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明智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第一學歷是中師的我,對于對聯沒多少研究,只是一種愛好和欣賞而已。但有幾副對聯,卻像我人生道路上的幾個路標,記憶猶新,清晰醒目……
和對聯結緣還是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當時是邯鄲市峰峰礦區黃沙礦的煤礦工人,母親是個農民,放暑假和寒假的時候,母親經常帶我去探望300 里之外工作的父親。當時就在煤礦附近的一個村里租了兩間房算是臨時住處。房東家門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三五七九,下聯是:二四六八十,橫批是:十全十美。每天出來進去時常看到,有時一天能坐在門口讀幾十遍。這家的門聯每年不換,雷打不動,紅底黑字像兩尊門神常年值班把守,面色紅潤。房東每年春節一般只是用抹布擦一擦對聯上的灰塵,最多就上一遍明漆。據說那副對聯現在依然在門上堅守已50 多年。現在看來這個房東絕頂聰明,每年不換春聯,少了不少麻煩,也傳承給后人一副對仗工整、簡潔大方、寓意美妙的好聯,更關鍵的是什么時代都能用。這是我人生中對對聯最深刻的第一印象。
20 世紀80 年代初,我初中畢業上了3 年中師。一次外聘的一個教授到學校有個講座,引用了毛主席的一副自勉聯。那是毛主席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的床頭聯:“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1914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寫的這副自勉的對聯,聯語對仗工整,寓意深刻,說明了“學習貴在有恒”的道理。這副對聯也成為我學習和工作的自警與鞭策,亦愈發激發了我對對聯的濃厚興趣。
我查找翻閱了大量資料,對中國的對聯有了一些粗淺的認知。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帖、春聯、對子、桃符、楹聯等,是一種對偶文學。一說起源于桃符;另一來源是春帖,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中國最早的對聯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后蜀國國君孟昶所寫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副對聯在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據說孟昶在除夕時突發奇想,讓手下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不僅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
中國的對聯,從字數上看可長可短。最短的是一字聯,上下聯各一個字,比如,“墨”對“泉”,上邊黑對白,下邊土對水,符合五行,對仗工整。中國最長的對聯當屬四川清代才子鐘云舫題江津臨江樓長聯。上下聯各806 個字共1612個字。大氣磅礴,絕無僅有。
對聯按照用途可分為通用聯——如春聯,專用聯——如茶聯、壽聯、婚聯、喜聯、賀聯、挽聯、行業聯、座右銘聯、贈聯、題答聯、自勉聯、言志聯等。
我中師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一個縣辦中學教書。剛進校門,校長就把初一班的兩位語文老師和一位班主任的擔子交給了我這個18 歲的小伙子。我像一個剛上戰場的士兵,摩拳擦掌,信心滿滿。第一個學期,班級學風和成績就得到了全校的認可。我初出茅廬,嶄露頭角,儼然像一個得勝的將軍。可第二學期我帶的這個班班風和成績迅速下滑。我非常丟人又失落地找到校長想打退堂鼓。校長苦口婆心地幫我分析原因,耐心開導,說:“你前段失戀不在狀態,缺乏經驗,又沒有沉下身子鉆研管理,要振作精神,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看好你!”校長還說你不是愛好文學嗎,你聽說過一副古代著名的對聯嗎?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副對聯我當然知道,但校長的親自鼓勵和鞭策使我重新打起了精神,不僅第二年我的語文示范課在全縣中學評比中拿了個第一名,我帶的班級班風和整體成績還超過了其他班級。這副對聯是我參加工作第一站老校長循循善誘開導我的,我不僅寫在日記里,還深深地刻在腦海中。

1914 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求學期間寫的這副自勉對聯
對聯一次次走進我的工作和生活,且留下深深的印痕。
由于愛好寫作,也發表過一些作品,我在一次文秘人員招錄中我進了縣委組織部。10 年之后當過鄉長、鄉黨委書記。在南賽鄉主持工作時,有一次我給換屆以后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搞培訓上黨課。我講完之后,讓大家談體會,說感想。有一個村支書交流發言印象很深,他說,咱們共產黨之所以勝利,國民黨反動派之所以失敗,朱德元帥有一副對聯說得再明白不過。上聯是:“紅軍中官夫兵衣著薪餉一樣”,下聯是:“白軍里將校尉飲食起居不同”。這位支書的發言讓我肅然起敬,雖然他對這副對聯的評價有以偏概全的一面,可出自那個年代的一個村支書之口委實讓我驚訝和敬佩。這副對聯成為我之后上黨課,包括講話、談有關體會時一個鮮活生動的素材。
之后,我有幸援疆3 年,我既分管紀委工作,同時又分管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有一次到河南招商,途經南陽市內鄉縣,順路考察了一下內鄉老縣衙,看到一副對聯,也是千古名聯。上聯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聯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副對聯對我觸動很大,從某種意義上徹底改變了我的“官念”,無論是后來我當了縣里的主官,還是走上更重要的崗位,都以此作為座右銘時時刻刻在警醒著自己,它告誡我作為黨的領導干部首先要淡化“官念”,寵辱不驚,能上能下,百姓是衣食父母,自己也是百姓一員。同時還要強化“官念”,自己是百姓又不能混同于百姓,要深感責任重大,以人為本,勤政為民,造福一方,廉潔奉公。這副對聯,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引用教育并諄諄告誡各級領導干部。
對聯與我,像一見鐘情的知己。從相識相知到相戀相愛,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