時間來到7 月,片仔癀之后,又有兩位上市醫藥公司實控人被查。
7 月1 日,醫療信息化龍頭衛寧健康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周某,因涉嫌行賄罪被廣東省茂名市監察委員會立案調查及實施留置。7 月29 日,科創板生物醫藥公司賽倫生物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范某和,因涉嫌職務犯罪,被上海市監察委員會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
有權威人士認為,雖然上述公司董事長被實施留置具體細節尚不清楚,但從公布的“涉嫌行賄”等字眼,不難看出藥企高額銷售費用去向的端倪。
這一觀點,在2022 年11 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時就得到印證。市場監管總局指出,隨著對商業賄賂案件查處力度不斷加大,一些醫藥企業采取更為隱蔽、復雜的手段,為其賄賂行為披上“合法外衣”。
業內人士指出,醫藥行業腐敗主要發生在采購過程中,尤其是藥品、醫療器械、大型設備以及基礎設施的采購。
這些案例中,有的藥企以贊助科研經費、學術會議費等名義,進行不法利益輸送;有的在醫藥購銷環節,給付醫院工作人員回扣;有的通過生產環節虛抬藥品價格、流通環節虛假交易等方式,套取資金進行賄賂。
市場監管總局表示,這些行為不但損害了其他同業經營者的商業機會,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同時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加重了群眾醫療負擔,激化了醫患矛盾,對醫療衛生系統行風和醫者職業道德造成嚴重侵蝕,助長了歪風邪氣。
而早在2021 年,財政部就曾公布對19 家醫藥企業做出行政處罰的信息,其中包括恒瑞醫藥、步長制藥、賽諾菲等國內外知名藥企,涉及問題包括使用虛假發票、票據套取資金體外使用,虛構業務事項或利用醫藥推廣公司套取資金,賬簿設置不規范等。
有關專家指出,在國內醫藥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的當下,對藥企而言,從藥品出廠,到招投標,再到進入醫院、醫生開藥都存在“需要打通的環節”,高額銷售費用也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了。
從統計數據上看,商業賄賂在醫療領域腐敗中占據大頭。據今年2 月發表于學術期刊《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的一篇論文,研究人員對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近四千個醫療腐敗案例判決書的分析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腐敗行為即為受賄,占比高達68.1%。
8 月7 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深度關注 | 精準懲治單位行賄》一文,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醫療衛生領域”被點名。
作為商業賄賂發生的重災區,藥企的銷售費用向來是監管重拳出擊之地。事實上,對于醫藥行業來說,銷售費用常常是個諱莫如深的詞匯。公眾可從上市公司的財報中窺見一二。
2019 年,生物醫藥行業A 股上市公司中,銷售費用率高于30%的有162 家;而在2022 年,銷售費用率高于30%的有144 家,較2019 年少了10%以上,但仍占A 股所有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家數的3 成。
“這兩天剛剛開始恢復正常工作,公司開會讓我們藥代簽‘承諾書’,瑟瑟發抖!”“企業逼著藥代簽‘承諾書’,把不合規行為都歸為藥代‘個人行為’,這肯定不合理!”據一些醫藥代表透漏,為了減少自身風險,企業開始和他們簽署風險轉嫁“承諾書”。
對此,中紀委網站發布文章指出,“有的行賄行為雖未經集體決策程序,但多數領導班子對此知情并默認,行賄所謀取的利益明確指向單位。那么,即便具體的行賄行為由個人實施,行賄資金由個人墊付,也應考慮認定為單位行賄罪。”
相關人士認為,這將是未來監管的重點,如何將藥企銷售費用置于陽光之下,是下一步監管部門研究的重點。
銳 評
對藥企來說,洗牌一定會來臨。如果藥企此前靠過度的流通領域推銷,甚至腐敗手段來擴大銷售,競爭力就會削弱。對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來說,它們的產品銷路就會得到增長。
——上海創奇健康研究院創始人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