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東偉

20 世紀80 年初,我從一所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來到剛剛獲批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承德。初到承德,就迫不及待地利用兩天時間游覽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特別是避暑山莊第一景麗正門給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這是乾隆皇帝在《易經》中選出“麗正”兩個字命名的,用以表達“化成天下”之意。乾隆還御筆親題“麗正門”3 個大字,麗正門中央的石匾,用滿、漢、蒙、藏、維5 個民族的文字鐫刻。乾隆還專門賦詩,更是表達出愿與邊境各民族和睦共處,希望國家恒久和平統(tǒng)一之愿。
在一定意義上講,承德避暑山莊是因“和”而修,外廟是因“和”而建,承德是因“和”而興。歷史上的承德,見證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留下了“和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民族團結佳話,凝煉出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和合文化內涵。
康熙三十年(1691 年),當時的古北口總兵蔡元上疏“請行修筑”古北口一帶傾塌的長城城墻。康熙皇帝為此發(fā)下一道不修長城的諭旨:“蔡元所奏,未諳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源,不專恃險阻。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tǒng)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康熙經過多少年的征戰(zhàn),卻驀然悟道,修睦人心,眾志成城才是最堅固的長城,從此決定不再勞民傷財修筑長城,為建立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打下了思想基礎。
1703 年,開始修建避暑山莊,歷時89 年最終建成。當年康熙皇帝曾作《避暑山莊記》,時隔70多年后乾隆皇帝又作《避暑山莊后序》,刻于避暑山莊內皇家寺廟永佑寺里面的石碑,一脈相承,道出了在承德營建避暑山莊的目的,就是為了團結和睦善待少數(shù)民族首領。避暑山莊不僅是皇帝避暑消夏、處理政務的場所,而且主題鮮明、立意高遠,也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治世思想。山莊內有康熙36景、乾隆36 景,合為72 景,所追求的是“移天縮地于君懷”的建筑園林意境,使整個苑景區(qū)形成東南湖區(qū)、東北平原、西北山區(qū)的布局。
避暑山莊內的北部建筑仿照塞北蒙古風光而建大帷幄和蒙古包;在湖區(qū)則仿江南水鄉(xiāng),有仿鎮(zhèn)江的金山而造金山寺,仿寧波天一閣藏書樓而建的文津閣,仿蘇州滄浪亭而建的滄浪嶼、仿獅子林而建的文園獅子林、仿嘉興煙雨樓而建的煙雨樓,仿杭州蘇堤而建芝徑云堤;在平原區(qū)仿照南京報恩寺、杭州六合塔修建永佑寺;在山區(qū)“因高借遠、岱岳秦松、峨眉雪嶺、昆侖郎峰”一并納入園中,使避暑山莊就好像一幅中國版圖的縮影。
避暑山莊的建筑理念更是和合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正如康熙皇帝所言:“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峰嵐之勢;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引水在亭,則榛煙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為助;無刻桷丹楹之費,喜泉林抱素之懷。”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避暑山莊建筑藝術上的天、地、人和諧共融的哲學思想。清帝每年都用大量時間在此處理軍政要事,接見外國使節(jié)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政教首領。這里發(fā)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遺跡和重要文物,成為中國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后形成的歷史見證。
從康熙到乾隆前后67年時間,先后有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等12座寺廟在避暑山莊周圍拔地而起,形成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寺廟群。無論從整體布局,還是豐富的內涵,都是康乾盛世廣闊歷史背景的映襯,外八廟的每一座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也都是實現(xiàn)和合、爭取和合的歷史見證。外八廟每座廟宇的興建,都是有它的政治背景,代表一個政治產物的,它分別記載了清朝不同歷史階段的宗教活動和籠絡諸藩的歷史事件。
比如“溥仁寺”是為祝康熙60大壽而建,御題“溥仁”,是表明天下都能得到皇帝的仁愛;“普寧寺”是為了慶祝平定達瓦齊叛亂,意為天下從此安寧;“安遠廟”仿照伊犁河的固爾扎廟修建,是為了安撫從伊犁遷居熱河的難民,使其有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普樂寺”是向前來朝見皇上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提供瞻仰盛世的普天同樂的機會;仿照西藏布達拉宮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廟”,俗稱小布達拉宮,是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占地22萬平方米,它是為了在乾隆60 大壽、他母親80 大壽時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為接待少數(shù)民族領袖,以表示敬重信仰和顯示國威而建的。還有為六世班禪來承向乾隆祝賀70大壽所建的班禪行宮“須彌福壽之廟”。此外還有一座仿五臺山的殊像寺而建的殊像寺,仿浙江海寧安國寺而建的羅漢堂。承德的寺廟群,是全國寺廟的一個縮影,這些寺廟在我國的歷史上,對鞏固邊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是康乾盛世團結各少數(shù)民族,鞏固邊疆的一個例證,是我國多民族大統(tǒng)一的象征。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年),游牧于伏爾加河下游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土爾扈特蒙古部落,在首領渥巴錫等人率領下,舉行反抗沙俄壓迫的武裝起義,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回到世代向往的祖國。這年九月,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了渥巴錫,以蒙古語交談,了解部落歷史和回歸經過,盛宴款待,并請他一起在木蘭圍場行獵。此時,普陀宗乘之廟剛剛落成,渥巴錫等隨同參加盛大法會。乾隆帝特意撰文,在廟內豎立起《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這兩塊巨型石碑,詩贊土爾扈特部“終焉懷故土,遂爾棄殊倫”的愛國正氣。
承德一直致力于深度挖掘民族團結的歷史文化,弘揚和合承德主旋律,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文藝精品,話劇《班禪東行》、評劇《達瓦丹珠》、長篇英雄史詩《天涯風雪》等,在全國都曾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多次榮獲全國、省文藝大獎。
2010 年以來,承德市提出了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新目標,經過向全社會征集,并經專家學者審議,明確了建設“避暑山莊和合承德”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合”理念秉承了承德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意義深遠。“和合”的“和”,指和諧、和平、祥和;“和合 ”的“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和合”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體現(xiàn),同時也強調城市、自然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的關系。“避暑山莊和合承德”現(xiàn)已成為承德市的城市形象宣傳用語。2020 年,承德市政協(xié)專門組織專家學者深入研究,編著了《和合承德》一書。
近年,承德博物館精心舉辦了“和合承德”清盛世民族團結展,以“民族團結”為主題,共展出文物400 多件,重點表現(xiàn)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發(fā)生在承德的重大政治歷史事件,講述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清朝發(fā)展形成的歷史進程。一時間參觀者絡繹不絕,好評如潮,被評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如今的承德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人口總數(shù)的47%,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承德正積極構建和完善承德歷史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體系,將其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體系。不斷加強和擴大社會宣傳,講好承德民族團結融合的故事,創(chuàng)作了一批主題文藝節(jié)目,以鮮活的人物和事跡再現(xiàn)民族團結的歷史鏡頭,更加提升了承德民族工作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基礎。
承德,歷史上曾經是和合凝聚的豐碑,未來也必將是和合共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