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貝貝,崔曉峰
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133
頸源性眩暈又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是由于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的一過性腦血管痙攣疾病,常伴隨耳鳴、頸痛、眩暈等癥狀,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2]。眩暈主要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機可分為內傷、外感兩類,因風、火、痰、瘀等因素導致眩暈屬于內傷;外感六淫之邪,阻滯清竅,引起眩暈為外感所致。肝陽上亢證為臨床常見證型,滋補肝腎、平肝潛陽為主要治療原則[3-4]。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將針灸、中藥逐步應用于眩暈的治療中,體現出中醫的獨特優勢[5]。筆者采用針灸聯合中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頸源性眩暈,觀察臨床療效及其對各項臨床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收治80例頸源性眩暈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0例。常規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3~69(36.01±6.22)歲;病程(31.75±9.33) d。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35~70(36.87±6.67)歲;病程(30.24±9.58)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眩暈癥的診斷與治療》[6]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可見椎動脈走行變異、管徑變小,椎體移位或頸曲異常。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頸源性眩暈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判斷為頸源性眩暈,眼前發黑,頭目暈眩,旋轉不定,動則尤甚。
1.3 病例納入標準對本次所用藥物無過敏史;無暈針史;無精神疾病,能正常溝通;愿意參與調查研究者;本次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及家屬知情且簽字同意。
1.4 病例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合并惡性腫瘤;談吐不清,意識模糊者;對本次使用藥物過敏者。
1.5 治療方法常規組給予針灸治療,具體操作方法:患者取俯臥位,取風池穴、天柱穴、頸夾脊穴,上述穴位周圍皮膚行常規消毒,采用規格1.5寸30號毫針進針,各穴位以平補平泄法,得氣后取艾灸1壯,將艾炷插入針柄,與皮膚保持2 cm距離,以免燙傷。治療過程以患者舒服度調整艾炷位置,無灼熱感結束治療,每次15 min,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
試驗組在常規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具體藥物組成:牛膝、梔子、杜仲、益母草、茯神、石決明各20 g,黃芩、夜交藤、天麻、桑寄生各15 g,鉤藤12 g,甘草10 g。頸項疼痛者加白芍、葛根各15 g;氣血虧虛者加當歸6 g,黨參15 g;夜寐不寧者加丹參10 g,酸棗仁30 g;耳鳴者加炙遠志6 g,磁石30 g。每日1劑,水煎制300 mL,分兩次口服。兩組患者均治療1個月。
1.6 觀察指標
1.6.1 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使用DHI量表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主觀癥狀嚴重程度,從軀體、功能、情感等方面的25個問題進行評定,滿分為100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
1.6.2 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頭重如裹、胸悶少食、時吐痰涎、頭目不清等臨床癥狀積分,每項0~6分,0分表示無任何癥狀,2分表示輕度,4分表示中度,6分表示重度,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8]。
1.6.3 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彩色多普勒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側椎動脈、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9-10]。
1.6.4 炎性因子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1.6.5 心理狀態評分采取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前者量表17個項目,后者量表14個項目,分數越高表示負面情緒越嚴重[11-12]。

表1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 分)
1.7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率大于95%;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率為70%~<95%;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臨床癥狀積分降低率為 30%~<70%;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13]。
積分降低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軀體、功能、情感、總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2.2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頭重如裹、胸悶少食、時吐痰涎、頭目不清等臨床癥狀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分)
2.3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側椎動脈、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大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大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2.4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IL-6、CRP及TNF-α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5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治療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HAMA、HAMD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分)
2.6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有效率為92.50%,常規組有效率為72.50%,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頸源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近些年,頸源性眩暈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4],臨床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雖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仍有40%的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部分患者伴有漂浮感或不穩感,這些癥狀會降低其自控能力,增加心理負擔,繼而引起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增加再次眩暈的發生率[15-16]。《醫宗已任編》云:“眩暈之病,悉屬肝膽兩經風火。”說明肝膽氣機失衡可誘發眩暈。《靈樞·口問》云:“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充分說明了眩暈的特點[17-19]。眩暈的主要病因為氣血不足、衛氣虛弱,尤其老年人群體氣血俱虛,髓海不充,腎水不足。明清后,開始盛行“瘀滯不行,皆能眩暈”一說,如《醫林改錯》中提出逐瘀方劑,進一步豐富眩暈的診治方法。經多年臨床實踐發現,瘀血貫穿于眩暈發病始終,且各證型均有瘀血的表現。因此,在辨證論治眩暈時應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歷代醫家認為,肝腎陰虧,肝陽上逆,水不涵木,氣火上擾,從而引發眩暈[20-22]。天麻鉤藤飲中鉤藤主治頭旋目眩,天麻主治頭痛眩暈,兩者為君藥,共奏平肝潛陽之功;牛膝可逐瘀通經,引血下行,石決明清肝明目,平肝潛陽,兩者為臣藥,具有平肝熄風之效;梔子、黃芩利濕涼血、清肺瀉火,益母草活血化瘀,桑寄生、杜仲強筋壯骨、補肝益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寧心、祛風通絡,共為佐藥,可清肺補腎、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活血通絡、平肝潛陽之功[23-24]。
針灸療法屬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以獨特經絡腧穴理論及顯著療效得到醫務工作者及廣大患者的認可[25-26]。針灸是將艾灸與針刺相結合,通過將熱力輸送于穴位,起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該療法操作便捷、安全無不良反應,能有效減輕患者不適癥狀,促使早日康復[27-28]。風池穴為足少陽、陽維脈交匯穴位,可將升發清陽之氣傳輸于腦,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髓海得養則漸消眩暈;百會穴具有安神止眩、升陽益氣的功效,而夾脊穴處于重要肌肉起止位置,針灸此處可改善血流,促進血液循環。
基底動脈在腦橋前的正中溝內,若基底動脈遠端的血流速大于近端血流速的 30%則說明出現異常。正常人椎動脈血流速度左側和右側大部分在30~80 cm·s-1。椎動脈可以分為左側椎動脈和右側椎動脈,兩側椎動脈內徑不一樣。左側椎動脈內徑為3.7 mm,右側椎動脈內徑為3.4 mm。正常人左側椎動脈血流量為(164.21±63.54) mL·min-1,右側椎動脈血流量為(130.47±56.10) mL·min-1。如果患者椎動脈血流量超過這個范圍,則提示眩暈的發生與頸椎病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側椎動脈、右側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大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大于常規組(P<0.05)。
綜上,針灸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頸源性眩暈,可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及心理狀態,主要通過抑制炎性因子水平、調節血管活性物質而發揮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