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艷芝(山東省單縣東大醫院,山東 菏澤 274300)
濕疹在兒童中較為常見,其發病與環境、遺傳等因素相關,大部分可自愈。小兒濕疹以丘疹、皮膚發紅、水皰為主要表現,還伴有瘙癢,使患兒產生哭鬧行為[1]。濕疹在小兒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其中大部分是輕度,一般可自愈。對于難以自愈的濕疹患兒,臨床首先考慮選擇安全性高的抗組胺類藥物治療,然而此類藥物治療存在易復發、藥物依賴的問題[2]。近年來在濕疹的治療中,臨床開始應用他克莫司治療。該藥物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具有抗組胺、抗炎癥反應、抗細胞增殖等效果,短期使用安全性較高[3]。小兒濕疹采用他克莫司治療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為了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還可加入可促進皮膚新生的透明質酸[4]。透明質酸主要是對皮膚表層形成保護作用,達到促進皮膚組織修復的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55例濕疹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克莫司聯合透明質酸的治療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濕疹患兒155例,時間為2021年3月-2023年1月。以抽簽法分成對照組(n=77)和觀察組(n=78)。對照組:男40例,女37例;年齡1-4歲,平均(1.85±0.74)歲;急性濕疹35例,亞急性濕疹21例,慢性濕疹21例。觀察組:男39例,女39例;年齡1-4歲,平均(1.79±0.73)歲;急性濕疹34例,亞急性濕疹24例,慢性濕疹20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存在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符合濕疹的診斷,以丘疹、紅皰疹、水皰為主要表現;②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使用過激素類藥物治療;②因疾病或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③合并病毒、真菌、細菌感染;④易過敏體質或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予以患兒他克莫司軟膏[0.03%(10g:3mg)]涂抹治療,每日2次,薄涂于患處。
1.2.2 觀察組 在使用他克莫司的基礎上,加入透明質酸敷料(湖南新諧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212140051),在使用他克莫司后涂抹透明質酸敷料。
1.2.3 治療周期 兩組患兒持續治療4周,治療期間如果患兒丘疹完全消失、皮損恢復正常,則可以提前停藥。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療效,痊愈:治療4周后丘疹完全消退、皮損處恢復正常,與周圍皮膚無明顯的差異;顯效:丘疹基本消退,瘙癢癥狀緩解,皮損處基本恢復正常;有效:丘疹、皮損有一定改善,但仍需繼續治療;無效:丘疹、皮損情況未得到明顯的改善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對比丘疹消退時間、瘙癢緩解時間。③對比不良反應,如皮膚燒灼感、皮膚發熱、皮膚瘙癢。④對比免疫因子,包括CD4+、CD8+,抽取患兒的靜脈血,以流式細胞儀(美國賽默飛 Attune NxT)進行檢測。⑤對比血清因子,包括白介素-10(IL-10)、γ-干擾素(IFN-γ),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公司。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所有計算由SPSS22.0處理,數據整理由Excel 2007完成。
2.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n(%)]
2.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 觀察組丘疹消退時間、瘙癢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s,d)
組別例數丘疹消退時間瘙癢緩解時間觀察組7814.82±4.155.71±2.15對照組7720.92±4.258.97±3.02 t 9.0417.750 P 0.000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4 兩組免疫因子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免疫因子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CD4+高于對照組,CD8+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因子指標對比(±s,%)
表4 兩組免疫因子指標對比(±s,%)
組別例數CD4+CD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7831.02±4.8637.46±4.2628.15±4.5125.49±4.29對照組7731.25±4.9133.41±4.5128.44±4.6227.11±4.50 t 0.2935.7480.3952.294 P 0.7700.0000.5930.023
2.5 兩組血清因子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因子指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IL-10、IFN-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血清因子指標對比(±s)
表5 兩組血清因子指標對比(±s)
組別例數IL-10(ng/L)IFN-γ(pg/m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7815.65±2.588.96±1.4122.34±4.1615.26±1.85對照組7715.77±2.6412.54±1.6922.64±4.5219.42±1.91 t 0.28614.3270.43013.774 P 0.7750.0000.6680.000
小兒濕疹在小兒時期發病率較高,屬于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其發病的具體機制不明,但循證證據顯示與免疫功能、遺傳、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5]。患兒在發病后可出現丘疹、紅皰疹、皮損潰爛等癥狀,由于年齡較小,患兒會抓撓患處,因此可能引發感染[6]。既往研究證實,小兒濕疹大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自愈,并且一般在5歲之后發病率會顯著降低[7]。然而部分患兒濕疹面積大、遷延反復,對其生活、健康產生的影響較大,需要積極治療。
在濕疹的治療中,可使用的藥物類型較多,其中用藥主要類型是抗組胺藥物[8]。抗組胺藥物主要通過與組胺受體拮抗,產生抗組胺的效果。而既往研究顯示,拮抗組胺H1受體可對皮膚狀態產生影響,能使皮膚瘙癢、風團、紅腫迅速消失,因此經常被應用于蕁麻疹的治療中[9]。抗組胺藥物在濕疹治療中有明確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組胺H1受體是濕疹發病的因子,因此可通過抗組胺藥物治療;有的學者認為濕疹的發病機制復雜,以抗組胺藥物治療濕疹時不能控制癥狀[10-11]。即使需要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在抗組胺藥物的具體選擇上,也建議選擇無鎮靜作用的第二代,避免對兒童的神經發育產生影響,也避免藥物對患兒的注意力產生影響。臨床實際應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濕疹時還發現其存在易復發的問題,許多患兒雖然通過抗組胺藥物緩解了癥狀,但經常是停藥后不久就復發。鑒于抗組胺藥物治療的不足,臨床開始采用其他方案治療濕疹。
他克莫司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作用較多,不僅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并且還兼具抗組胺、抗炎等作用[12]。他克莫司軟膏是外用的藥物,在特異性皮炎治療中表現良好,作用是干預T細胞內鈣調磷酸酶活性,對T細胞的作用途徑形成阻斷作用,具有抗炎、抗感染、抗組胺等多種功效。并且他克莫司不會導致皮膚的萎縮,能使患兒皮膚在治療后恢復到與周圍皮膚無異的程度。
透明質酸敷料可形成屏障功能,使皮膚不受到微生物、光線、灰塵等的侵害;部分小分子透明質酸還能夠進入皮膚黏膜層,在局部形成修復效果,可促進局部組織代謝,使組織再生速度提升。透明質酸敷料目前在燒傷、皮膚表面創傷、皮膚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表現出獨特的效果,大幅縮短此類患者的病程。
本次研究采用他克莫司聯合透明質酸治療小兒濕疹,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該聯合用藥方案取得了更理想的療效;并且該聯合用藥方案還能提升皮損的恢復速度,研究中觀察組丘疹消退時間、瘙癢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的對比中,兩組未見顯著差異,表明兩種藥物聯用依然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對患兒的血清進行分析,顯示觀察組患兒的免疫因子和炎性因子有明顯的改善,提示兩種藥物聯用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和更好的抗炎效果。
綜上所述,他克莫司聯合透明質酸治療小兒濕疹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可縮短癥狀緩解時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促使血清免疫因子、炎性因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