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祖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 陜西 楊凌 712100)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結合目前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作出的發展模式。雙循環發展格局已成為契合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楊凌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和高校的技術支持,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發展獼猴桃種植產業,并將其培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楊凌獼猴桃國際貿易面臨新局勢。該文以雙循環發展格局為視閾,分析楊凌獼猴桃出口貿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健全質量標準、擴大人才隊伍、完善業務流程等角度為激活楊凌獼猴桃國際貿易、開拓海外市場、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提出新思路。
楊凌位于陜西關中平原中部,規劃面積約35 萬平方公里,呈階梯狀地貌,全年氣溫差異大,雨水充沛,日照時間長。楊凌分布有多條人工灌溉渠,土壤種類豐富,土質肥沃,為農產品生長提供有利條件。1992 年,楊凌開始種植獼猴桃,主要栽培徐香、海沃德、秦美等品種。依托高校獼猴桃試驗站提供技術支撐,在防治病害、培育品種、擴產增產方面積累經驗。1997 年楊陵設立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獼猴桃產業在地方政策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先后設立了良種苗木繁育區、標準化栽培示范區、保護性栽培示范區、設施化栽培示范區、新優品種示范展示區、果品儲藏分選包裝區、獼猴桃國際合作和技術交流中心等專業園區,形成獼猴桃培育、種植、包裝、銷售一體化全產業鏈,但現階段楊凌獼猴桃出口貿易額不高,主要銷往部分周邊國家地區。
1)品牌意識欠缺
楊凌獼猴桃產業在商品化運營方面較為欠缺,國際貿易標準化程度較低。農戶沒有統一的指導標準,一般根據往年價格和行情決定種植規模,存在滯后于市場的現象。當地企業和經濟合作社品牌意識相對薄弱,尚未找準產品出口方向,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不高,缺乏能夠代表產區特征的優質獼猴桃商標。
2)銷售管理混亂
從園區建設來看,楊凌獼猴桃雖然產量高、質量優,但產品細分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品深加工體系。獼猴桃庫存管理不細化,對供應信息、銷售明細和收支變化沒有體系化的登記分析,出口產品控價不穩,基地到市場流通過程中存在不良競爭等現象,從而影響楊凌獼猴桃在國際市場的口碑。楊凌獼猴桃尚未成立統一的全球銷售管理,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面對經常出現的反傾銷等商業競爭手段,難以保障海外市場穩定。
3)營銷水平有限
新型農業經營模式下,楊凌獼猴桃種植農戶積極性較高,愿意投入時間和成本培育優良品種。但在產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企業有時忽視營銷環節,不了解國際市場對獼猴桃產品的消費特點,導致獼猴桃出口貿易沒較大突破。同時,楊凌獼猴桃產業國際化滯后,市場定位不明確,在國際貿易中主要以低價競爭為主,缺乏差異化、標準化的競爭策略。
突破獼猴桃生產銷售的單一性局限,研發果汁、果干、果脯等產品,探索完整的獼猴桃精細化加工產品線。從提高果品各部分利用率出發,組織食品研發人員研究獼猴桃果汁、果干等深加工產品,比較工序和配方差異,確定加工設備,優化技術工藝參數,形成從新產品研發到批量化生產的最優流程。開展國際獼猴桃市場調研,按照市場需求開發“地區限定”獼猴桃衍生食品,針對部分國外市場推出獼猴桃口味系列酒品。獼猴桃雪糕、獼猴桃布丁等產品。由當地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牽頭,從鮮銷和深加工兩個方向豐富產品品類,最大限度挖掘獼猴桃產品價值、提升其附加值,搶占國際獼猴桃衍生產品市場,提高獼猴桃衍生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
針對獼猴桃的季節性限制,秋冬季重點開展鮮果出口,春夏季除銷售特殊品種外,重點推廣果脯、果醬、果汁、凍干脆片等不受季節影響的深加工產品,擴大楊凌獼猴桃產品類別。技術化分析楊凌獼猴桃營養價值和風味特色,強化產品與地域聯系。楊凌獼猴桃品種多樣,其中農大金獼、農大郁香、臍紅等品種種植范圍小、外形辨識度高、風味獨特。建議重點發掘以上品種的國際銷路,細分產品特點,以保留產品功能和口感為標準實行深加工。聯合高校深入研究楊凌獼猴桃的保健功能,用專題報告、期刊論文、學者演講、報刊新聞等多種形式發布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科學論據,以“研”促“產”,以“研”助“銷”,在國際市場上營設自然、可靠的楊凌獼猴桃產品形象。
國產獼猴桃在國際市場銷售的果品品質偏低、競爭力較弱。楊凌獼猴桃要突破國際貿易困境,打破貿易壁壘,應強化生產管理,從育種、技術、管理等方面尋求果品質量提升的方法。借鑒國外獼猴桃果業發展經驗,楊凌應建立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加快優良樹種推廣,利用高校獼猴桃試驗配套技術,建立園區氣象和水文觀測點,聘請學者設立工作站,深入種植生產一線推動獼猴桃樹種結構優化。重視病蟲害綜合防治,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以燈光誘捕、性誘劑、色彩誘殺等滅殺蟲害。戰略層面維護獼猴桃種植園區生態系統平衡,降低栽植密度,重視覆草務樹。禁止使用膨大劑等化學產品,開展果農技術培訓,引導果農樹立可持續發展思維,生產綠色產品。
