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蕓
[摘要]小說類作品擁有高度靈活改編特性,具備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天然優勢。文章以長篇歷史小說《靈渠》為例,從具體實踐、融合發展模式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分析小說類作品與相近文化分支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小說類作品;融合發展;IP;文化產業;模型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融合發展。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如何將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結合起來,將真實歷史與傳統文化有機統一,將出版物運用到現實中,發揮圖書的最大價值,進一步促進出版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出版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當前,融合發展已在多個領域得到實踐,如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產學研的融合等。融合發展的目的在于打破壁壘,扭轉思維定式,碰撞出新思想新觀點,同時依靠對方領域的優勢和資源,補缺自身的不足,達成雙贏。融合發展的形式多種多樣,其最為關鍵的是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背霭鏄I是生產內容的行業,出版物本身就是內容,因而其在融合發展中有著巨大的優勢,能與多個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小說類作品是其中的典型,除了紙質圖書,其網絡出版物如有聲書、電子書、電子漫畫等也十分受讀者歡迎,不僅如此,小說類作品的融合發展還能延伸到其他領域。
以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靈渠》為例,該書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九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該小說作者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事件與人物為底本,展開生動形象的寫作。長篇歷史小說《靈渠》既有現實層面的基礎,又有精神層面的延伸,具備了與其他領域融合發展的可行性。文章將從具體實踐、融合發展模式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分析小說類作品與相近文化分支融合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小說類作品融合發展的具體實踐
從媒介性質來看,圖書是一種具有傳播性的產品。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在心理層面上被影響,其會對情節、場景等相關事物產生深刻印象,從而生發了解欲望。生產圖書的出版業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可以反作用于其他文化分支以及文化本身,成為意義的主動賦予者[1]。小說類圖書是出版業的主營產品之一,其擁有人物、情節等連接虛構與現實的橋梁元素,能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具有影響、帶動其他文化分支發展的作用。文章將列舉三種連接緊密、轉化率高、效果顯著、操作性強的文化分支及具體實踐作為輔證,來佐證小說類圖書與這些產業深度結合的可行性。
(一)圖書與旅游
當前,“內容特色旅游”概念逐漸興起,人們觀看某部電影、連續劇、小說、動漫等作品后,心生向往之情,自發前往該作品的情節發生地或拍攝地觀光旅游,用網絡語言來說即“拍照打卡”。較為知名的例子是沈從文的《邊城》。該小說出版之后,“邊城”原型湖南湘西的鳳凰古城進入讀者視野,1984年電影《邊城》上映,該地的名氣得到進一步提升,目前鳳凰古城每年接待旅客超過1500萬人次。同樣的例子還有湖南的芙蓉鎮,古華在1981年創作的小說《芙蓉鎮》使這座在懸崖瀑布邊上的小鎮名聲大噪,后來謝晉將小說拍成了同名電影,目前該地每年接待游客超150萬人次?,F實社會中的地理區域原本是一種行政制度的劃分,不具備某種特定含義,但文學作品賦予其精神層面的特殊性,使讀者在情感上有了連接,并使該地區擁有了文化屬性。文學產品的傳播影響潛力深遠,一部好作品能為一個地方添加底蘊與特色,賦予其各種文化價值[2]。
(二)圖書與文創設計
文創產品是文化詮釋通過物質表現的一種方式,文化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基礎。設計師基于自身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將文化作品原生的美學特征、人文精神、情感元素投射到固體形態上,最終形成文化創意產品。文藝作品在其中發揮了精神層面的作用,消費者在購買文創產品之前閱讀過相關文藝作品,會在心里留有印象。文創產品則是利用這種正面反饋,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目前諸多文創產品已經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擁有不錯的銷量。例如,上海譯文出版社以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為靈感,推出聯名同款服裝,受到網友歡迎。作品與文創產品的關系可謂是相生相伴,圖書配套其他類型的產品一起售賣,可以有效提升銷量。
(三)圖書與演藝
演藝產業與圖書關系緊密。劇場演出故事性強,劇情通常跌宕起伏,充滿懸念,在現場的觀眾受現場燈光、音樂、氛圍的影響,反應程度不一。如“印象”“千古情”“山水盛典”等類型的表演,則是集合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和創意所打造的,常常以當地的神話傳說、遠古故事為藍本,或改編自當地著名作家創作的小說。
二、融合發展模式—塑造IP模型,符號展現意義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是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在內的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作品被出版后,通過實體媒介傳播給讀者,當傳播過程結束,其價值體現在精神層面上對讀者的感染力。出版人只有挖掘IP、打造IP,賦予該作品更多內涵,才能最大化增加其價值。更進一步看,出版人可以嘗試將IP轉化為一種符號[3]。傳統意義上,符號的定義是“一物代一物”,出版人通過將IP轉化為一種符號,能有效地將作品內蘊投射到其他物體上。一個景點、一部作品中的一個角色都有可能成為符號的載體,或者符號本身。出版人賦予符號某種意義,建立起該符號與大眾群體的情感聯系,受眾則可以快速從中獲取各種含義,從而產生去了解、走近它的興趣,并產生心理上的共鳴。根據前文例子,小說類圖書有介于虛實的特點,與其他產業適配度高,操作性更強。文章將以小說《靈渠》為例,分析小說類圖書融合發展實現路徑。
