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利斌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00)
山西省不但具有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同時還是中國黃土高原鄉村文化休閑觀光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山西憑借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條件和重要意義的人文歷史優勢,在政府強力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重點開發休閑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同時,積極開發休閑農產品,多元化發展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本文通過對山西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的分析,分析問題,剖析原因,突破瓶頸,尋求機遇,尋求新的發展。
山西省地處我國黃河流域東部,黃土高原鄉村存在已久,具有獨特的山西“文化”。山西以黃河為主要脈絡的鄉村旅游“文化”在新時代給山西帶來了新的活力,山西休閑農業類型如表1 所示。經過鄉村規劃設計后,山西農村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具有較為復雜的發展前路,為山西農村現代化發展舔磚加瓦。

表1 山西休閑農業產品類型
山西農林牧業發展形勢良好。以農村生產、農業觀光、水利工程、森林觀光、畜牧業、采撈和傳統民俗文化為重點,發展了多元化、突出的觀光和休閑農業。由于地理特征和自然風貌的差異,以及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經營方式的差異,山西省休閑農業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以昔陽縣大寨鎮為例,立足于獨特的農田基礎設施形成的大寨產品和大寨文化已經廣為人知。此外,大寨梯田也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不僅能為游客帶來新鮮的觀賞感受,還能展現出大寨民俗風貌。萬家寨引黃工程是舉世聞名的重大水利工程,是山西民眾的歷史功績,在觀賞萬家寨引黃工程時,可以感受到山西民眾的文化精神。不僅如此,山西民俗迥異,存在很多山西本體的民族節日、民族藝術和文化表演,給山西農村休閑旅游帶來了獨特的韻味[1]。
山西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和飲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樣式精美。南北特色不同,當地小吃更是千變萬化。山西北部大同地區,天氣寒冷,當地人喜歡吃紅豆面、莜面、黃年糕、土豆、米飯等高熱量的飲食。副食則以酸菜、豆腐、白菜等為主。晉中地區氣候相對溫和,以小麥為主,經過各種精細制作,煎、煮、蒸、烤、炸等工序制作而成[2]。
山西省民居設計布局嚴謹,結構緊湊,設計多變,體現了城市演變的過程和地方歷史的沉淀,也體現了北方傳統民居的審美取向。在中國北方常見的住宅建筑中,山西省最具特色的應該是平遙和祁縣的住宅建筑。1997 年,山西省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遙和祁縣展現了我國山西民眾民居的整體風采,是我國著名的“山西民居博覽館”。平遙和祁縣城中有四百多間現代民居,展現出了我國北方文化建筑的獨特風味。晉中地區還存在以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為首的大型民居,南部有丁村的老人院,東南部有郭谷村的老弄堂,西北部有磧口古鎮。這些山西傳統建筑都展現出山西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山西省西北部還有窯洞民居和平房,是山西省獨特的休閑農房類型,也體現了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3]。
山西地質條件復雜,鄉村風土人情和人文古跡眾多,存在綠色生態休閑園區,還有獨居特色的農業創意文化產業、現代高科技農業發展園區、森林公園和鄉村風光、賞花采摘垂釣等活動種類繁多,品質獨特,結構完善,構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休閑農產品、觀光資源、古鎮村落建設和運營的新模式及規劃建造好的各特色產業園區。經過深入研究,將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的分類進行總結,山西休閑農業資源類型及特色品牌項目如表2 所示。

表2 山西休閑農業資源類型及特色品牌項目
目前,山西省農村休閑旅游產業還處于野蠻生長時期,山西省各村落仍在以傳統方式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多數觀光游客很難欣賞到山西的獨特韻味,注意力往往聚焦于景色觀光之中,很少體驗山西民俗活動,沒有感受到山西文化的新鮮感,休閑旅游資源開發不足。部分農村對于休閑景區開發程度較低,沒有結合山西本土風情,可游性較差,模式與城市休閑類似,很難給觀光者帶來獨特的游覽體驗。既無法實現傳播山西本土文化,也很難吸引更多的觀光者前來游玩。所以,山西農村休閑旅游景點應該尋找山西獨特的文化根源,突出山西三晉傳統民俗文化的特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各區域展示不同時期民俗文化、農耕文明、黃土窯洞文化等文化,這已成為山西休閑旅游發展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4]。
對山西休閑農業進行分析能夠發現,山西各地還處于自主開發階段。既沒有建立起整體發展構架,也沒有將山西休閑農業當成旅游業的重點進行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各地區城鄉文化修養點沒有建立在與城市整體協調的基礎上,文化休閑項目特色不明顯,城市同質化傾向較強;而由于縣內休閑產業資源相對單一,對當地資源的高效整合尚未形成[5]。
山西農村休閑產業存在休閑服務不夠合理的現象,觀光者的飲食、出行、游玩、娛樂配套服務不夠完善。部分山西農村觀光景點休閑特色突出,但是觀光客卻很難找到和休閑特色相匹配的飲食。部分山西休閑農業景點存在內部交通狀況較差,缺乏系統布局的情況,旅客出入不便;農村衛生環境較差,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公廁不能滿足服務要求,垃圾桶等環衛設施使用率低;農村信息服務設施不足,無休閑場所或旅游服務不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水平亟待提高,沒有必要的救援機構,缺乏完善的農村休閑觀光服務平臺[6]。
