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星
[摘要]為了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推動其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高度融合,文章通過回答“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做”三個問題,全面分析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精神內涵,進一步解釋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之間“為什么能融”和“為什么要融”的問題,并從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個層面探討“如何去融”,真正做到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多“點”發(fā)力,充分凝聚全員育人合力;牽“線”搭橋,有效銜接全過程育人環(huán)節(jié);全“面”跟進,深度整合全方位育人資源的“大思政”格局。
[關鍵詞]地方紅色文化;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高校是開展意識形態(tài)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青年大學生要想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shù)囊淮仨毤橙〖t色資源、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目前,全國各地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因此,各地高校如何發(fā)揮好本地優(yōu)勢,充分利用當?shù)丶t色文化,將其與“三全育人”體系深度融合,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培養(yǎng)黨和國家需要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學者圍繞紅色文化和“三全育人”體系進行了諸多的研究和論述。學者普遍認為紅色文化天然具有育人價值,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2],并從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渠道等多個方面探究了紅色文化的融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有學者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與思政課程進行結合,探究思政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式[4-5];
也有學者認為紅色文化有利于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而成為各個學科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6]。同時,學者也從各個層面對“三全育人”體系進行了研究。有學者從全局的角度探討“三全育人”的內涵、目標和現(xiàn)實路徑[7-8];也有學者從自身具體工作出發(fā),探究“體育育人”“管理育人”“資助育人”的可行性[9-10];還有學者將“三全育人”體系與高校輔導員工作相結合,重點探究輔導員職業(yè)能力的提升和學生管理工作的優(yōu)化方式[11]。
綜上所述,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三全育人”體系,學術界都進行了大量且系統(tǒng)的研究,但在紅色文化與“三全育人”體系的有機融合方面,僅有部分學者的研究涉及紅色文化融入“三全育人”體系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和實踐路徑[12-13]。因此,文章將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方面展開,通過分析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精神內涵,厘清兩者分別“是什么”;通過探究兩者之間相融合的契合性和迫切性,從而解釋兩者“為什么能融”和“為什么要融”的問題;結合紅色基因、紅色資源、紅色傳統(tǒng),從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個角度探究應分別“怎么做”,才能使兩者更好地融合。
一、是什么: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
(一)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凝聚形成的特色文化。其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有兩種:一是物質形態(tài),如紅色歷史遺存、紅色紀念場館等;二是非物質形態(tài),如紅色制度文化、紅色精神文化。整體來說,紅色文化是紅色基因、紅色資源、紅色傳統(tǒng)的集中表現(xiàn)。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和物質外殼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拓展,體現(xiàn)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兼具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地方紅色文化指各地區(qū)所獨有的紅色文化,其植根于當?shù)兀c當?shù)氐纳鐣⑷宋沫h(huán)境密切相連,成為當?shù)貧v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xiàn)如今,各地政府都極為重視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將其打造成集黨性教育、廉潔教育和旅游于一體的紅色文化基地,如江西井岡山、河北西柏坡、貴州遵義等紅色文化基地的開發(fā)和利用不僅營造了當?shù)氐募t色文化氛圍,而且成為當?shù)亟?jīng)濟增長重要的一極。雖然各地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但是各地高校在育人方面對紅色文化的利用度還不高,未形成制度化、規(guī)模化的紅色文化育人方案。
(二)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精神內涵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簡稱,分別體現(xiàn)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要求、時間要求和空間要求。其中,全員育人指高校全體教職工都應當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本職工作,自覺尋找育人點,從而對學生產(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影響。全過程育人指將育人工作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學習全過程、生活全過程、成長全過程,并融入高校教材選擇、課程設置等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制度化、體系化、持續(xù)性的育人機制。全方位育人指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囊括各種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資源,開發(fā)和應用一切具有育人功能的教育載體,從而實現(xiàn)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理論與實踐、實體與虛擬等多維度的育人格局,做到處處育人。總的來說,“三全育人”體現(xiàn)了黨“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現(xiàn)了育人過程中“點”“線”“面”的協(xié)調聯(lián)動,是對育人隊伍、育人過程、育人資源與載體的充分整合。
二、為什么: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內在邏輯
(一)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契合性
