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慧 向定龍
沙洋縣是湖北省九大糧食生產核心區之一,地理位置優越,素有“魚米之鄉”“小漢口”之美譽。如何更好突出特色、彰顯優勢,創造先進經驗,發揮樣板作用,實現糧食產業由“大”到“強”轉變,保障糧食安全,是沙洋縣肩負的一個重要課題。
產糧大縣地位突出。沙洋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具有豐富優質的糧油資源。根據統計,沙洋縣現有耕地約194 萬畝,其中優質稻種植面積約125 萬畝,產量在75 萬噸以上;優質油菜種植面積約70 萬畝,產量約11.5 萬噸,糧油產量位居全省首位,糧油大縣的地位突出。全縣現有國有糧食收儲企業2 家、從業人員166 人,納入統計的地方民營糧食企業40 家,全社會擁有糧食倉容82.5 萬噸。近5 年來,年均收購糧食60.6 萬噸。
糧食產業基礎較好。近年來,沙洋縣不斷加強農村耕地質量建設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緊抓農業科技水平提升,使糧食產業發展基礎得到大幅改善。2021 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2.05 萬畝。為了進一步提高農田的灌溉保障和抗災害能力,沙洋縣大力實施灌區配套設施續建和現代化改造工程,提高了農業產出率。為了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沙洋縣進一步強化了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應用,其中插秧機保有量位居全省首位,全縣農業機械化率在85%以上。除此之外,為了增加農產品的產業附加值,沙洋縣積極謀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搭建了農技推廣示范基地和再生稻生產示范基地等平臺,在農業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業收益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糧油加工龍頭較多。2004 年糧食流通市場化之前,全縣除13 家國有糧食企業外,沒有一家民營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因為沒有龍頭企業的成長,也就沒有精品名牌的誕生,糧油產品基本上算是“三無”產品。沙洋縣花了十多年時間,通過對外招大引強、對內培優育強,形成了以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國大米加工企業50 強——湖北洪森實業(集團)為核心,龍池、環星油脂實業等6 家省級龍頭企業為骨干,以紅華糧油等12 家市級龍頭企業為后勁,競相發展的格局。打造了“洪森”“龍池”等中國馳名商標,以及一批全國、全省精品名牌。在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下,全縣發展規模以上糧油加工企業52 家,全年優質稻米出產量超過70 萬噸,油料產能近20萬噸,成為全國重要糧油生產基地。
農業改革成效凸顯。近些年,沙洋縣通過不斷探索,持續深化農業領域改革,使得農業生產要素得到進一步激活。在農業合作社改革方面,沙洋縣成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全國試點,該項工作正在穩妥推進;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方面,不斷提升農業用水綜合效益,在全縣范圍內逐漸形成了全面節水、有效供水、合理用水的良好機制,畝均降低生產成本8元以上,完成農業水價改革24.4萬畝任務,如稻蝦共作等優質示范農業產業相繼涌現,農業效益成倍凸顯,農村生態環境也明顯改善。除此之外,沙洋縣還持續鞏固深化按戶連片耕種、農村宅基地改革、農村公益服務等改革成果,激活了鄉村發展資源要素。
政策扶持有待優化。一是財政支持力度不足。沙洋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在二三產業發展基礎和發展空間上都不足,政府的財政稅收有限,用于支持農業發展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國家雖然對糧食生產大縣有相關的獎補政策,但是對于沙洋發展農業還是杯水車薪,難以彌補沙洋為保障糧食安全而付出的成本。二是最低收購價漲幅不高。近年來,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格較高的年份為2016 年,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格為1.38 元/斤,此后逐年降低,其中2018 年下降幅度最大,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格為1.26 元/斤,雖然此后糧食收購的最低價有小幅上漲,但是每次漲幅都不高,根據2022 年公布的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來看僅上漲0.01 元/斤。相反農藥、化肥以及種子等物價上漲,農戶種植成本逐年遞增,當前國家公布的最低收購價格與農戶預期相差甚大。同時稻谷最低收購價啟動時間,遲于沙洋縣稻谷上市時間。沙洋縣農民稻谷收割時間大部分集中在8 月中下旬,由于此時湖北省未啟動稻谷最低收購價預案,加之農戶勞力和自家存糧設施不足,農民收獲的稻谷直接出售給糧食經紀人,沒有得到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惠,不利于農民增收。
種糧效益有待提高。為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降低生產成本,國家連續幾年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農民減負,從表面上看農民的收入確實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將生產資料成本上漲幅度考慮進去,農民的種糧效益實際上是大幅度下降,農民的實際收入并沒有得到多大改善。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突出。沙洋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常住人口有58 萬余人,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常住人口僅有39 萬余人,減少了32%,年平均減少率為近4%。沙洋農業生產大鎮曾集鎮常住人口數僅23782 人。從走訪的3 個村來看,戶籍人口在村生活的比例最高的不超過60%,一般在50%左右,且年齡結構偏大,主要勞動力集中在55—65 歲。這使得農業生產既缺乏勞動力,又缺乏技術性人才。