(一)拆解結構,打造可操作模型
長篇歷史小說《靈渠》以靈渠為創作主線,故事發生在秦代,距今已經過去兩千多年,與其他現實題材小說相比,其改編靈活程度高。《靈渠》展現了不少特色人物,這些人物的原型雖然在歷史典籍中可查可考,但只有寥寥數語,而作者在書中將這些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從情節設置上看,《靈渠》摘取若干歷史文獻片段,還加入魔幻神話元素,具備較高的可讀性、獨特性、改編性。小說改編靈活,出版人可以對其中的某句話、某個情節、某個人物進行多方面的詮釋。在《靈渠》IP的使用過程中,出版人也可以隨時對小說中的各類元素進行拆解,靈活運用。
(二)分析歸納,梳理模型種類
1.人物型
該模型中的要素均以小說人物角色為底本。該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化、可視化,最大程度呈現人物的外在與內在特點。在外在層面,《靈渠》主要呈現人物的面貌,少數民族服飾,少數民族異于中原的生活習慣、飲食特征,等等;在內在層面,《靈渠》主要呈現人物的話語動作、心理活動、思想結構、行為模式等。如書中描寫的蒼梧族,“蒼梧的含義即‘青色的人。這青色的人當然不是作皮膚青色之解,而是因為舜帝‘以土德王,色尚青,他們的部族都穿著青色衣服。蒼梧族追隨舜帝南巡,帝駕崩,族眾便居留于蒼梧之野,成為嶺南的一個部族?!边@是人物的顯著特點,也是嶺南地區特有的部族符號。以上元素均能通過圖畫、影視等方式展現,出版人在運用時,可以細分對接游戲形象、景區中角色扮演、美術設計、卡通人物等文化產業。
2.事物型
該模型中的元素為可感官、可再現的事物,主要特征是可還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鹅`渠》中描述的事物,如竹梆、耶若茗花、雒鳥等,在書中作為富有意義的象征,極具當地特色。如書中用來傳情的美麗的耶若茗花的特點是香氣飄逸,可作為文本的香料符號。在運用該模型時,出版人可以細分對接土特產商品、旅游區場景還原、美術工藝品等文化產業。
3.情節型
該模型外延最廣,同時最為靈活,隨著故事的開展及人物、場景的變化而發展。該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可適配性、基礎性。內容決定形式,而小說《靈渠》的情節內容可應用范圍非常廣,幾乎可以適配現有文化產業體系的所有子系列,其情節在此發揮了范本的作用,是出版人改編的基礎。從小說《靈渠》的主線—靈渠的建造來看,這段歷史在典籍上只有寥寥數語,古今也鮮有人對其進行考證,這方面的空白對靈渠文化背景的構建來說確實是個遺憾。所謂“北有長城,南有靈渠”,靈渠是獨一無二的秦朝建筑符號,蘊藏底蘊深厚的文化資源可供出版人使用。《靈渠》所講述的故事則為靈渠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情節支持,出版人可對接網絡游戲、動漫、電影劇、話劇、舞臺劇等產業。
三、在融合發展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注意各民族的差異性和風俗習慣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西部地區集中了90%以上的少數民族。各民族生活聚集區雖然集中,但仍然擁有不同的生活習慣,這是出版人在小說類作品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地方。一是有些虛構類圖書,因為作者在實地考察時不夠仔細,或者只是從網上收集資料,在講述故事時就容易產生偏差,造成誤會。例如:將A民族的服飾描寫成B民族的,或者將C民族的生活習慣說成是D民族的。對這些內容出版人在改編過程中需要進行仔細核對。二是有些小說誤將落后風俗套用到某些民族身上。當前,網絡信息泛濫,一些粗制濫造的小道消息式文章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某些不夠嚴謹的作者容易輕信這類謠言,認為有趣而將其應用到文章中。在IP改編時,出版人要注意鑒別信息真偽,避免引發民族矛盾。
(二)保持本地區的特色和優勢
當今時代,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越發頻繁。這既給小說類作品的融合發展帶來了互助共贏的正面影響,也給小說類作品的融合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某些地區的文化逐漸失去了自身的獨特性。一本書的同一章節、場景被拿來反復使用,或者多本書的章節拼湊在一起,形成一部“拼盤”作品,造成IP資源使用的同質化現象。若長期如此,受眾看過太多相似場景,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從而喪失對該類型作品的閱讀興趣。因此,為了規避此風險,出版人在處理文本時要注意挖掘本地區的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當地文化優勢,提升創新高度,將當地獨特符號融入場景中,剔除使用泛濫的元素。除此之外,出版人要加大版權保護力度,警惕抄襲行為,防止自身成果被竊取。
(三)警惕語言時空誤用的出現
小說類作品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語言時空誤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語句出現的時間與故事發生的朝代不相符;跨區域使用不相符語言。語句出現的時間與故事發生的朝代不相符,此類問題較為常見,《靈渠》也存在類似情況,比如“由楚入秦”一節中的“生前五鼎食者,死即五鼎烹耳”一句出自漢代的《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而故事背景為秦代,出現了時空錯亂;又如“仇人相見”一節,“螻蟻尚且貪生,何況人乎”出自元代馬致遠《薦福碑》??鐓^域使用不相符語言的問題主要存在于小說影視化的作品中,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的語言已經打破方言之間的壁壘,因此作者使用某些詞不會覺得突兀。但在古代,不同地域交流較少,因此語言特色鮮明,有些詞語只在某地流行,一旦超出該地域范圍,流通度極低。作者如果不加注意,容易犯知識性錯誤,會誤導觀眾,因而其要警惕此類問題的出現。
四、結語
在大力倡導融合發展的當下,文化產業內部的交流互鑒也越發深入。如何更有效、更合理地運用知識資源,發揮其最大價值,仍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小說類圖書作為出版業的一項重要產品,其受眾廣泛。小說類圖書可以通過與其他文化品類合作,為觀眾提供優秀的文化精神食糧,提高人們對優質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陳偉軍.擴大文化消費與振興文化產業:基于新聞出版業的視角[J].中國出版,2012(01):19-22.
[2]歐陽友權.文化產業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范周,譚雅靜.文化創意賦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J].出版廣角,202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