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惠 楊,侯作亮,楊曉東,毛佳寧
(遼寧省地震局,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防震減災救災組織體系日趨健全,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工作基礎不斷夯實,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升,全社會合力推動新時代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的局面初步形成。為了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應急管理部計劃,第一階段到2025 年,基本建立統籌高效、職責明確、防治結合、社會參與、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協調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第二階段到2035 年,基本實現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有力有序有效的應對重特大災害[1]。
破壞性地震發生后,按照《地震現場工作》(GB/T 18208.1-2006)規定,需要組織地震現場工作隊第一時間趕赴震區開展地震科學考察、震情趨勢判定、災害損失評估、地震現場應急和科普宣傳等工作。2021 年3 月西藏那曲市比如縣發生6.1級地震,震后西藏自治區地震局立即派出現場工作隊趕赴震區調查了解震情和災情信息。2021 年5 月云南大理州漾濞縣、青海果洛州瑪多縣先后發生6.4 級和7.4 級地震,震后中國地震局黨組領導帶領現場工作組,分赴云南漾濞、青海瑪多組織開展現場應急工作。2021年9月四川瀘州市瀘縣發生6.0級地震,四川省地震局立即派出第一批工作組緊急趕赴震區,并聯合重慶局、地球所、工力所等單位聯合馳援四川。2022 年6 月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1級地震,震后四川省地震局第一時間組織地震系統現場工作隊,以震中蘆山縣太平鎮為中心開展地震烈度調查。
地震現場工作是在地震發生后,按照地震響應級別和工作要求對震后地區開展的工作任務。在地震應急處置期間,現場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快速、科學、有序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為政府的抗震救災行動、震區的恢復重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礎資料。
地震現場指揮部的主要職責是根據震情趨勢判定意見提出現場救援方案,組織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開展地震監測、災情收集、現場通訊、災害評估等工作,及時向發生地震的省市抗震救災指揮部反饋地震現場情況。
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主要由三個工作小組組成:一是值守信息與通訊保障組,負責現場指揮部通信及網絡系統的搭建和維護,現場災害信息收集、匯總、分析處理與發布,負責省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指揮平臺的搭建,提出現場應急處置輔助決策建議等;二是震情監測組,負責地震現場的震情監測管理,現場監測工作方案制定和實施,現場臺網架設和維護,派員參加省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地震監測和次生災害防范與處置工作;三是災害評估調查組,負責地震災害現場災情獲取和整理,現場災情調查,地震災害基礎數據收集和計算,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報告編寫,繪制地震烈度圖,做好地震烈度評定工作和省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地震災害調查及災害損失評估等工作。
2013 年1 月23 日遼寧省遼陽燈塔市與沈陽市蘇家屯區交界發生M5.1 地震。震后遼寧省地震現場應急工作隊第一時間到達遼陽市燈塔縣柳條寨鎮附近,通過各種監測儀器和通訊設備,在震區開展震情監視、地震災情調查及災害損失評估等工作[2]。現場工作隊人員將地震現場的聲音和圖像信號實時回傳后方指揮部,跟蹤最新災情信息,共完成29 個抽樣點的震害調查。此次地震房屋震害較重地區為柳條寨村、朱官臺村等,主要房屋類型為磚混結構房屋和磚木結構房屋,少量土木結構房屋已無人居住,磚混結構房屋約占房屋總數的45%,部分抗震設防,大多數房屋有下圈梁無上圈梁,屋頂為平頂,多為預制板和現澆屋頂。磚木結構的房屋約占房屋總數的53%,木屋頂,墻體為紅磚和青磚砌筑,硬山擱檁,坡面屋頂,抗震性能較差。土木結構的房屋約占房屋總數的2%,建造年代較為久遠,幾乎無人居住,主要是用來存放農具或雜物,抗震性能極差。此次震中地區磚木和土木結構震害較重,其震害現象主要有屋面溜瓦,外縱墻與橫墻交接處出現裂縫以及部分老舊磚木房屋煙囪掉落等現象[3],地震現場照片如圖1所示。

