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及軍銜,人們自然而然想到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正式大規模授銜。其實,抗戰勝利初期的1945年9月,我軍也實施過一次授銜,但不被人熟知。
為便于同蘇聯紅軍打交道
此次授銜還得從蘇聯出兵東北說起。根據《雅爾塔協定》,1945年8月8日,蘇聯發表對日作戰宣言,出兵東北。日本投降后,東北很快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
實際上,為爭取東北,我黨早有籌劃,并投入了不小的力量。蘇聯出兵東北前夕,留在蘇聯境內的原東北抗日聯軍部隊抽調人員組成先遣小分隊,被蘇聯紅軍空降到東北各地執行戰前偵察和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的任務。蘇聯出兵東北后不久,1945年8月11日,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指示進入東北最便捷的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和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思、萬毅諸部,分頭向察哈爾、熱河、遼寧、吉林推進,配合蘇聯紅軍作戰。當月中下旬,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
隨著對東北實際情況和蘇聯紅軍的政策、態度進一步了解,為盡快爭取東北,194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以彭真、陳云、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立即趕赴東北開展工作,力爭在東北建立根據地,并代表中共中央全權指導東北黨組織和黨的一切活動。
彭真、陳云授中將軍銜
中共中央要爭取東北,在一定程度上要獲得蘇聯紅軍的支持,因此不可避免要與蘇聯紅軍發生聯系。為便于同已實行軍銜制的蘇聯紅軍打交道,臨行前,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名義,授予彭真、陳云、葉季壯中將軍銜,伍修權為少將,段子俊、莫春和為上校。以中俄兩種文字書寫了軍銜授予書,落款時間為1945年9月16日。代理中共中央主席的劉少奇主持授銜儀式。
這次授銜,具有臨時性質,并非正式的,更多是一種工作變通。
在國共軍事沖突調處期間,我軍在軍調部機關和駐各地軍調小組代表也臨時授予了軍銜,同國民黨及美國參加軍調的工作人員一樣,都佩戴有軍銜的標志。當時授予軍銜的手續更簡單,既不頒發授銜命令,也不舉行授銜儀式,按照在軍中擔任的職務和資歷,由軍調部領導口頭決定佩戴相應級別的軍銜。
(摘自《黨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