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清,周惠芳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1
承淡安(1899—1957年) 是近現代杰出的針灸大家,原名澹盦,字啟桐,一字秋悟,江蘇江陰人,建國后曾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江蘇省中醫學校校長等,是澄江針灸學派的創始人。他從事針灸醫療、教學和臨床工作30余年,并創立了中國針灸學研究社、中國針灸醫學專門學校、針灸療養院等,主要著作有《中國針灸治療學》《中國針灸學》《針灸精華》等[1]。筆者從事承淡安先生之針灸學術整理,現以痛經為切入點,探討承淡安針灸治療痛經的學術思想及不同時期其學術思想的演變。
1.1 明痛經概念,列針灸處方承淡安在《中國針灸學講義》“婦人門(經病)”篇中,首次單列“經期腹痛”概念。其依據痛經癥狀發生的時間先后,將經期腹痛分為兩類:第一類,經前腹痛、經來腹痛、經前與經來而少腹作痛,此類腹痛,患者癥狀大多腹痛拒按,或經水成塊,脈多沉實;第二類,經后而少腹作痛,此類患者多為空虛之痛,痛而喜按,脈多虛細而弱。
承淡安認為,凡經前經來而腹痛者,多屬血瘀氣滯,經盡之后其痛即止。經后而腹痛者,多屬氣血虛弱。經前經來之腹痛,其病因可分為:血瘀氣滯、血凝氣滯(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熱客胞宮)。經后腹痛,其病因多屬氣血虧虛、寒邪客之。若初次經來即經痛,多屬發育未全。經前經來之腹痛,屬于血瘀氣滯者,則有因胞宮陰寒自盛,經水不得陽氣之溫化而暢行,遂致少腹綿綿作痛,經水較少,甚則四肢厥冷,行經期若感受風寒,或內傷生冷,氣血凝泣不得暢行,而腹痛惡寒;或熱客胞宮,致腹部劇烈,所下經血臭穢異常;或經期不慎,誤犯房事,或誤食酸冷,使血凝氣滯,而造成經前經來之腹痛。經后腹痛則由榮血衰少所致,月經臨期,勉強下血,以致血管之血液缺乏,遂成空虛之痛,痛多喜按;或經后血室空虛,寒邪客之以致腹痛;然更有先天不足,發育不全,初次經來,即患經痛,以后每行必痛者,此陰道狹窄,經水不得暢行所致,針藥難以醫治,必待生育之后,可自行痊愈。
在治療部分,承淡安列舉了經期腹痛的針灸處方。其中,血瘀氣滯者:取地機、血海、氣海、中極、足三里、合谷、交信。經后腹痛,寒客胞宮者:取關元、氣海,灸之。血虛者:取三陰交、膈俞、肝俞、關元、脾俞、胃俞,俱用灸法。筆者認為,承淡安在《針灸學》教材中的痛經針灸處方,對痛經的規范治療起了促進作用。
1.2 取西學術語,揚岐黃之長承淡安1934年東渡日本求學[2],深入研究日本針灸書籍如《針灸醫學精義》《針灸醫學教科書》《針灸病理學》等[3-4]。其借鑒西醫,運用生理學、解剖學知識闡述痛經。
承淡安在《針灸精華自序》中談到,“針灸醫術”需要改造,應該在“中醫科學化”過程中,不斷豐富專科知識和“科學針灸醫學”的學術內核。《針灸精華》成書于1951年,書中單列了“月經困難癥、月經違和、月經痛”,并將“月經困難癥”“月經違和”“月經痛”三詞畫上了等號,其具體內容摘要如下:月經痛者:關于月經之排出,超越生理之限度,而增劇疼痛之謂。月經違和者:隨月經之征候,有全身倦怠、頭痛、偏頭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疾患之謂。月經困難者:即有月經痛與月經違和之合并癥狀之謂。炎癥性月經困難:因子宮及附屬器之炎癥性疾患而起。卵巢性月經困難:由于卵巢之腫瘍及炎癥而起。官能性月經困難:從解剖的變化,不能認出發病之原因。治療有效原因為刺激傳達子宮神經叢,調整其知覺官能之異常,以鎮制疼痛。其他使子宮之血管擴張,使月經之排泄良好。由于其他炎癥之原因,以針灸有消炎之能,故能收效。取穴上髎、中髎、足三里、大橫、歸來等。