圖1 遼陽燈塔M5.1地震現場照片Fig.1 The site of M5.1 earthquake in Dengta Liaoyang
根據國家應急平臺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結合地震應急管理行業實際應用需求,依托移動衛星網絡和地面基礎網絡組成應急通信網,構建機動性強、靈活度高的應急通信指揮系統,能夠實現與省應急平臺、事件現場之間的通信保障、指揮協調、統籌調度和區域聯動。在出現重大事故時,不受災區網絡被破壞的影響,對現場聲像情況進行實時采集與傳輸,保障指揮長對事發現場的監控指揮,有效地延展政府部門的通信、監控、信息獲取等能力,確保指揮長能夠獲取第一手現場信息[4-6]。
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指揮系統主要由通信傳輸子系統、信息采集子系統、視頻會商子系統、綜合保障子系統、單兵指揮通信子系統5個子系統組成。
通信傳輸子系統能夠與中國地震局指揮中心和應急管理部指揮中心VSAT 寬帶專網進行互聯互通,與遼寧省應急廳指揮中心、遼寧省地震局應急指揮中心、地震現場音視頻通信傳輸。如果運營商緊急搭建現場5G基站,通信指揮平臺將在運營商的支持下運用5G通信,如果不具備5G 通信條件,則進行4G 通信。若地面網絡全部中斷,則選擇接入衛星網絡,實現應急通信指揮平臺與指揮中心之間的通信互聯。
信息采集子系統能夠完成應急現場視頻、語音的采集傳輸與接入,本系統主要針對視頻采集,同時實現圖像與聲音的同傳。
視頻會商子系統可實現與應急管理部、遼寧省地震局、地級市地震應急主管部門和各地震監測中心站音視頻會議系統互聯互通,滿足指揮中心對現場視頻圖像信息的獲取,保證應急通信指揮平臺在無電情況下的正常工作。
綜合保障子系統是對地震應急物資進行入庫、盤點,對所有應急裝備物資歷史出入情況進行日常管理,并根據災害發生時物資需求進行物資調撥、分發等,保障應急處置的物資供應。
單兵指揮通信子系統能夠保障地震現場單兵快速開展工作,及時獲取現場災情信息,將視頻采集系統和所有通信模塊融合于一體化密封集成箱中,具備抗震、便攜、可持續供電、可移動工作等特性。
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應急工作隊需要快速開展現場災害調查,了解地震影響范圍、災情分布以及受災情況等,地震現場災情采集App 能夠實現基于地理位置的災情報送,用于現場工作隊的災情收集和信息上報。地震現場災情分析系統主要用于展示災情信息和現場工作隊狀態,協同專家繪制地震烈度圖,為遼寧地區災情快速評估及救災決策提供支持。
地震現場災情采集和分析系統主要由災情采集App和應急信息分析系統兩部分組成。
災情采集App 主要有災情調查和任務信息兩大模塊,災情調查模塊對現場房屋數量、生命線工程、地質災害以及次生災害進行調查,主要內容有人員傷亡、災情和社情信息數據、現場調查視頻和照片等,根據收集反饋的信息生成現場調查報告。任務信息模塊主要是接收指揮部調度指令、現場工作隊上報災情信息和數據庫管理等任務。
應急信息分析系統主要由現場信息展示模塊、現場信息存儲與分析模塊、現場指揮部命令模塊及人員與任務管理器模塊組成。現場信息展示模塊能夠在Web 頁面實時展示位置信息、人員動態、災情信息和烈度調查結果。現場信息存儲與分析模塊能夠將現場上報信息規范化整理入庫,將分析結果及時傳回指揮中心,協同專家繪制地震烈度圈。現場指揮部命令模塊能夠發布指揮部調度指令,現場工作隊人員能夠將確認的反饋信息及時進行上報,人員與任務管理器模塊能夠實現現場工作、每日分組分工、調查路線、文檔報告以及物資管理等任務。
選取遼陽地區為作為地震應急演練的震中地點,模擬遼陽某地發生破壞性地震后,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7-8],派出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奔赴演練地點,完成通訊保障、災害調查和流動監測的任務。
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到達震中位置后,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通訊指揮車視頻系統、供電系統、照明系統、多網融合信道等作為地震現場指揮部。啟動地震現場通信系統和通訊設備,利用衛星系統、視頻語音系統、4G 信道、單兵圖像傳輸等多種通信手段實現前后方指揮部之間的通信暢通。現場工作人員迅速收集災情信息,通過拍攝照片、視頻資料和無人機影像等方式及時向后方指揮部反饋現場信息,演練內容如圖2-5所示。

圖2 現場視頻聯調Fig.2 Video coordination on site

圖3 海事衛星電話Fig.3 Inmarsat telephone

圖4 單兵移動視頻通訊Fig.4 Individual soldier mobile video communication

圖5 無人機回傳現場圖像Fig.5 UAV Returns Field Images
地震現場災害損失評估小組承擔災害調查和損失評估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人員傷亡、各類結構類型和設施破壞、災害區域等級、烈度分布、經濟損失等震后現場災害損失情況,并按照預定時間及時向指揮部匯交當日信息。震情監測組在震中附近架設基巖臺、土層臺各一套,開展流動監測工作,將波形信號實時傳輸至遼寧省地震應急指揮中心。
本次演練選取遼陽地區作為地震應急演練的震中地點,在模擬遼陽某地發生破壞性地震后,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7-8],派出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工作隊奔赴演練地點。為了真實的模擬地震情景,演練地點設置為遼陽燈塔地區,震源深度10 千米,在柳條寨村設置災害破壞點以及現場指揮部,進行通訊保障、宏觀烈度調查、震情監測等工作任務,并引入地震輔助決策系統、地震流動監測臺、無人機航拍等技術手段。本次演練以任務為牽引、以戰斗力為標準,按照“能真的全真、不能真的逼真”的原則,以現實模擬的方式提升地震突發災害來臨的應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本文介紹了遼寧省地震應急現場工作技術系統以及運維情況,根據地震應急現場工作現狀提出幾點建議:
(1)地震現場工作隊主要在地震現場工作,需要考驗地震應急指揮部與現場各小組的配合能力,在戶外應急時需要考慮天氣、場地、交通能力等自然因素,還要提前對應急裝備、應急軟件等進行定期檢驗。
(2)提高現場應急設備的通信能力,利用現有設備快速搭建通信網絡,現場通訊技術需要保證前后方各級指揮中心的音視頻傳輸和圖文信息交換能力,及時對老舊設備進行替換與更新,例如震后現場4G/5G 通信設備中斷,需要選擇衛星網絡實現通信互聯,需要保證通訊設備能夠在未來的地震應急處置當中不同層次的業務需求。
(3)現場工作人員需要熟練掌握各種專業設備,如海事電話、無人機和黑箱子等,現場各種軟件,如視頻會議系統、地震災害快速評估系統和地震災害現場評估系統等,還有對講機、帳篷、筆記本電腦等生活設備。不斷通過地震應急實戰演練使工作人員熟練掌握這些設備和軟件的使用,以便在真實地震中能夠快速進入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