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 李以琳 王森25


[摘要]文章對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統計周期內出版物的數量、種類、作者等方面的狀況進行比較分析,探究體育圖書出版在“雙奧”語境下的特點。文章認為,體育圖書出版更應把優質內容的生產放在首位,肩負社會賦予的責任,選準出版主題,創新出版形式,重塑出版渠道,以出版之力傳播體育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體育圖書;出版對比;奧運會
我國體育圖書出版在歷經21世紀兩次由奧運會利好帶來的巔峰之后,又將面臨一次自我超越的重大機遇。筆者選取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前的一個自然年作為統計周期,對國內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體育類專業出版社—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進行研究,對兩家出版社在統計周期內的圖書出版情況做歷時性分析,從中尋找奧運會對體育圖書出版的影響,以期為未來我國體育圖書的出版提供參考。
一、“雙奧”語境下體育圖書出版的概況
(一)21世紀以來的政策導向和技術支撐
21世紀以來,體育圖書出版有著明確的政策指引。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在《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指出,科學技術對體育運動的介入程度日益加深,依靠科教興體應當成為體育界的共識[1]。由此,適應21世紀體育改革需要的體育圖書迎來發展機遇。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新一輪體育強國五年計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因此,體育圖書出版也需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更好地發揮凝聚力量的作用。
新信息傳播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是出版業順應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5G+AR”“5G+VR”等技術融入圖書能給讀者帶來沉浸式、交互性更強的內容產品[2],傳統出版業借助新媒體技術可以在內容的生產、傳播與營銷等方面找到突破口:出版社借助大數據可以獲得更清晰的讀者畫像,為圖書出版規劃提供指導;以直播為代表的新媒體營銷方式不斷拓寬出版的邊界……在一系列新技術的賦能下,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協同發展,不斷驅動體育圖書出版的革新。
(二)“雙奧”之下的出版盛況與民情聯動
2007年,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國內出版社掀起奧運圖書出版的熱潮,僅2007年國內出版的奧運類圖書就達432種。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7月13日,國內出版的奧運類圖書有473種[3];從銷量來看,奧運類圖書2008年前半年的銷量比2007年的銷量增長了104%[4]。在奧運東風的引領下,體育圖書也涌現出版熱潮,不僅數量增多,圖書種類也更加詳盡。2007年,全國體育圖書的銷售碼洋為435萬元[4],2008年則達到530萬元,這說明在北京奧運會的影響之下,人們對體育的關注日益升溫,體育圖書出版如火如荼。這種盛況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前后也同樣涌現。從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冬奧成為出版業的關注焦點和出版熱點。據統計,自2020年以來,全國共出版與冬奧會相關的圖書413種,其中體育類圖書的數量最多[5]。這種“體育熱”“奧運熱”在線上線下也實現了同頻共振。例如:為了迎接北京冬奧會,京東圖書推出冰雪運動圖書專題,向廣大群眾普及相關體育知識;2022年春節期間,全國范圍內眾多圖書館開展與冬奧相關的文化活動,有冬奧會主題展覽、冬奧主題圖書館、冰雪運動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冬奧圖書熱度不斷
攀升。
(三)兩家體育出版社的典型性確證與研究路徑
資料顯示,1993到1997年我國體育圖書出版遇到低潮,但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共同以年57.38%的平均貢獻率為我國體育圖書出版渡過難關履行職責[6]。自有統計數據以來,截至2022年3月1日,當當網在售的體育類圖書共212223本,銷量靠前的出版社有: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等。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在體育運動類目下的圖書共49749本,占比23.44%,是體育圖書出版的主要力量。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代表了專業體育圖書出版社的實力,因此對這兩家出版社的考察研究具有典型性。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統計分析法,以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的館藏中文資源和孔夫子舊書網上所有在售圖書作為數據來源,檢索關鍵詞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和“人民體育出版社”,在時間上選取我國兩次奧運會舉辦前的一個自然年作為統計周期,同時參考當當網的數據進行佐證,去除重復圖書,并對檢索數據中以G8開頭的代表體育類的圖書進行種類整理。調查結果發現:夏奧統計周期內兩家出版社的出版物總量為483本,體育類圖書總量為337本,占比69.77%;奧運類圖書總量為70本,占比14.49%;作者數量共計391人。冬奧統計周期內兩家出版社的出版物總量為478本,體育類圖書總量為396本,占比82.8%;奧運類圖書總量為20本,占比4.18%;作者數量共計355人。