在痛經病因分類中,承淡安完全引用生理學分類方法,分為“炎癥性、卵巢性月經困難”與“官能性月經困難”兩類。在針灸治療部分,則運用神經醫學原理,闡釋針灸治療機制。其一,針灸鎮痛:刺激傳達子宮神經叢,調整其知覺官能神經之異常。其二,使子宮之血管擴張、月經之排泄良好。
承淡安編著的《中國針灸學》中,首次出現痛經一詞,但多以括號形式附于“月經困難”之后。承淡安認為,痛經可分為組織結構病變與感覺功能異常兩種,原文描述為“痛經有機質的病變與官能的病癥之分。”前者為子宮異狀、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口狹窄、子宮內腫瘍、子宮內外膜炎或卵巢炎、輸卵管炎等導致的痛經;后者為癔病、神經衰弱、貧血、子宮寒冷等所致。在癥狀學描述中,不再將經后腹痛列入痛經范圍:“月經前或月經時,下腹疼痛,有波及腰背諸部;稍重者,食欲減退、倦怠、頭痛、手足冷;重者,惡心、嘔吐,至月經終止而漸輕快”。
《中國針灸學》中,痛經的針灸處方為:關元、中極、大巨、水道、血海、三陰交。治療方法為艾灸,或用中刺激之針法及留針法。承淡安強調,本病針法,于月經來前四五日開始作間日針治,至月經將終時,約針治四五次,至下期經前,復照上穴針治四五次,至第三月往往不再有疼痛等癥狀,仍再針治三四次,月經即恢復正常。
1.3 守學術之正,立痛經規范承淡安治療痛經的學術思想是逐步豐富的,其結合痛經的中西醫學術概念,對痛經概念進行了規范,以西學為藍本,描述痛經的癥狀、病因、病機。治療強調中醫特色,針灸重視辨證論治,對不同證型的痛經強調“強刺激”“弱刺激”及“只灸不針”。
“承淡安針灸三部曲”是學界對承淡安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三部針灸教材的概括,三部教材分別為:1931年版《中國針灸治療學》、1940年版《中國針灸學講義》和1955年版《中國針灸學》[5]。“承淡安針灸三部曲”代表了承淡安針灸學術思想的完善與豐富。在1931年版的《中國針灸治療學》中,承淡安并未單列痛經概念,僅在腧穴主治中,提到了“申脈:主治婦人氣血痛”“帶脈:婦人小腹痛急”。在“雜病篇”中,列“婦人門”,介紹婦科相關病的針灸取穴法,其中具體病名有:月經不調、月經過時不止、漏下不止、血崩、無嗣、滑胎、難產催生及下死胎、橫生手先出、胞衣不下、產后血暈、赤白帶下、產后癆、無乳、產后血塊痛。在1940年的《中國針灸學講義》中,闡述了經期腹痛的概念,并依據癥狀出現的時間、病因進行了分類闡述,同時列舉了治療經期腹痛的針灸處方。1955年的《中國針灸學》則完整引入西學痛經概念,并堅持針灸特色,編寫痛經針灸處方以規范痛經的針灸治療。
筆者以承淡安所著《中國針灸學講義》《針灸精華》《中國針灸學》中痛經相關內容,依據時間、痛經針灸處方、取穴之腧穴經脈分布、辨證論治、針灸注意事項為條目進行列表分析,具體見表1。

表1 承淡安不同時期痛經取穴規律
由承淡安不同時期痛經取穴規律可以看出,痛經的中醫病因病機為“寒”“瘀”“虛”,不同時期的針灸取穴均運用到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任脈腧穴,以溫經散寒、活血止痛。其次,《針灸精華》《中國針灸學》開始重視盆底穴位對痛經的作用,提倡運用八髎治療痛經,不僅是近部取穴的體現,也是以西醫發病機制指導治療的體現。
承淡安治療痛經的學術思想演變是逐步遞進且豐富的,早期繼承了傳統中醫婦科學術思想,針灸取穴也多以傳統經脈理論為綱,明痛經概念,列針灸處方,1934年赴日學習歸來,借鑒西醫對于痛經的闡述,運用生理學、解剖學知識闡述痛經。對痛經概念進行了規范,治療強調中醫特色,重視辨證論治,規范痛經的針灸診療,編寫痛經針灸處方。其不僅關注臨床療效,依據臨床療效靈活調整針灸治療方案,還重視婦科生理解剖新知識的學習與吸納,堅持中醫學術內核,運用科學方法闡明針灸治療機理,體現了“守正創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