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水土保持;示范縣;做法;秦州區
[摘 要] 多年來,秦州區十分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始終站位“水保立區、水保興區”的戰略高度,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系統謀劃,創新治理模式、引領惠民產業,完善監管服務、鞏固治理成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秦州區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8 120 hm2,水土保持率達77.91%,森林覆蓋率達38.4%,城市綠地率達39.9%。2022年12月,秦州區成功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在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9-0034-03
秦州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屬黃土梁峁溝壑區,跨黃河一級支流渭河支流藉河流域和長江一級支流嘉陵江支流西漢水、白家河等流域,總面積2 442 km2,轄7個街道、16個鎮。秦州區歷史文化悠久,有“羲皇故里”之稱,境內環境優美,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0.4 ℃,年均降水量500.7 mm。主要侵蝕類型為水力侵蝕,以面蝕和溝蝕為主,兼有重力侵蝕,屬黃河流域的區域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為4 650 t/km2,屬長江流域的區域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 700 t/km2。
1 治理歷程及取得的成效
追溯秦州區水土保持發展歷史,早在1942年天水市秦州區就成立了農林部水土保持實驗區(黃河水利委員會天水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的前身)。1943年在中國水土保持學家蔣德麟和美國水土保持專家羅德民(W.C.Lowdermilk)協助下,開展了長達13 a的水土流失成因和土壤侵蝕機理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示范點。
新中國成立至1989年是秦州區水土保持工作初級發展階段,以政府行政督促、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全區充分發揮“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及“農業學大寨”精神,以出義務工的形式,組織群眾利用農閑時節“修平地,建梯田”,以玉泉、環城、關子、中梁一帶為代表,累計修建梯田約45 km2,探索總結出了“倒壕法”“蛇蛻皮”“順坡開溝”等人工修筑梯田的建設經驗。
1990—2004年是秦州區水土保持工作快速發展階段,國家投資總計達3 082.83萬元,項目區所在鄉鎮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折資達2.97億元。期間,依托“長治”工程、國債專項工程、藉河示范區一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累計完成78條小流域(其中長江流域42條)綜合治理任務,治理面積達到1 226.28 km2。
2005—2019年是秦州區梯田建設跨越式發展階段,主要特點是政府協調,部門項目整合,國家投資大幅增加,總計投資12.50億元。梯田建設以全部機修、人工培埂為主,以“唱水保歌,修飯碗田,造幸福林,念果樹經,發產業財”為理念,依托“長治”七期工程、中央擴大內需財政專項資金水保項目、藉河示范區二期工程、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秦州區項目、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秦州區項目、全省500萬畝(1 hm2=15畝,下同)梯田建設工程和全省75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等水土保持生態治理項目,整合多部門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基本口糧田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扶貧項目等,大力開展梯田建設。
此階段累計建設梯田439.59 km2,完成27條小流域(其中長江流域12條)綜合治理任務,治理面積1 370.33 km2。
2019年之后,秦州區不斷探索和實踐新時代水土保持發展模式,按照“政府推動、部門聯動、項目帶動、利益驅動”的工作機制,堅持水土保持與發展旱作農業和特色產業相結合,探索出了“梯田+產業發展”的發展模式。秦州區大力發展櫻桃、蘋果、花椒等產業,形成了以藉河流域南北兩山為主的1.33萬hm2花牛蘋果基地,西漢水流域0.67萬hm2富士蘋果基地,羅玉溝流域0.67萬hm2大櫻桃基地,關子西苑流域高山區0.33萬hm2優質花椒基地,太京0.2萬hm2優質鮮食蜜桃基地,汪川、牡丹、太京0.2萬hm2烏龍頭基地,天水、秦嶺、牡丹0.6萬hm2中藥材基地等七大優勢產業區;實施西菜南移戰略,將秦州區蔬菜產業從傳統的川道灌溉區向高海拔山區發展,做大做強蔬菜產業,建成1.07萬hm2蔬菜產業基地,推廣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秦州區立足當地優勢資源,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推動了全區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歸屬感。2022年底,秦州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 688元,群眾收入得到顯著提高,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通信等基礎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土保持工程被譽為“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截至2022年底,秦州區坡耕地整治面積累計達6.48萬hm2,坡耕地治理度達94%,全區玉泉、中梁、楊家寺、天水等14個鎮實現了梯田化,360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梯田化;共建設淤地壩35座;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8 120 hm2,其中坡改梯50 873 hm2,營造水保林46 586 hm2、經果林19 198 hm2,人工種草5 690 hm2,封禁治理25 773 hm2;水土保持率達77.91%,空氣優良天數占比達96.9%,森林覆蓋率達38.4%,城市綠地率達39.9%。秦州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得到了認可和推廣,如1998—2011年實施的黃河流域第一個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區,通過治理34條小流域,構建了“兩帶三大亮點”(“兩帶”即北山經果產業帶和南山綜合產業帶,“三大亮點”即梯田建設、林果產業基地建設和水土保持監測體系建設)的整流域綜合治理格局,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優質示范工程,為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提供了樣板。秦州區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部委、省、市等各級好評,秦州區先后榮獲“黃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先進集體”“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先進縣”“全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省級先進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先進集體”等10余項部委、省、市級榮譽稱號。2022年12月,秦州區成功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2 做法