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契合性分析回答的是兩者“為什么能融”的問題。地方紅色文化與當?shù)馗咝8灿诋數(shù)亍⒊砷L于當?shù)兀哂幸幻}相承的血緣關系,兩者在理論內涵、價值維度以及實踐向度上都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互推互促。
第一,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在理論內涵上高度契合。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高校“三全育人”,都是以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作為其根本性的指導思想。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實踐過程中誕生的偉大成就,生動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而高校“三全育人”理念中的統(tǒng)籌教育教學資源、合理有機配置、整體育人效果最優(yōu)等恰恰貼合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是充分吸收轉化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結果。
第二,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在價值維度上高度契合。紅色文化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導向價值、深厚民族精神的傳承價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價值。這恰恰映射了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內涵、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方向以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第三,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在實踐向度上高度契合。紅色文化重在傳承和弘揚,其核心是教化引領,作用在于幫助黨員領導干部提高黨性修養(yǎng)和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增強人民群眾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樹立家國情懷。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從三個維度出發(f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做好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幫助其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從而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迫切性
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迫切性分析回答的是兩者“為什么要融”的問題。當前,全國各高校都十分重視“三全育人”工作,但在具體實踐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這直接影響了高校“三全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地方紅色文化的融入是解決當前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存在問題的迫切需要。
第一,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是充分凝聚育人合力的迫切需要。全員育人強調多主體參與,通過無數(shù)育人“點”的匯聚形成育人合力。然而這一特征對育人主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育人主體的素質能力和育人觀念將直接影響育人成效。目前,在全員育人過程中,部分育人主體的育人意識相對薄弱、綜合素質還需要提升,各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育人銜接。這便造成各個育人主體的育人能力有限且各自為政,難以達到全員育人的真正目的。地方紅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價值和本土化的先天優(yōu)勢,極易獲得當?shù)馗咝8饔酥黧w的認可。因此,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有助于提升育人主體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育人主體的主動育人意識,促進其育人能力和育人意愿的提升。
第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是有效銜接育人過程的迫切需要。全過程育人強調時間的連續(xù)性,是在全員育人的基礎上有效銜接各個育人過程,實現(xiàn)從“點”到“線”的延伸,確保橫向、縱向上的每條“線”有效銜接。從縱向來看,高校育人僅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教育階段,因此高校育人如何與學生之前的教育和之后的教育實現(xiàn)無縫銜接是各個高校都應關注和探索的重要內容。從橫向來看,高校還要與家庭、社會等其他育人主體形成對接,因此如何做好充分的溝通和有效的協(xié)調將直接關系到高校育人的整體效果。地方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其內容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高校育人借助地方紅色文化的特性,可以有效地解決不同時期、不同主體間育人的斷層問題,從而形成持續(xù)性的全過程育人模式。
第三,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是深度整合育人資源的迫切需要。全方位育人是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實現(xiàn)由“點”到“線”最后到“面”的跟進,從而織就一面面育人“大網(wǎng)”,這些“大網(wǎng)”強調全“面”發(fā)力,既要橫向鋪開,也要縱向挖掘。但對高校來說,實現(xiàn)育人資源的深度開發(fā)和育人載體的有效利用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網(wǎng)絡中多種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對育人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便造成高校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出現(xiàn)優(yōu)質育人資源開發(fā)、運用不足,育人載體相對單一,創(chuàng)新性有待增強等問題。
當前,各地紅色文化的發(fā)掘和開發(fā)已形成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方法和經(jīng)驗,這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育人內容、育人載體和育人方法。因此,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可以為全方位育人“大網(wǎng)”中的每個“點”、每條“線”提供借鑒。
三、怎么做: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實踐路徑
(一)傳承紅色基因:多“點”發(fā)力,充分凝聚全員育人合力
紅色基因是建黨百年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革命火種,是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所信仰的革命精神、政治靈魂。從高校“三全育人”的角度來講,傳承好紅色基因就是要踐行全員參與的育人理念,逐步培養(yǎng)一大批保持共產(chǎn)黨人初心和使命、具有較高黨性修養(yǎng)的育人主體,從而建設一支全員育人的專業(yè)化隊伍。
