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盧懿明
貴州航天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中老年患者因常伴隨骨質疏松、基礎性疾病和關節退行性改變等,日常生活中產生膝部骨折及關節功能障礙類疾病的風險較高。目前,膝關節置換屬于治療膝關節病的主要手段,能替代人體的骨關節,且生物相容性較好,可最大程度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已受到臨床高度認可[1]。然而手術結束后,患者需接受長期專業的康復訓練治療,以促進患者的關節功能盡快恢復,但手術仍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患者易受疼痛及病情等因素影響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進而不利于其功能恢復。因此,需重視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2]。但在既往常規護理模式中,健康宣教工作主要針對患者的具體癥狀表現展開“一對多”的知識講解,未能充分考慮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及依從性,導致臨床護理效果并不理想[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的健康教育是臨床對慢性病患者管理的一種創新理念,其強調在宣教工作中應圍繞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為核心,遵循認知的理論原則,展開宣教干預[4]。其臨床價值已得到認可,但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病患者的管理中,對中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具體影響尚未見相關報道。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HBM 的健康宣教在中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貴州航天醫院收治的96例行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中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33 例;年齡55~82 歲,平均年齡(73.58±2.54)歲;身體質量指數22.56~25.13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3.85±0.58)kg/m2。研究組中男16 例,女32 例;年齡56~84歲,平均年齡(73.65±2.59)歲;身體質量指數22.61~25.19 kg/m2、平均身體質量指數(23.89±0.61)kg/m2。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過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5]:(1)所有患者均為中老年患者。(2)經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指征。(3)各項凝血指標正常,無嚴重的器質性病變。(4)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則,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者。(2)患有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禁忌證者。(3)存在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4)合并嚴重的心臟、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系統病變者。(5)配合度和依從性較低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1)術前給予功能康復指導。(2)術后開展常規健康宣教、康復鍛煉指導、用藥干預、疼痛護理。(3)出院后定時給予電話隨訪。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基于HBM 的健康宣教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選取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高年資骨科醫師、康復科醫師以及護師為小組成員,同時對組內成員開展相應培訓,學習膝關節置換術的相關知識、術后鍛煉技巧、康復方案等,醫生參與指導、宣教,統一規范教育用語,最終經過考核取得教育資格。(2)宣教計劃。每次宣教均要求患者和主要照顧者在場。建立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微信群,邀請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進群,定期推送宣教視頻和疾病相關科普文章;自行編制《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健康教育手冊》,從HBM 的4 個關鍵因素進行健康宣教。①借助視頻、圖片、健康宣傳手冊等方式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術后康復的危險因子、功能訓練的方式與必要性,促使患者及其家屬充分掌握關節置換的相關知識,為康復訓練奠定堅實的基礎。②正確的信念是改變行為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患者遵醫行為的有效手段。為此,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給予個體化的心理疏導,盡可能消除其負面情緒,在與患者溝通時注意態度親和,有效引導患者正確的認識自身疾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③結合臨床治療案例,鼓勵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術后康復鍛煉的內容,積極配合鍛煉,使其明白“只要正確遵醫囑訓練,就能使關節功能恢復正常”,激發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其治療的積極性。④讓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關節置換術并非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其術后康復仍需借助正確規范的康復鍛煉,突出其重要性。告訴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需要嚴格遵照醫囑并積極配合康復鍛煉,否則會前功盡棄。兩組患者均干預6個月。
(1)功能鍛煉依從性。分為以下3 類標準[6]:完全依從,患者完全遵醫囑服用藥物及肢體鍛煉;部分依從,需要家人提醒服用藥物及鍛煉;不依從,家人提醒仍然存在漏服藥物情況及鍛煉。總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2)膝關節功能。采用膝關節評分量表(HSS)[7]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 個月隨訪時進行評估。HSS 量表中包括疼痛、行走能力、功能情況、肌力、屈曲畸形和穩定情況6 個維度,總分為100 分,最終分值與膝關節功能呈正比。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率為95.8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情況 例(%)
術前,兩組患者HSS 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個月隨訪,研究組HSS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HSS量表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b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術前對照組(n=48)研究組(n=48)術后6個月對照組(n=48)研究組(n=48)疼痛行走能力功能情況肌力屈曲畸形穩定情況12.34±3.66 12.45±3.65 20.35±4.66 20.45±4.33 13.54±3.45 13.56±3.21 13.65±3.65 13.34±3.45 5.56±1.34 5.54±1.45 13.54±3.25 13.65±3.34 15.53±2.39a 18.53±1.23ab 24.59±3.31a 28.25±3.48ab 16.23±2.11a 18.23±3.36ab 15.23±2.25a 18.43±2.26ab 8.84±1.63a 10.25±1.43ab 14.42±2.91a 19.21±1.13ab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以膝關節炎為代表的終末膝關節疾病發病率顯著提升,發病比例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終末膝關節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功能活動受限、疼痛等,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還會引發較嚴重的國民醫療負擔。目前,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膝、髖關節終末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能夠清理損傷關節,通過植入人工假體恢復關節功能,進而緩解關節疼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在臨床上應用廣泛[8]。但由于該治療方式創傷較大,且患者往往為高齡患者,自身機體功能呈退行性改變,恢復能力差,術后易出現肌肉力量差、負重功能弱等狀況。而相關研究顯示,患者術后預后不佳除了與手術本身有關之外,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康復訓練方案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關鍵環節[9]。因此,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確保其順利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健康教育是指對被宣教者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使其掌握與自身疾病有關的理論知識,從而自覺培養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當前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10]。傳統的健康教育多為機械化的口頭宣教,教育內容多為理論知識的介紹,在患者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被遺忘,缺少對患者主觀能動性的改變[11]。而基于HBM 的健康教育是出自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創新理念,其強調圍繞受教育者的主觀感受進行宣教,遵循認知的理論原則,不斷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2]。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鍛煉依從性明顯提高,其膝關節功能也得到明顯好轉。由此可見,基于HBM 的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提高其遵醫行為,促進關節功能康復。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HBM的健康教育屬于一類非藥物療法,結合患者實際制定出針對性的教育計劃,并通過一對一指導、書面教育、多媒體視頻和移動平臺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教育,其中書面教育和多媒體視頻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術后康復訓練知識,了解康復護理的重點內容;而移動平臺的應用則為健康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優勢,可以有效規避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宣教形式較多,除文字形式外,還可以借助視頻和圖片的方式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理解能力[13]。此外,微信群的應用還為患者提供了一個獲得專業咨詢的渠道,幫助其獲得更加專業的指導,能使患者積極參與到自身健康維護中,有助于轉變其不良行為方式,全面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和治療依從性。同時在基于HBM 的健康教育期間,需要護士和患者建立起伙伴式合作關系,通過合理方式開展教育,并充分利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予以患者理解、尊重和體諒,促使其產生康復鍛煉的信心,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才能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14]。
綜上所述,對中老年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實施基于HBM的健康宣教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強化遵醫行為,提高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提升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水平,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