二、“雙奧”語境下體育圖書出版的對比分析
(一)出版物數量穩中求精
相比夏奧統計周期,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在冬奧統計周期內的體育類圖書數量增加了46種,奧運類圖書數量減少了35種;人民體育出版社在冬奧會統計周期內的體育類圖書數量增加了13種,奧運類圖書數量減少了15種,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統計周期內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和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出版物總量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反映出體育類專業出版社在策略方面不再以量取勝,而在品質方面深耕,從拓展品類向專業、垂直領域過渡。近年來,出版環境遭遇新冠疫情沖擊,傳統出版業務面臨各種風險,如出版周期拉長、印刷發行受阻、紙質圖書市場明顯萎縮等[7],這需要出版社適當調整出版規劃,減少紙質圖書的發行。另外,兩家出版社在統計周期內體育類圖書占比明顯增多,奧運類圖書占比有所減少。這說明兩家出版社在做好奧運相關圖書出版工作的同時,沒有一味迎合奧運熱點,因為奧運類圖書并不具備長期暢銷的必然性,所以兩家出版社把體育圖書出版的立足點放在“常銷”而不是“熱銷”上[8]。
(二)體育類出版物比重增幅顯著
根據《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四版)》,國內體育圖書的子類目劃分為G8體育、G80體育理論、G81世界各國體育事業、G82田徑運動、G83體操運動、G84球類運動、G85武術及民族形式體育,以及G86水上、冰上與雪上運動,G87其他體育運動和G89文體活動。文章對兩家出版社在統計周期內出版的圖書進行分類,得出不同類目圖書在兩家出版社出版圖書總量中的占比。兩家出版社在夏奧統計周期內出版圖書483種,冬奧統計周期內出版圖書478種,共計961種,將這961種圖書分別放入“中國國家版本館”的“國家版本數據中心”進行搜索,并將結果在《全國總書目》《中文體育圖書總匯》等工具書中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兩家出版社G8—G89分類的體育類圖書在夏奧統計周期內共254種,在冬奧統計周期內共384種,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數據可見,相比夏奧統計周期的52.59%,冬奧統計周期內體育類圖書占比上升至80.33%,占比顯著提高。其中,增幅最明顯的兩個類目是G84和G86。G84類目的增長主要源于延期至2021年舉辦的第32屆東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球類項目圖書出版的刺激;G86類目的圖書出版占比提高,源于兩家出版社對讀者關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雪閱讀需求的預判與迎合。此外,兩家出版社出版的體育類圖書占比居前的三個類目完全相同,分別是G80、G81和G85,并且前三的總占比由46.17%上漲到57.32%。這既反映出兩家出版社在出版物種類上的布局主次分明,也表明它們共同肩負著體育理論圖書出版的重任,體育理論是體育事業發展的根基,理論正確才能保證發展道路的正確[6]。
(三)機構類作者占據多數
從作者數量來看,夏奧統計周期內參與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和人民體育出版社圖書出版的作者數量分別為220人和171人,共391人;冬奧統計周期內的作者數量分別為179人和176人,共355人。而兩次奧運會期間都參與體育圖書出版的作者則寥寥無幾,可見體育圖書的作者多以一種新舊交替的規律向前發展。從著作形式來看,兩個統計周期內的圖書出版形式都以獨著為主。根據詞頻分析發現,在兩個統計周期中,以機構或課題組署名出版圖書的情況較為普遍,如“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人民體育出版社”“國家體育總局”等機構類作者共出版圖書75本。這反映出在“雙奧”語境下,官方體育組織和機構在體育圖書出版中擔當更為重要的使命。從作者地域分布來看,國內體育圖書作者占據絕大部分,海外作者數量很少,海外作者或中外合著體育圖書的比例仍需要提高。
三、后“雙奧”時代體育圖書出版的啟示
(一)堅守內容優勢,科學預測需求
出版業堅持出版的品位與質量,用專業優質的內容打動讀者,是每一家出版社應堅守的鐵律。人民體育出版社和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作為專業的體育圖書出版社,以高品質、多樣化的內容產出保持對我國體育圖書市場較高的貢獻率。雖數字技術給出版業帶來了一定沖擊,實時更新的短視頻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但圖書作為一種長熱型媒介產物,是有內容深度且有重要價值的。因此,出版社應發揮自身內容資源優勢,在做好基礎圖書出版的同時借助大數據對讀者興趣進行科學預測,從而有效對接市場需求,規避自身出版的無序化。
(二)重塑出版渠道,創新出版形式
首先,國內出版社可以通過與海外出版社合作、提高中外作者合著的比例等方式實現“出版出海”,加快我國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其次,出版社可以采用多元化的營銷方式,加強線上線下的圖書推介。例如,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英文圖書《從夏蒙尼到北京:冬奧百年》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推廣,單場次的直播觀看量高達15萬人次[9]。最后,從兩家出版社出版物的關鍵詞從“附有光盤”轉向“附有二維碼”可看出,國內出版業正在努力推進數字化融合與轉型。雖然國外出版業的數字化變革先于我國,且數字化的程度也深于我國[10],但是國內出版業仍應抓住后發優勢,順應數字化進程和融合出版的趨勢[11]。
