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桃,周婷(北京市昌平區醫院,北京 102200)
重癥肺炎是臨床非常多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導致我國兒童群體死亡的關鍵因素之一。肺炎支原體(MP)是能夠在細胞外生長以及繁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微生物,處于病毒與細菌之間,其以P蛋白復合體附著在呼吸道黏膜之后,并在信號通路的影響下刺激免疫反應[1]。但由于病原體很少進入到細胞中,故而通常表現出典型的免疫逃逸,造成疾病反反復復。患者多表現為干咳、發熱等癥狀,且肺部體征、癥狀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往往各有不同。腸道是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的“始動器”以及危重癥患者應激反應的“核心器官”[2]。重癥MP患者通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功能障礙,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以及血清D-乳酸能夠客觀展現機體腸黏膜屏障功能,有報道[3]表示,通過對重癥MP患兒的腸道屏障黏膜指標的觀測,能夠充分了解胃腸道功能的損傷和恢復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客觀指導。丙種球蛋白、阿奇霉素是兩種治療重癥MP的常用藥物,但目前關于其對重癥MP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并無相關報道。本研究結合我院接診的重癥MP病例的相關情況,將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對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進行如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 (1)病例來源:以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診的重癥MP患兒為研究對象。(2)診斷標準:根據中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實驗室診斷規范和臨床實踐專家共識制定的MP診斷標準確診,同時達到了《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重癥肺炎診斷標準。(3)病例選擇標準:①納入標準:與《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者,同時達到了《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重癥肺炎診斷標準;治療前1個月無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者;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合并有較為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者;對本次用藥有過敏史或者治療史者;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本次研究者。(4)樣本量計算與分組:根據兩樣本均數比較公式“n1=n2=2[(μα+μβ)(/δ/σ)]2+0.25μα2”完成本研究樣本量的計算,計算確定各組分別取樣本35例。綜合研究中脫離病例情況,最終兩組各取42例作為本研究樣本量。本研究運用最簡單的數字隨機分組法,將入組84例患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有患兒42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兒在接診后均為其提供止咳、退熱、平喘、祛痰以及氧療等對癥治療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阿奇霉素單一用藥方案,即取10mg/kg阿奇霉素(規格:0.5g)+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給藥,每日1次,連續治療5d后停藥3d,繼續阿奇霉素第2療程序貫治療3-5d。觀察組給予患兒丙種球蛋白(規格:2.5g)聯合阿奇霉素的治療方案,即在對照組阿奇霉素用藥方案基礎上,同時采用丙種球蛋白400mg/kg,靜脈滴注給藥,每日1次,連續治療5d。
1.3 觀察指標
1.3.1 癥狀改善時間 對患兒治療期間退熱時間、病灶吸收時間、咳嗽癥狀消失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統計對比。
1.3.2 腸道黏膜屏障功能 對患兒治療前與治療5d后血樣標本進行采集,對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以及血清D-乳酸表達情況進行測定對比。
1.3.3 療效評價 根據《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2015年版)》中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判斷,具體標準為:顯效:患兒治療后咳嗽、發熱等癥狀均完全消失,經X線檢查肺部病灶已經完全消失。有效:患兒治療后咳嗽、發熱等癥狀均有明顯改善,經X線檢查肺部病灶大部分已經完全吸收。無效:患兒治療后咳嗽、發熱等癥狀均無明顯變化,經X線檢查肺部病灶變化不明顯。
1.3.4 安全性評價 對患兒治療期間所表現出的各種不良反應癥狀進行統計,包括皮疹、惡心嘔吐、腹瀉、局部疼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組別例數退熱時間病灶吸收時間咳嗽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對照組422.78±0.556.26±1.558.67±1.9110.35±2.26觀察組421.97±0.464.75±1.227.08±1.778.92±2.08 t-7.3214.9613.9573.017 P-<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血清D-乳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血清D-乳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比較(±s,mg/L)
表3 兩組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比較(±s,mg/L)
時間組別(n=42)D-乳酸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治療前對照組1.05±0.11109.13±6.97觀察組1.03±0.08109.86±5.11 t 0.9530.547 P>0.05>0.05治療5d后對照組0.64±0.0768.84±8.13觀察組0.50±0.0755.92±8.00 t 9.1657.341 P<0.05<0.05
2.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2.4 安全性評價 兩組患兒用藥期間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3.1 重癥MP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特點 根據本次結果來看,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分別為(109.13±6.97)mg/L、(109.86±5.11)mg/L,D-乳酸分別為(1.05±0.11)mg/L、(1.03±0.08)mg/L。即表明重癥MP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處于高表達狀態。有研究者表示,全身炎癥機制處于激活狀態,是重癥MP最典型的病理特征,同時也是引發MODS的關鍵因素。重癥MP能夠形成對腎上腺髓質系統的刺激,從而產生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質,促使胃腸道黏膜微血管收縮,致使機體表現出缺血、缺氧反應,加之炎癥反應可使機體免疫力下降、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到影響,導致細菌易位,進而加劇炎癥反應表達[4-5]。還有學者表示,腸道作為機體微生物聚集的重要場所,在肺炎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炎癥反應的激活必然會刺激腸道菌群平衡發生改變,引發細菌易位,逐漸進入到血液循環中,促使全身炎癥反應被激活。有學者通過對重癥肺炎患兒的糞便腸道菌群進行測定,發現相較于健康兒童,其糞便中大腸埃希菌與益生菌的比例嚴重偏低,同時其發現重癥肺炎患兒表現出非常突出的腸道菌群紊亂特征[6-7]。為此,密切關注重癥MP患兒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變化,對疾病診療與預后評價均有重要意義。
3.2 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對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從本次結果來看,治療后兩組患兒的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血清D-乳酸較之治療前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血清D-乳酸低于對照組(P<0.05),即表明觀察組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改善效果更為顯著。有研究者表示,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血清D-乳酸是兩項評價腸道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標,在正常情況下表達含量非常低,只有當腸道屏障受損后才會釋放到血液中[8]。而根據本次結果來看,盡管采用阿奇霉素能夠實現對患兒腸道屏障功能的調控,但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奇霉素效果更顯著。目前,并無關于丙種球蛋白聯合阿奇霉素調控腸道功能的相關報道。結合現有報道來看,有學者表示丙種球蛋白能夠實現對損傷黏膜的再生修復,同時能夠幫助腸道代謝活動恢復正常[9]。同時還有報道表示阿奇霉素能夠刺激腸道菌群,提升腸道局部抗感染能力[10]。為此,不難發現兩種藥物對腸道均有積極影響。與此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癥狀改善時間,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提升到了97.62%,同時癥狀改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了本方案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與阿奇霉素聯合治療方案,可有效實現對重癥MP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同時達到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