落實技術指導,提高園區管理標準化水平。依托村鎮合作社,開設果農課堂、傳授種植經驗、介紹優質品種、講解行業行規和市場環境、改善果農知識結構。合作社、基地、果農間形成縱向架構,相關部門負責資金扶持和技術支持,生產基地落實生產要求,鼓勵果農以經驗、人力、資源入股,激發果農生產積極性。實施“四改五提升”的工作要求,改品種、改方法、改觀念、改模式,提基礎、提設備、提知識、提品質、提品牌,全方位提升果品質量。
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劃分生產小區,對楊凌獼猴桃果園采用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一排查,按照單位面積出口量、單位面積收入和優果率篩選優質生產基地。淘汰產量低、品質差的生產基地,定期高接換頭,覆蓋優質品種,組織果農統一采摘,防止搶市早摘。各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細化目標任務,及時公布對各果園抽檢監督情況,為楊凌獼猴桃產業良性循環奠定基礎。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獼猴桃出口需執行國際標準。園區需生產分級、基地分級,培育國際市場認可的高端獼猴桃產品。優選樹種,杜絕化學農藥,以菌肥、有機肥施養,安裝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系統,從源頭扼制果品污染,培育安全環保的有機獼猴桃產品。注冊商標,設計符合產品特性的標語,呈現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新果園發展理念。創建有機品牌,開拓國際高端市場,與國外高檔超市、商業中心、有機食品專營店開展線下合作,線上模式則采用跨境電商平臺設立旗艦店,以新零售思路助推楊凌獼猴桃的差異化競爭。樹立品牌意識,注重獼猴桃采收、儲藏、保鮮等各階段的無縫銜接,延長產品保鮮期。設計師參與包裝設計,設計楊凌獼猴桃品牌專用包裝,全方位營造品牌效應,提高楊凌獼猴桃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
致力于獼猴桃品牌的多元化和國際化,設立“楊凌獼猴桃國際宣傳周”,聘請知名人士擔任國際宣傳大使。組織果農和企業家參加國際水果展會,參與會議討論,了解國際市場最新資訊,積累國際市場經銷商、零售商和配套服務商資源,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利用互聯網為創建楊凌獼猴桃國際知名品牌賦能,建立“楊凌果業”互聯網交易平臺,整合行業資源,公布經銷商和零售商信息,發布國際獼猴桃市場價格變動情況,降低滯銷風險,以線上線下融合互通為楊凌獼猴桃企業打開國際銷路。
國際獼猴桃市場生產、消費和貿易高度集中,應樹立靶向思維,以消費為導向,實行獼猴桃出口市場細分。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對獼猴桃規格、口味、價格、品種方面的偏好,建立數據庫并組織專人分析反饋,以此為導向推動楊凌獼猴桃新品培育和出口選品工作。按照當地市場分析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消費偏好,制定差異化的營銷策略。例如東南亞國家消費者嗜甜,整體購買能力弱,重點出口種植范圍廣、成本較低的黃肉和紅肉獼猴桃產品。其他部分國家消費者重視果品營養,消費能力強,重點出口有機獼猴桃和新培育的獼猴桃品種,針對高端消費者提供禮盒包裝。
注重推廣宣傳,結合國際消費者文化和喜好設立廣告語,拍攝獼猴桃及其衍生食品廣告,潛移默化激活消費者需求。采取搜索引擎廣告投放、郵件營銷、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成立國際會員俱樂部,多維度切入出口地的銷售網,由當地公關代理商和營銷顧問負責整合資源。與國際廣告公司合作,制定系統營銷方案,用廣告植入、體育比賽冠名、向社會福利機構和青少年組織捐贈產品等方式提高楊凌獼猴桃的知名度。通過與貿易國工業部門和環保部門合作,向消費者公開楊凌獼猴桃從果園到餐桌的生命周期,鼓勵各國消費者建言獻策,向消費者征集新品種名字、認領果樹,采取多種互動活動提高國際消費者對產品的黏性。建立涵蓋楊凌獼猴桃主要出口地的國際營銷網絡,招募當地優秀人才加入代理機構,深入探索地區文化特色,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到產品營銷中,為消費者提供親切周到的服務,從而在國際消費者群體中樹立個性化的品牌形象。
在總體闡述楊凌獼猴桃出口貿易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在生產管理、銷售渠道和品牌營銷方面的困境,結合實際存在的問題為楊凌獼猴桃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果品附加值和進一步擴展國際銷路提出了解決思路。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楊凌應因地制宜,找準獼猴桃產業優勢和發力點,打破獼猴桃國際貿易弱點,破除制約因素,加快拐點到來,以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合作為引導,以果農為基礎,推動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的獼猴桃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