(三)肩負社會責任,善用熱點題材
熱點體育賽事向來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興趣所在,出版社要承擔起向廣大讀者科普體育知識、推廣體育文化的社會責任。例如:2008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奧運會競賽項目通用知識叢書,有田徑、排球、射箭等類別,這體現了專業體育圖書出版社對體育盛事傳播應有的責任;2022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山滑雪競賽規則(2021)》一書,不僅與冬奧會的滑雪項目相契合,而且為廣大讀者科普專業的滑雪知識。如果說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所反映的體育精神是“向世界看齊”,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則體現“我與世界同行”的體育精神。此外,圖書出版如何為熱點體育賽事保駕護航,避免僅停留在通俗娛樂的表象之中,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主題。
(四)講好中國故事,助推奧運熱潮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奧運會已成為一種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社會文化活
動[12]。而圖書出版是文化交流傳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借助奧運會的熱潮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對外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這有助于我國推進冰雪項目,群眾體育深入人心,營造全民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社會氛圍。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的調查,受主辦冬奧會的影響,河北省2021年全省冰雪運動參與人數超過3000萬[13]。另一方面,出版社把底蘊深厚、文明的中國展現在世界面前,不僅是傳播中國體育力量的需要,也是構建中國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提升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體育圖書是人類傳播體育文化的有效工具。出版業是圖書發揮文化功能的重要保證,沒有出版業,通過圖書勾連起來的文化交流就會被湮滅,人類文明就難以延續[14]。在信息泛濫的時代,如何通過體育圖書出版,更好地傳遞奧運精神、體育精神,推動中國體育文化事業發展,是體育圖書出版社應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J].體育科學,2001(03):1-6.
[2]周蔚華,程麗.2019—2020年中國圖書出版業報告[J].出版發行研究,2020(04):24-31.
[3]苗宇,周禾子.樹起飄揚的奧運精神旗幟:北京奧運圖書面面觀[J].中國出版,2008(08):10-14.
[4]宋薇.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體育圖書發行現狀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5]劉嘉淇.出版行業大數據 帶你圍觀紙上冬奧:冬奧圖書出版物盤點[J].全國新書目,2022(02):94-104.
[6]吳文峰.中國體育圖書出版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7]孟夏韻.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西班牙出版業的發展及啟示[J].出版科學,2021(06):108-117.
[8]張昭軍,彭新衛,吳晶,等.北京奧運題材圖書調查研究[C]//北京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07-2008年).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9]洪玉華.出版社讓冬奧圖書抵達更多讀者手中[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2-02-14.
[10]王愛萍.中外體育圖書出版比較及其建議[J].出版發行研究,2017(10):52-55.
[11]范軍,鄒開元.“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走出去發展報告[J].中國出版,2020(24):3-10.
[12]肖蘭,左晶.人文奧運與圖書出版[J].出版發行研究,2005(12):19-22.
[13]暢婉潔,徐英子.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樹旺:共享辦奧 打造體育強國群體基礎[J].民生周刊,2022(01):30-32.
[14]周蔚華,楊春蘭.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十四五”時期出版業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新擔當[J].編輯之友,2021(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