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霞
興邊富民行動,是關系邊疆鞏固、民族團結的“國之大者”,是實現邊境振興、邊民富裕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作為祖國東北邊疆省份,興邊富民行動在黑龍江省已走過20余載,從“北極”漠河到“東極”撫遠,從黑龍江、烏蘇里江邊到興凱湖畔,在2981 公里的邊境線上,興邊富民行動接續推進,為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邊民生產生活帶來了新的福祉。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必須堅持多向發力,在增強沿邊地區內生發展動力上下功夫,讓興邊富民步伐走得更加堅實有力。
向對外開放要“活力”。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推進沿邊地區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要素流通,增進沿邊地區與國際市場戰略性互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升沿邊地區交通、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力,構建高水平立體化開放通道體系。加強開放平臺建設,推動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各類開放型平臺聯動發展,打造跨境產業鏈,構筑互利共贏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加力優化口岸布局,打造口岸集群,進一步優化口岸通關流程,壓縮整體通關時間,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
向特色產業要“實力”。著眼支撐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實施差異化扶持政策,加快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把沿邊區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一步提升沿邊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統籌推動邊境地區資源經濟、口岸經濟、園區經濟發展壯大,高質量謀劃興邊富民重點工程和項目,形成集聚效應,提升產業規模效益。深挖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符合發展方向、有增長潛能和較強供給能力的產業上聚焦發力,因地制宜發展資源型產業、冰雪經濟、綠色產業、特色種養、生態觀光、民俗旅游、商貿物流、邊貿加工等產業,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進一步優化沿邊地區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政企聯動招商、市縣聯合招商等方式,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邊境地區匯聚,形成綜合經濟發展態勢。
向補齊短板要“推力”。聚焦制約邊疆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因素,著力補短板、強弱項,重點解決好經濟總量不大、創新能力不強、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發展環境不優等突出問題,把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推動沿邊地區城鄉統籌、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形成“口岸城市—沿邊城鎮—抵邊村”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出實招、使實勁,以質的發展帶動量的擴張,通過高質高效發展,最大限度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向民族團結進步要“合力”。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教育結合起來,多謀長久之策,多行固本之舉,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大力發展邊疆文化,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使各族文化扎根中華文明沃土,共同傳承發展,為邊境地區團結穩定、繁榮發展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