產業鏈條有待完善。一是生產環節,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村“空心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業帶頭人合作意識不強,創新引領帶動性上還存在差距,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現在畝均產值上,沙洋的畝產效益僅1000 元,農產品合作社實體化運轉進展緩慢,村集體經濟薄弱、基層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性不強。二是加工環節,農產品深加工嚴重缺乏。產業發展資源依賴性強,“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總體處在價值鏈中低端。三是流通環節,品牌化程度不高。沙洋縣雖然是農業生產大縣,但是農業加工企業卻是多而不強、小而不大。目前,沙洋縣僅有一家糧油國家級龍頭企業(洪森集團)。農業品牌多而不強、雜而不響,目前還沒有農產品入選所在行業全國十大區域公共品牌,沒有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企業發展有待突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糧食購銷的市場化調節逐漸成熟,基層糧食收儲的國有企業面臨著發展瓶頸。一是企業生存困難?;鶎訃屑Z食收儲企業的經營權限有限,只能通過收購、倉儲等方式獲得收入,一旦未啟動最低收購價糧食預案,加大出庫力度,便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企業生存發展舉步維艱。二是企業管理壓力大。隨著糧食系統企業改制、人員分流,基層站點人員銳減,加之基層站點分布廣、庫點多,需要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企業管理壓力和責任不斷增大。三是員工年齡結構老化。當前基層國有糧食企業員工年齡結構普遍老化,青黃不接、斷層現象突出,50 歲以上員工占比達68.5%,且大部分員工超過55 周歲,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也難以適應當前新要求。四是倉儲設施老化。沙洋縣國有糧食倉儲設施普遍建于20 世紀90 年代以前,最早有五六十年代建造的。原建造標準過低,全部為磚混、磚木結構的平房倉,密閉、保溫、隔熱性能差。同時,倉庫布局不合理,大都是按行政區劃布局建設的,大多數庫點地處偏僻??傮w規模偏小,大多數庫點倉庫容量在5000 噸以下,不適應規?;芾硪?。倉儲設施投入不足。由于企業改革,基層企業實行市場化經營,無力對倉庫進行較大程度的維修。
在政策扶持上做“加法”。想要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就必須讓農業生產有利可圖,這離不開政策上的扶持。需要完善利益補償機制,提高對產糧大縣的獎補資金,加大對產糧大縣的轉移支付,大力支持農業發展;需要完善農業配套設施,從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灌溉設施維護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需要改革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給予農業生產經營者直接經濟補貼,讓糧食生產者真正得到實惠,使補貼資金能夠真正對糧食生產發揮激勵作用。改最低收購價為目標收購價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運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調節糧食的收購價格,由政府兜底保障農民的生產效益,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谷賤傷農、米貴傷民”現象的發生,讓農民收入有保障,群眾生活少受影響。
在生產成本上做“減法”。一是必須在“量”上做文章。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原本的中低產田進行升級改造,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成一批高產田,穩定和提高糧食產量。二是必須在“質”上下功夫。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環節的科技含量,加大在技術領域的投資力度,以與科研院所合作和平臺為依托,聘請相關科技人才進行技術攻關,生產一批綠色健康、質量上乘的農產品。三是必須在“率”上想辦法。持續深入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解決好稻田灌溉與節水問題,既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又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產業鏈條上做“乘法”。一是調整優化種養結構。積極推廣再生稻綠色高產高效“噸糧”模式,規范發展稻田主體綜合種養;推進油菜擴面提質增效,以高油酸油菜的種植為抓手,擴大種植面積;發展水生蔬菜基地2 萬畝、設施蔬菜種植基地1 萬畝。二是突破性發展現代農業。在統籌推進“五個一”工程的基礎上,菜籽油的生產作為沙洋縣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建成投產荊品油脂20 萬噸高油酸生產線,辦好油菜花旅游節和油菜產業高峰論壇,進一步打響高油酸“農谷壹號”品牌,打響高油酸菜籽油品牌。三是推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依托郭店楚簡等特有歷史文化資源和70 萬畝連片油菜種植等農業優勢資源,積極探索“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文化”等途徑,加快水美鄉村試點建設,持續擦亮“最美油菜花海”、雷都櫻花部落等特色農旅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在企業負擔上做“除法”。將部分國家政策性糧食分配給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儲存,最低限度維持地方糧食儲備體系的運轉?;謴驮瓉?0 元/ 噸的收購費用和每噸94元/ 年的儲存補貼標準,彌補近年來糧食收購過程中衛檢儀器、電費、機械費用和人工費用的增加。在保障現有體制機制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品種、品質,細化收購價格,按照優質優價、依質論價的原則開展政策性收購。中儲糧撥付給委托收儲企業的國家最低價糧食收購費用和儲藏補貼,可采取合理合規方式直接撥付給企業,減少企業稅收負擔。同時,加大對國有糧食企業倉儲設施的資金投入,確保國有糧食企業始終保持政策性糧食收儲功能,履行職責,保障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