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薏
[摘要]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效率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載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互動形式發生轉變。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挑戰,電視新聞編輯轉型既是應對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環境的變化,滿足電視新聞受眾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促進電視新聞編輯內在素質的發展。電視新聞編輯應抓住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機遇,“積極調整工作思路,樹立媒介融合思維”“有效加強受眾需求調查,強化電視新聞編輯互動”“充分應用智能數字技術,提升電視新聞采編效率”“集約整合媒體新聞素材,創新電視新聞生產方式”。
[關鍵詞]融媒體;電視新聞編輯;轉型;路徑
在融媒體時代,電信網、互聯網以及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發展進程不斷加快,新興媒介日漸興起,媒體形式更加豐富多元,這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而言,既造成了巨大的沖擊[1],也為進一步創新思路提供了機遇。電視媒體要克服當前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必須深入分析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的傳播特點,以新聞編輯為著眼點,在保證新聞質量的基礎上,依托融媒體平臺,不斷開拓新的傳播途徑,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的社會影響力,為實現電視媒體社會價值提供有力保證。
一、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特點
(一)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效率不斷提高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通過篩選、編輯信息內容,形成新聞稿并遵循傳統電視新聞播出時段的傳播規律,向大眾傳播,這樣的操作流程使得信息傳播時效性較低。在融媒體時代,依托于互聯網,新聞傳播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電視新聞編輯可即時對事件有關信息與內容進行編輯,處理相關文字、圖片以及視頻等,并上傳至移動終端,使受眾第一時間接收到新聞報道,突破相對受限的時段傳播,從原有傳播方式向開放化的全地域、全時段、個性化傳播方式轉變[2]。此外,傳統電視新聞在制作和播出過程中由于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還需要篩選并壓縮新聞內容。而在融媒體平臺,電視新聞生產傳播則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能夠隨時隨地全面呈現新聞事件,有效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由此可見,對電視新聞編輯而言,在融媒體時代,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效率不斷提高。
(二)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載體呈現多元化趨勢
在融媒體時代,隨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融媒體平臺迅速崛起,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載體也越來越趨于多元化。當下,除了依托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人們還通過微博、微信以及各類新聞App等獲取新聞信息,這些豐富而多元的新聞信息傳播載體,為人們獲取并接收新聞信息提供更多的途徑和選擇,使電視新聞生產傳播不再受時空限制[3]。
(三)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互動形式發生轉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生產傳播以單向傳播方式為主,借助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布新聞信息,受眾需要在特定時段接收新聞信息。進入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互動形式發生轉變,受眾通過閱讀新聞App、瀏覽網頁等方式,可以有效獲取滿足自身需求的新聞信息。同時,融媒體所特有的互動性也為受眾在瀏覽新聞報道時進行信息反饋、參與評論提供了平臺。因此,電視新聞編輯認真傾聽受眾的建議,并給予相應的回應,能有效建構起與受眾良性互動的新聞傳播機制[4]。此外,融媒體的互動性還進一步豐富電視新聞的傳播方式,使電視新聞生產傳播變得更加多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電視新聞編輯不僅要制作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而且要借助移動終端、社交媒體等傳播渠道制作符合融媒體傳播的新聞內容。電視新聞編輯還應基于各類媒體傳播渠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確保新聞傳播取得良好成效。
二、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的必要性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既是應對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環境的變化,滿足電視新聞受眾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促進電視新聞編輯內在素質的發展。
(一)應對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環境的變化
進入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傳媒形態變得豐富而多元,競爭日趨白熱化,除了電視等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等也成為新聞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因此,電視新聞編輯必須及時轉型,只有如此其才能有效應對上述變化[5],適應當今豐富且多元的傳播方式,使新聞報道與傳播更為靈活有效。同時,隨著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速度日漸加快,電視新聞編輯也必須及時轉型,以便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快速地做出反應,并積極應對,實現電視新聞高效傳播的創新發展目標。此外,電視新聞生產傳播要想提升受眾關注度,電視新聞編輯還必須及時轉型,這有利于促使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實現最優的情感表達,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互動性與專業性,增強受眾黏性。可見,電視新聞編輯轉型對電視新聞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二)滿足電視新聞受眾多元化的需求
傳統電視新聞信息無論是生產,還是傳播,都凸顯單向性特征,且要求受眾必須在指定時段內通過一定的媒體來獲得所需要的新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讓受眾表達自身觀點的渠道。在融媒體時代,第一,受眾成為新聞信息的評論者與傳播者,他們不僅可以參與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全過程,而且可以實時參與互動和評論,對電視新聞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第二,對新聞信息的呈現、播放和時效性,受眾需求越來越趨于個性化、多元化。要想有效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電視新聞編輯必須轉型,準確定位和不斷優化電視新聞內容,使新聞報道更專業、多元且富有深度,同時電視新聞編輯也需要合理應用大數據工具,從而讓新聞信息推送更加精準[6]。