第一,充分發(fā)揮黨建社團宣傳地方紅色文化教育的作用。高校各級黨組織領導下的學生黨建社團,主要由入黨積極分子、發(fā)展對象、黨員組成,始終處于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作為朋輩教育的有力實施者,黨建社團是宣傳地方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最佳選擇。地方紅色文化中獨特的育人功能可以為高校黨建社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而高校黨建社團活動對地方紅色文化進行宣傳,有利于地方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高校各級黨組織可以充分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主題教育等方式宣傳地方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二,鼓勵任課教師充分利用地方紅色文化開展教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14]。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形成價值觀的重要場所,是育人的主陣地,在課堂教育中任課教師的一言一行都發(fā)揮重要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鼓勵和支持思政課教師充分挖掘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通過播放紅色經(jīng)典、講述紅色故事等傳播地方紅色文化,通過翻轉課堂、師生角色互換等方式激發(fā)大學生對地方紅色文化的探索興趣。另一方面,其他專業(yè)課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主動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與各學科的契合點,創(chuàng)新地方紅色文化的融入方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專業(yè)課教學始終,對大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引導。
第三,強化高校輔導員地方紅色文化教育與自我教育。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全員育人中重要的主體,在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中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學生日常管理教育是高校輔導員的必備科目。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具備主動傳承紅色基因、學習宣傳地方紅色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育者必先自我教育。高校輔導員要注重自身積累,關注地方紅色文化經(jīng)典案例,不斷提高自身紅色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地方紅色文化的自我教育,通過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激發(fā)其學習地方紅色文化的興趣,引導他們從本地紅色文化乃至全國各地紅色文化中悟思想、樹信仰、定目標。
第四,增強服務管理人員利用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意識。高校后勤服務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也是全員育人的重要主體,良好的服務氛圍和輕松的管理活動會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也間接影響高校“三全育人”的成效。將地方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服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是高校“三全育人”的應有之義,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措施。高校服務管理人員要轉變思想觀念,摒棄服務管理與教學育人分離的傳統(tǒng)思維,積極主動地加入全員育人隊伍。同時,高校服務管理人員也要主動學習地方紅色文化,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宣傳地方紅色文化、引導學生關注地方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紅色元素融入學生服務和管理的全過程,從而與其他各方主體一起形成育人合力,使地方紅色文化基因得以傳承,使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以實現(xiàn)。
(二)用好紅色資源:牽“線”搭橋,有效銜接全過程育人環(huán)節(jié)
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不僅能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多種育人資源,同時紅色文化系統(tǒng)性、整體性的特征也杜絕了育人過程的斷層現(xiàn)象。高校用好紅色資源,讓紅色資源起到中介作用,可以將各育人主體進行有效銜接,形成全過程育人模式。
第一,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內各階段。高校育人要符合個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育人主體要厘清大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根據(jù)其成長成才的不同階段,適時適當?shù)貙⒌胤郊t色文化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從而實現(xiàn)地方紅色文化的全過程育人。總的來說,在學生大一時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第一課、社團活動等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其中,做好入學教育,引導大學生向革命先烈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學生大二、大三時高校要注重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遺跡、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等,引導學生自己當自己的導游,從而提高其主動探索能力,達到教人和育人的雙重提升;在學生大四時高校要加強其職業(yè)教育,通過學習先輩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艱苦的奮斗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和擇業(yè)觀。
第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內各課程。校內課程不僅是教授知識的場所,還應成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無論是專業(yè)課程,還是思想政治課程,都有地方紅色文化的融入之地,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育人任務。這要求高校要深入發(fā)掘大學生在校期間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結合地方紅色文化的特點,使所有課程都發(fā)揮育人價值以及協(xié)同發(fā)力、同向而行的作用,真正做到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內各課程,實現(xiàn)無縫銜接的全過程育人模式。
第三,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外各假期。校外假期是大學生自主性較高的時段,實現(xiàn)全過程育人必須將校外假期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時間較長的校外假期為大學生開展實地探訪、實踐參與等活動提供了可能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假期,鼓勵大學生參加相應的實踐活動,通過旅游、到訪等方式實地感受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在假期后通過集中探討、主題征文、撰寫心得感悟等激發(fā)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使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內化于心,同時保證育人過程的不間斷。
(三)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全“面”跟進,深度整合全方位育人資源
