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怡 馬熙
視網膜脫離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與色素上皮層之間的分離,屬于嚴重的致盲性眼病,最終可致失明[1]。該疾病的認識不斷加深和手術技術及設備的不斷更新,使治療主要采用眼內填充術、玻璃體切除術、鞏膜外路環扎術等,選擇具有多樣性,手術成功率也較高,但仍有部分患者視網膜脫離術后出現復發,而復發后患者病情發展較快,處理困難,預后效果較差[2-3]。因此,如何減少視網膜脫離術后患者的復發,進而改善預后是臨床研究的重點。目前,臨床雖有關于影響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因素的研究報道[4-5],但仍缺乏系統性地報道,有待臨床的進一步探究與完善。基于此,本研究探討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防治提供借鑒。
選擇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醫院行視網膜脫離術的587例患者為調查對象,將其中術后復發的52例患者納入復發組(病例組);未復發的535例患者納入未復發組(對照組)。納入條件:患者因各種原因導致視網膜脫離,在醫院行玻璃體切除術聯合硅油填充術,且手術均成功進行;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條件:術前視力無光者;嚴重眼外傷所致硅油依賴眼患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免疫系統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礙。其中男249例255眼,女338例340眼;年齡29~51歲,平均39.72±4.18歲;體質量指數(BMI)20.32~27.42,平均24.36±2.04;合并糖尿病119例,合并高血壓286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BMI、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原發性疾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PVR)、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DR)合并視網膜脫離、眼外傷致視網膜脫離、其他]、術前PVR分級(≤C級、>C級)、黃斑狀態、下方裂孔、高度近視、硅油填充時間、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2次)、硅油取出術前晶體狀態(透明晶狀體、白內障、無晶體狀態、人工晶體狀態)、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等。587例行視網膜脫離術患者手術成功1個月后,根據超聲檢查,再次出現視網膜脫離[6]即為術后復發。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發組與未復發組患者性別、BMI、高血壓、黃斑狀態、高度近視、硅油填充時間、硅油取出術前晶體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復發組男性、糖尿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術前PVR分級>C級、下方裂孔、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將視網膜脫離術后是否復發作為因變量(是=1,否=0),表1中P<0.05的因素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術前PVR分級>C級、下方裂孔、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均是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影響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視網膜脫離患者脫離部分的視網膜無法感知光刺激,導致眼部呈現的圖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水平,并且部分患者在行視網膜脫離術后因各種原因導致復發,加大了治療難度,再次手術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影響預后[7]。相關研究指出[8],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率為10%,而本研究術后復發率為8.86%,與上述研究結果相近,均提示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風險相對較高。因此,探究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從而減少復發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復發組男性、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術前PVR分級>C級、下方裂孔、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占比均高于未復發組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顯示,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術前PVR分級>C級、下方裂孔、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均是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本研究復發組男性患者占比高于未復發組,但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男性并不是視網膜脫離術后患者復發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受中介變量的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較高,會導致血流改變和血小板聚集,進而持續對微血管造成損害,長時間會引起視網膜的病變[9],致使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風險增加。PVR是一種由多源性細胞介導的損傷后過度修復機制,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是其形成過程中的主要細胞成分,其特征是不含有血管的纖維性增殖膜[10],而膜的形成和收縮是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重要原因,當細胞增生膜收縮時會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進一步刺激了眼內炎癥反應,導致血-視網膜屏障遭到進一步損壞,加重視網膜脫離情況,形成惡性循環[11]。因此,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原發性疾病患者術后復發風險較高。另外,術前PVR分級在C級以上的患者往往是延誤治療時機所導致的,很多患者是在發病數月甚至1年以上才來治療,這類患者術中RVR C級以上的增殖膜并不能完全去除或有所姑息,致使手術療效不佳,術后復發風險較高;另一方面,患者術后增生的組織可與玻璃體基底部發生聯系,向前可達到睫狀突、虹膜后表面,甚至瞳孔緣,而增生組織對附著的視網膜給予前后和向心兩個方向的牽拉,使前部視網膜產生環形褶皺,并向前移位[12],進而極易引發視網膜脫離。視網膜下方裂孔的處理向來是臨床手術中的一大難題,術中雖使用硅油填充眼,但術后硅油界面和視網膜之間始終存在間隙,若此間隙由水填充或下方裂孔閉合或愈合不佳,則會出現“漏水”[13],形成視網膜脫離。具有手術史的患者再次手術時鞏膜的暴露較困難且危險,容易損傷渦靜脈,而且因鞏膜變軟而難以可靠縫合,增加了手術意外的危險性,并且既往手術常采用的冷凝會造成嚴重的脈絡膜和色素上皮萎縮[14-16],若該區域視網膜再次脫離,視網膜會變薄,患者預后差,復發風險越高。術后玻璃體皮質殘留會對視網膜產生牽拉力,導致眼內填充硅油對視網膜色素上皮產生的壓力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影響手術效果,增加復發風險,此外,殘留的玻璃體皮質也為血管內皮細胞、纖維膠質細胞及玻璃體細胞的增殖提供了支架,進而引發術后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17-18],增加術后視網膜脫離復發的風險。術后眼底出血提示患者血-眼屏障遭到破壞,這與PVR的發生密切相關,此時血清成分進入眼內,眼壓升高,壓迫損傷渦靜脈,造成脈絡毛細血管內壓力升高,引起滲出,促使玻璃體內發生增殖,視網膜前膜形成[19-21],增加視網膜脫離復發風險。
根據上述影響因素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護理干預對策:①術前、術后針對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PVR分級、下方裂孔、手術治療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方面的相關疾病知識進行健康宣教,樹立正確的認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②醫護人員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疏導,增強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術后護理工作,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③密切關注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面對術后出現殘留玻璃皮質或眼底出血等情況時,及時給予相應的治療或緩解措施,以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合并糖尿病、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伴PVR、術前PVR分級>C級、下方裂孔、視網膜脫離手術次數≥2次、術后殘留玻璃體皮質、術后眼底出血均是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臨床可針對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加強關注,以降低術后復發率,改善患者預后。但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關于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具體機制、如何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個體化預防仍需臨床進一步研究,以從根源上解決視網膜脫離術后復發的難題,減少術后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