(三)促進電視新聞編輯內在素質的發展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除了應具備編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應擁有一定的新聞聚合能力,可以依托網絡及時傳播信息,能夠在各類媒體中靈活切換自身角色,促進內在素質的發展。例如,電視新聞編輯可以日日更新微博內容,能夠以主持人身份通過抖音等平臺進行新聞播報等[7]。此外,電視新聞編輯還需要進一步強化信息判斷力,不僅要準確了解國家相關政策與法規,而且要掌握受眾心理特征,從而準確把握新聞重點,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信息,在滿足受眾多元化需求的同時,發揮輿論導向引領作用。
三、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的路徑
在融媒體時代,根據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特征,電視新聞編輯必須積極轉型,抓住新聞傳播的發展機遇,直面新聞傳播的挑戰。具體來說,電視新聞編輯可以從以下路徑實施轉型。
(一)積極調整工作思路,樹立媒介融合思維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融媒體應運而生,作為媒體從業人員,電視新聞編輯應對媒體融合形成正確的認知。簡言之,單純的渠道疊加并不是媒體融合,媒體融合也并非換個平臺發布新聞內容。電視新聞編輯應積極調整工作思路,樹立媒介融合思維,重新制訂電視新聞生產傳播流程,以實現創造高質量新聞產品的創新發展目標。進入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方式發生轉變,不局限于單純編寫并整理新聞材料,其需要重視信息搜集和內容傳播,注重把融合思維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創新工作模式,提升工作能力。首先,電視新聞編輯要保證新聞內容真實可靠,明確受眾根本需求,并以此為據塑造新的電視新聞報道語態,通過具體、感人且接地氣的新聞報道方式打動受眾,使電視新聞報道由以往的刻板嚴肅向靈活而有溫度方向轉變[8]。其次,電視新聞編輯要進一步豐富電視新聞節目形式,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表現力,確保新聞內容更加貼近受眾生活實際,從而生產傳播高品質新聞產品。最后,電視新聞編輯需要進一步拓寬電視新聞傳播渠道,摒棄“單打獨斗”的錯誤思維,應與各類媒體和平臺加強協作,靈活運用各類資源,突破社交圈層和地域壁壘,不斷擴大新聞產品的傳播范圍,確保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版圖持續擴張。例如,《主播說聯播》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在2019年7月正式推出,該節目采用口語化與個性化表達方式,使主播表達完全擺脫傳統播音腔,并添加渲染氣氛的背景音樂,讓受眾通過移動端豎屏方式即可觀看,形成有效的媒體聯動和融合傳播,形成融媒體傳播矩陣。
(二)有效加強受眾需求調查,強化電視新聞編輯互動
在融媒體時代,信息發布渠道變得更加豐富而多元,電視媒體作為傳統媒體要想提高受眾關注度,不僅要求電視新聞編輯不斷強化服務受眾的意識,而且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從受眾的視角考慮問題,著眼于受眾的興趣點,向受眾傳播有價值的新聞信息。這就需要電視新聞編輯在制作和傳播新聞內容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平臺發布內容,并加強受眾需求調查,將受眾在評論區發表的精彩觀點引入相關新聞報道,以吸引更多受眾參與其中,既充實新聞報道內容,又強化電視新聞編輯與受眾互動,使受眾獲得全新的新聞閱讀體驗。同時,基于當前受眾信息需求多元化,電視新聞編輯也要進一步明確受眾需求,利用數據分析以及市場調研等方式,準確定位受眾的關注點,制作合適的新聞內容。例如,《改革在哪里?》是央視新聞中心在2017年7月推出的特別節目,該節目共計10期,以微觀的視角呈現宏大的主題。據相關統計,在該節目播放過程中,有120多萬人參與互動,且央視新媒體同步直播該節目,其他媒體也相繼轉發,該節目整體閱讀量超過9000萬,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充分應用智能數字技術,提升電視新聞采編效率
新聞數據采集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影響電視新聞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應充分應用智能數字技術,有效歸集并整理各類社會新聞信息,使新聞報道更好地貼近受眾生活。智能數字技術應用于社會新聞素材采集,可使傳統電視新聞素材采集時過于繁重的人工統計工作強度有所降低,使信息素材的不完備現象得以彌補,有效提升新聞信息原始數據的采集整理效率,也有利于提升新聞采集一手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為電視新聞的分析與闡述奠定扎實基礎,使新聞報道真實、完整、可信。此外,智能數字技術還能夠提供比較完善的數據存儲,有利于豐富電視新聞信息來源,便于新聞素材的收集。也就是說,電視新聞編輯應充分利用智能數字技術,搜索并獲取所需要的新聞信息,提升新聞采集效率。例如,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新聞頻道等記者應用5G+AR采訪眼鏡作為新型裝備,連接手機即可在該眼鏡微型屏幕上看到系統中的人物信息,并用語音或手勢進行操控,甚至可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現場直播,該眼鏡既具備拍照、微視頻上傳等系列功能,也能與后臺編輯實時互動、屏幕共享等,能有效提升電視新聞采編效率。
(四)集約整合媒體新聞素材,創新電視新聞生產方式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可應用智能數字技術進行新聞生產,甚至智能數字技術可作為新聞生產主體完成新聞內容編碼工作。在智能數字技術與物聯網的加持下,大數據應用的數據來源及其分析手段豐富而多元,電視新聞編輯也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對新聞信息進行匹配,更加準確而全面地把握事件信息。電視新聞編輯還應高度關注新聞內容生產中智能數字技術的競爭優勢,充分研究并利用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并應用智能數字技術抓取新聞內容,從而實現電視新聞生產傳播的創新發展。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充分響應黨的二十大對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要求,利用智能數字技術從各類媒體平臺上抓取新聞報道數據,并將媒體新聞素材集約整合,創新電視新聞生產方式。
[參考文獻]
[1]孫莉.淺析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的轉型[J].西部廣播電視,2023(07):203-205.
[2]王璐璐.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的必要性[J].中國有線電視,2023(03):77-79.
[3]鄭輝.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23(03):124-125.
[4]王佳.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2(23):190-192.
[5]王曉麗,王彥飛.論融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轉型與創新[J].新聞前哨,2022(09):33-34.
[6]黃雙蘭.試論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傳媒論壇,2022(08):46-48.
[7]李旭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04):101-103,115.
[8]王盼盼.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轉型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0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