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本刊見習主筆 青妍

毛主席風趣地問王震:“王胡子,我問你,世界上是先有鐵路呢?還是先有鋼鐵?”
當過鐵路工人的王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決心先把鋼鐵廠辦起來……
解放前,新疆農牧民耕地使用的還是牛拉的木犁。
解放初期,這里平均每5戶人家才有一把砍土曼農具,3戶人家才有一把鐮刀,兩塊大洋才能換一斤蘇聯運來的鐵,甚至連打馬掌用的鐵料,也要從蘇聯或者關內購買販運。
1951年,王震將軍來到了新疆。八一鋼廠的故事由此開啟。
中國第一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創辦的鋼廠——八一鋼廠(簡稱“八鋼”)源自毛主席和王震將軍關于新疆發展的一場對話。
1950年6月4日,帶領新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王震赴京參加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他在向毛主席匯報新疆建設情況時說:“新疆要發展,一是缺鐵路,二是缺鋼鐵,我想把這兩項搞上去。”
毛主席當即風趣地問王震:“王胡子,我問你,世界上是先有鐵路呢?還是先有鋼鐵?”當過鐵路工人的王震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決心先把鋼鐵廠辦起來。
隨后,他就找到中央財經委主任陳云尋求資金支持。“你們搞鋼鐵我沒有意見,只是國家底子薄,拿不出錢來資助你們”,陳云說。
其實,當時擺在王震將軍面前的難題何止資金這一道,設備、人員、廠房、交通等都是問題,建設八一鋼廠可謂步履維艱。
即便如此,憑著建設新疆的一腔熱情,王震將軍還是緊鑼密鼓地籌劃起來。
他首先想到了請鄰近的蘇聯幫忙。蘇聯方面表示很“樂意”提供幫助,但是要求合資的鋼廠要建在蘇聯一側,合資的鐵礦由中方提供勞動力,甚至連鐵路建設都要按蘇聯的標準來。
“這明明是要中國出錢出力還付出主權的幫助,中國人民都站起來了,絕不簽訂賣國條約”,王震拍桌怒斥,嚴詞拒絕。
后經中央與華東局協調決定:把上海閑置的益華鋼鐵廠搬遷到新疆,全套設備以極低的價格轉讓給新疆。同時,將上海新慎昌機械廠、范元記模型廠等企業的設備均以低價售予新疆。
不僅如此,中央還動員益華鋼鐵廠的相關技術人員及家屬支援新疆。據統計,八一鋼廠建廠初期,上海先后赴新疆援建的職工和家屬就達到500多人。
設備有了,運輸又成了大問題。因部分大型設備受橋梁涵洞承載能力的限制,無法用載重汽車運到迪化(今烏魯木齊)。
經過認真研究,新疆軍區向鐵道部提出申請:讓設備“出國”,經蘇聯西伯利亞鐵路由中亞運輸到新疆的霍爾果斯口岸,再用載重汽車運到迪化。
建廠的硬條件已經齊備,廠房建設也立即進入籌備階段。1951年初,由益華鋼鐵廠廠長、重工業鋼鐵局專家余銘鈺和部隊相關人員組成的幾十人團隊開始夜以繼日地進行廠房設計。
與此同時,選址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經過近千人次、數個月時間的考察,最終選出了水磨溝和頭屯河兩處候選廠址。
當年9月12日-14日,王震、余銘鈺等先后到水磨溝和頭屯河兩地踏勘,最終確定將廠址設在頭屯河。
1951年9月16日,老紅軍何光吉率領先遣部隊,浩浩蕩蕩地開進了頭屯河畔,拉開了八一鋼廠建設的序幕。
“祝賀同志們勝利!同志們辛苦了!”1952年4月30日,當看到第一爐鐵水奔流而出時,王震將軍高喊道。整個車間立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鋼鐵被煉出來了,但致命性的技術難題又擺在了所有八鋼人的面前。
新疆的鐵礦根本練不出合格鋼,這可怎么辦?會議室里,時任八一鋼廠廠長的黃沙和相關工作人員眉頭緊鎖,一愁莫展。
在準備大規模煉鋼時,余銘鈺等專家發現,從上海搬遷來的益華鋼鐵廠主體設備生產需要用廢鋼作為原料,而新疆的鐵礦含磷量較高,按照原有的生產工藝根本煉不出合格鋼。
經過八一鋼廠廠黨委研究決定,一方面向軍區領導王震將軍報告情況,取得支持;另一方面調動相關工作人員,配合專家做好高磷堿性鐵礦煉鋼的技術攻關。
在黃沙的帶領下,余銘鈺等專家與相關工作人員反復進行試驗。經過半年多的連續奮戰,1952年7月14日,堿性渦鼓型轉爐煉鋼法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也為我國高磷生鐵煉鋼開創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建國初期,新疆對于鋼鐵的需求量非常大,八一鋼廠生產任務非常重。特別是不僅要保證普碳鋼的產量,還要“因地制宜”研發生產合金鋼。
當時,建設新疆正如火如荼。然而,由于嚴重缺乏汽車板簧,大量運輸車輛停駛,交通運輸無法保證暢通。當時,汽車板簧在國內供不應求,就算依靠進口也無法及時解決緊缺局面。