2.1 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系統謀劃
1)創新工作機制,保障組織引領。秦州歷屆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始終站位“水保立區、水保興區”的戰略高度,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和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成立了天水市秦州區水土保持工作委員會和相關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全區經濟發展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制訂了《秦州區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實施方案》,明確了工作職責,落實目標責任考核,形成“政府主導、水利牽頭、部門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為示范縣創建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2)明確功能定位,強化規劃引領。近年來,秦州區按照功能劃分,依據水土流失特點和防治需求,因地制宜,分區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將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相結合,先后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完成“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秦州區水土保持規劃及專項規劃,如《秦州區兩江一水水土保持規劃》《秦州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土保持規劃》《黃土高原秦州區藉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規劃》等,并以規劃為引領,堅持多措并舉、一張藍圖繪到底,提前謀劃,科學布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
2.2 創新治理模式,引領惠民產業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秦州區充分發揮各部門項目相互配套、資金互為補充、功能相互支撐的“拳頭效應”,創新技術路線,探索地域特色治理道路,堅持以流域為載體,以片帶開發為平臺,以為民辦事為出發點,以糧為綱建糧倉穩住農業基本盤,以林果產業優勢促“綠色銀行”惠“三農”,以強化溝蝕治理保安全,建成了“流域治理+現代循環農業立體開發+商貿流通+旅游觀光”的西坡梁水土保持田園綜合體循環經濟型小流域、“水土保持+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為民服務”的關子流水高標準小流域等20多條具有地域特色的小流域,形成了“多措并舉抓治理,增加群眾錢袋子,開創秦州經濟發展新路子”的綜合治理發展模式,為示范縣創建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2.3 完善監管服務,鞏固治理成果
秦州區不斷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創新思路,充分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構建了“天上看、地上測、網上管、實地查”的立體監管體系。一是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二是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不斷鞏固治理成效;三是利用甘肅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深化“放管服”改革,嚴格規范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四是督促已完工生產建設項目及時進行自主驗收;五是依法嚴肅查處違法案件;六是依法依規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截至2021年,秦州區生產建設項目共編制水土保持方案110個,方案編制率100%、審批率100%;2017—2021年共收繳水土保持補償費2 087.21萬元,返還補償費1 074.91萬元,其中用于小流域治理及溝道治理1 021.91萬元,用于水土保持監測等53萬元。
秦州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一直處于全省前列,多次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會上進行交流發言,2017年被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評為黃河流域(片)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先進集體;2021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對秦州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提出了表揚,并授予秦州區水務局水土保持先進集體稱號。
2.4 推廣監測示范,提升信息應用
一是秦州區撥付專項經費,用于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并在秦州區水務局下設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股,主要負責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監測數據交流、監測成果匯總等工作;二是投入資金148.54萬元,用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監測面積達89.31 hm2;三是以甘肅省首個安裝預警監測系統的小泉溝淤地壩為示范,積極推廣至有安裝條件的淤地壩;四是由專職人員負責年度區域水土保持信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信息的報送工作。
2.5 推動國策入心,深化宣傳引領
為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識,采取電視、網絡、簡報、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圍繞“一法一條例”主題,突出重點,以集中宣傳、媒體宣傳與專題宣傳相結合的方式,選擇人流量大、群眾比較集中的廣場、購物中心、鄉鎮、社區等區域開展集中宣傳。對重點生產建設項目,如十天高速公路、天平高速公路等項目,則深入施工現場,采取檢查與宣傳相結合的方式,既推動全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又增強生產建設單位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識。
3 結束語
2022年秦州區水土流失面積仍有539.36 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2.1%,水土保持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秦州區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為統領,以深入開展“三抓三促”行動為抓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準確把握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新機遇、新形勢、新要求,鞏固提升示范縣成果,堅持建設與管理齊抓、治理與預防并重,進一步探索工作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提升治理能力,強化預防監管,為推動秦州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美好新秦州提供堅實的水保支撐。
收稿日期: 2023-01-06
第一作者: 吳萍(1979—),女,甘肅天水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項目管理等工作。
E-mail: 29170108@qq.com
(責任編輯 張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