休閑農業能夠推動山西經濟騰飛,以休閑農業作為核心帶動整體農業發展,提高當地民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保證山西農業結構向著合理化發展。山西休閑農業和很多行業一樣,就業潛力大,市場門檻低,產品檔次高,營銷形式多樣,農民參與廣泛,社會效益明顯。通過旅游休閑農產品的開發,廣大農民有了投入感、成功感、自信感,這無疑對農村發展、社區建設和家庭的長遠幸福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廣大山西民眾對休閑農業的認識不夠,投資信心不足,持否定態度[7]。
4.1.1 創意農業觀賞園區模式的規劃
山西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將創意文化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創意設計融入休閑農業實踐。因此,有必要建設相應規模的景觀農產品觀賞園區或休閑農產品觀光項目。以當地民俗文化為主體,以自然藝術為載體,以傳統的民間藝術元素、特殊的高科技手段和創造性的設計方法,恢復造園效果,創造性地規劃設計山西省現有的原始農莊和鄉村建筑物,使農業產業和自然、生態、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在山西特色休閑農業中融入潮流元素和山西本土文化,利用差異化的觀賞體驗來吸引藝術家、素描師、愛好者等群體,在城鎮化中形成都市現代農業資源[8]。
4.1.2 特色小鎮模式的建設
在山西發展休閑農業時,要對鄉村規劃設計下的總體要求進行研究,找出鄉村規劃設計的新思潮,在鄉村規劃設計下找出山西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方向。在這種模式下,優化整體布局,做好特色小鎮建筑物規劃建設,挖掘地方特色和優勢。同理,依托本土資源、糧食資源、農業資源優勢,緊密聯系農民、鄉村、農業發展,找準山西民族特色小城鎮的休閑旅游定位。不僅如此,在進行山西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要保證綠色環保,保證在創新建設過程中能做到健康發展,以開放共享的精神來實現協調發展,利用山西休閑農業的資源優勢進行改革,鄉鎮政府也要發揮出政府的主體作用,對山西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思路進行研究,最終讓山西農村實現經濟振興。
4.2.1 完善基礎設施,規范配套服務
山西農村休閑農業發展最主要的難題是資金短缺,資金短缺帶來了基礎設施較差等新難題,導致山西休閑農業發展受限,部分觀光者不愿意前來游玩。因此,山西農村在發展休閑農業時必須從以下3 個方面入手:①通過加強政府金融支持,逐步完善鄉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讓社會各界支持山西鄉村休閑農業發展,并進行農業政策扶持。②積極吸引農村投資相關項目,并幫助其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進一步擴大農業生產能力,從而形成要素效益綜合、投資規模巨大的強大實力。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加強道路、信息網絡、給排水、環境保護改善等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住房、食品、安全生產等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實現方便、快捷、清潔、安全[9]。
4.2.2 拓展市場空間,提升品牌內涵
山西農村在進行鄉村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應先進行科學規劃,對山西省各縣的旅游景點、旅游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研究,找出各縣旅游景點發展重點,并明確各地休閑農業發展目標,讓各地進行分別、差異化發展,分成高端鄉村居住會館,中低檔采摘體驗農家樂,突出各地農業休閑特色,讓觀光者得到差異化的旅游體驗。在山西農村休閑農業品牌發展中,應該對山西人文特色進行研究,讓山西休閑農業展現出文化潛力,并結合鄉村休閑旅游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體驗農業,既強調商品的特殊性,又以感受農業活動為切入點,賦予農產品有語境、有特色、有故事,提高其價值商品差異化是在商品特殊性的基礎上進行的。
4.2.3 加強農戶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目前政府對山西農戶的休閑農業指導多局限于種養技能,工作效率低且覆蓋范圍窄,對休閑農業企業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服務沒有進行深入剖析,沒有對山西休閑農業工作者進行全方位指導,導致休閑農業標準沒有明確的規范。各地人民政府應重點擴大農民技術培訓覆蓋面,做好新技術標準的推廣實施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講座,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并引導從業人員外出考察,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引導經營主體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山西地方政府還應與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合作,引入休閑農業專業人才,提升山西農村休閑農業的競爭力,全方位提高山西農村休閑農業的服務水平,讓山西休閑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最終實現山西農業復興[10]。
綜上所述,休閑農業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是農民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是農業三產高度融合的橋梁紐帶,是鄉村經濟復興的重要手段。將逐步從產業轉移延伸到城鄉轉型、宜居環境、創業發展、社會共同富裕等領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