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全方位,可在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育人載體、創(chuàng)新育人方法,深度整合育人資源,既橫向拓展也縱向深入。在這一過程中,將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滲入高校育人的每一個點和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實現(xiàn)高校育人從“點”到“線”再到“面”的層層遞進。
第一,創(chuàng)建地方紅色文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馬克思指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15]校園環(huán)境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課堂之外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場域。良好的校園文化、正向的校園環(huán)境能夠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味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與堅持,激勵大學生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勇?lián)鷷r代重任。首先,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高校可通過建造紅色文化長廊、建設紅色文化校園景觀、搭建紅色文化校園展館等,積極宣傳地方紅色文化中所體現(xiàn)的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和勇攀高峰的時代精神,充分發(fā)揮校園物質文化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其次,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活動文化環(huán)境。高校在開展各類校園活動時,要緊扣地方紅色文化的精神主題,堅持導向性和目的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引導大學生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使命和責任。最后,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環(huán)境。高校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校園制度文化環(huán)境,要在管理規(guī)定、教學制度以及章程規(guī)范中體現(xiàn)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制度為導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達到校園制度文化環(huán)境育人的目的,從而形成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紅色文化氛圍。
第二,創(chuàng)新地方紅色文化網(wǎng)絡傳播載體。伴隨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新時代大學生呈現(xiàn)對網(wǎng)絡的需求和易于接受網(wǎng)絡信息的特點,這也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6]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推動高校借助地方紅色文化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就要加強重視和合理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平臺。一方面,高校應通過建立地方紅色文化專題網(wǎng)站和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專題網(wǎng)站,加大地方紅色文化的整合和宣傳力度,為地方紅色文化全方位育人提供便捷渠道。另一方面,高校應借助大學生常用的互聯(lián)網(wǎng)軟件,注冊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官方賬號,定時定期推送地方紅色文化的相關內容,促進大學生全方位地了解地方紅色文化。
第三,打造地方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高校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須立足本地打造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只有將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大學生才能真正領悟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才能切身體會到當時的崢嶸歲月。因此,立足本地,建立穩(wěn)定的地方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基地,是確保地方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積極與政府、社會力量進行協(xié)作,統(tǒng)籌多種內容、多種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當?shù)馗锩z址、紅色場館等為依托,建立地方紅色文化實踐教育資源庫,為師生提供穩(wěn)定、便捷的育人場所,充分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實踐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
[2]楊帆,張?zhí)┏?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綜述[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18(02):205-216.
[3]丁路遙.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24-27.
[4]占毅.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108-111.
[5]陳坤,殷莎莎.紅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戰(zhàn)略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4):104-107.
[6]劉建平.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20(10):81-85.
[7]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xiàn)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8]劉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標任務和實現(xiàn)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9(11):92-95,111.
[9]趙揚,周曉宇,盛譽.新時代高校體育育人融入“三全育人”體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08):33-36.
[10]張遠航,郭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的邏輯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107-111.
[11]王景勝,辛智廣.輔導員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角色及格局提升[J].教育評論,2021(11):131-134.
[12]張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398-405.
[13]梁罡.紅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體系的價值維度與實踐向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04-108.
[1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