生產汽車板簧所需的合金鋼,這一艱巨任務落在了八一鋼廠的肩上。雖然鋼廠并不具備生產合金鋼的條件,但是領到任務的廠長黃沙并沒有任何畏難情緒,
他將合金鋼風趣地喻為炒菜加胡椒面,帶著技術人員一頭扎進車間,研究生產工藝。經過兩年時間的不懈努力,開發出鐵水增碳法和收火留碳法,成功生產出汽車板簧急需的合金鋼,讓一輛輛運輸車輛重新在新疆大地上馳騁起來。
此后,八鋼人再接再厲,生產出農用機耕犁鏵片、拖拉機履帶板和汽車后軸套管用鋼等產品,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毛主席把八一鋼廠喻為“十八羅漢”之一,稱贊道“三皇、五帝、十八羅漢好!”這足以體現出八鋼對于邊疆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八一鋼廠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鑄就輝煌,卻在改革開放之前陷入了低谷。
“八鋼曾經是自治區聞名的虧損大戶,在1979年前的虧損史上,赫然寫著累計凈虧損1.1億元。”1989年9月11日,《新疆日報》刊發的一篇文章,道出了當時八一鋼廠面臨的困境。
在成立之后的20多年里,八一鋼廠雖然一直是西北地區重要的鋼鐵供應基地,但是受經營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生產經營一直起伏不定。
改革開放之初,嚴重虧損的八一鋼廠終于等來了重鑄輝煌的難得機遇。1985年,鋼廠實行了投入產出總承包制,進入連續多年快速發展的軌道。
1989年,鋼廠產量和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3倍多,實現了步入我國中型鋼鐵聯合企業行列的宿愿。
從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前后,通過承包制改革,八一鋼廠不斷深挖系統潛力、提升管理效率,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同時,盡情地“享用”著西部大開發帶來的西北鋼鐵市場這塊“大蛋糕”。
2000年8月l日,新疆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兩年后,“八一鋼鐵”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進入21世紀,八一鋼鐵迅速成為新疆首家營收超百億元的企業。
時間來到2008年,這一年我國鋼產量突破5億噸,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過去中國鋼鐵業是從無到有,為了支撐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走了一條粗放式的發展道路。而現在鋼產量已經超過5億噸,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下,繼續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顯然行不通”,時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的吳溪淳這樣形容21世紀初的中國鋼鐵工業。
這樣的措辭傳遞出一個訊息:中國的鋼鐵工業已然供大于求,市場飽和了。這對于八一鋼鐵來說,生存與發展成了最大的問題。雖然已經是新疆最大的國有企業,但八一鋼鐵在鋼鐵行業中規模偏小,且效率不高,300萬噸產能卻有3萬名員工。
對比之下,國內最大鋼鐵公司寶鋼集團的員工也是3萬人,但是產量高達2000多萬噸。
在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背景下,八一鋼鐵要想生存,重組成了最好的出路。
“寶鋼集團增資30億元資本金對八鋼集團進行重組,實現了中國東西部鋼鐵產業的整合,八鋼正式成為寶鋼在新疆的一部分。”2007年1月17日《新疆日報》刊發的《寶鋼集團30億元增資重組八鋼》一文中這樣寫道。
“寶鋼從人才、技術、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我們全方位的支持,使我們快速實現了產品結構的轉型”,回憶起寶鋼重組八一鋼鐵這件往事,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國棟這樣說道。
雖然處于不同時代,但是面對不同的危機和挑戰,八鋼人“屯墾戍邊、鋼鐵報國”的初心始終未變,只要是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他們都勇于嘗試。如今,通過資產重組、債轉股、減員增效、穿透式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八一鋼鐵正在努力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