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林(天津市河西醫院,天津 300202)
乳腺癌是多種致癌因子作用于乳腺上皮細胞引起的增殖失控,早期可表現為乳房腫塊、腋窩淋巴結腫大、乳頭溢液,因早期癥狀不明顯,許多患者確診時已至晚期,癌細胞遠端轉移,危及患者生命[1]。乳腺癌發病率高,位居女性惡性腫瘤之首,盡早準確診治能有效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2]。影像學檢查作為常用手段,準確率高、成本較低、易推廣。70%的乳腺癌患者病灶超聲下可見微鈣化影,微鈣化影可能預示不良預后[3]。為此,筆者納入所在醫院接診的90例乳腺癌患者(疑似出現鈣化)開展研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微鈣化效能,了解微鈣化對預后的影響,掌握影響微鈣化診斷效能的影響因素,為今后乳腺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1.1 基礎資料 回顧分析筆者醫院2020年4月-2023年4月90例乳腺癌患者的資料,均為女性,年齡35-74歲,平均(55.98±7.54)歲;病灶直徑為1-6cm,平均直徑(4.26±0.58)cm。納入標準:手術或細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確認乳腺癌;病灶疑似鈣化;簽署知情同意書;完成3年隨訪。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合并其他腫瘤;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超聲檢查 由工齡3年以上的超聲醫師采用飛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和5-12MHz探頭對乳腺全面檢查,手法為反放射狀,掃描前指導患者平臥;探查點狀強回聲分布情況,了解形態、邊緣、周圍組織表現、內部和后方回聲、血供以及病灶周圍淋巴結情況。兩位工作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共同閱片并得出一致結論。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1-3類提示陰性,4-5類提示惡性,腫瘤及鈣化大小是指上下徑、所有徑或前后徑中的最大值。
1.2.2 分組方法、診斷效能計算 回顧90例患者資料,按3年隨訪結果將患者分為預后不良(復發、死亡、轉移)組和預后良好組。按超聲診斷微鈣化分為陽性組和陰性組。診斷效能計算: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準確率=符合金標準結果的例數/總例數×100%。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90例患者病理結果,對比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年齡、病變位置、是否有微鈣化等資料,Logitsic分析確認預后獨立危險因素。②觀察超聲下鈣化特征。③以病理檢查為金標準,分析超聲診斷微鈣化特異度、靈敏度、準確率。④對比超聲診斷陽性組和陰性組鈣化灶特點(直徑、分布、形態)、病理類型、TNM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Logitsic分析確認超聲診斷鈣化準確率影響因素。
1.4 統計方法 以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單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經賦值后進行Logitsic分析,確認危險因素。
2.1 病理結果及微鈣化對3年預后的影響 90例患者術后經病理確認,共73例鈣化,17例無鈣化;術后3年預后不良共16例,預后良好74例,單因素分析發現預后不良組、預后良好組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TNM分期、微鈣化、術后放療或化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經多因素分析,確認腫瘤直徑、TNM分期、淋巴結轉移、微鈣化、術后放療或化療是3年預后影響因素,見表2。

表1 預后單因素分析[n(%)]

表2 預后多因素回歸方程分析
2.2 超聲診斷鈣化效能分析 微鈣化主要超聲特征:腫塊內或周邊有點狀強回聲,腺體內有點狀強回聲并沿導管走向分布,提示導管癌或原位癌;砂礫狀或非砂礫狀鈣化,成簇狀、彌漫狀、孤立狀分布,鈣化腫塊邊緣粗糙多毛刺,形態不規則,不光整,提示浸潤癌。超聲診斷微鈣化真陽性62例,真陰性14例,假陽性11例,假陰性3例,診斷特異度為56%,靈敏度為95.38%,準確率為84.44%。
2.3 超聲診斷微鈣化準確率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發現正確組與錯誤組在鈣化直徑、鈣化分布、鈣化形態、病理類型上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Logistic分析確認鈣化直徑≥2cm、鈣化多形性、浸潤癌是超聲鑒別微鈣化準確率的影響因素,見表4。

表3 診斷微鈣化靈敏度單因素分析[n(%)]

表4 診斷靈敏度多因素回歸方程分析
微鈣化灶是指癌灶中心血供減少并壞死,壞死后鈣鹽沉積出現鈣化的情況。鈣化還可能與腫瘤細胞鈣分泌、腫瘤細胞變形等有關,早期檢出鈣化對手術及放、化療等有指導意義。微鈣化與乳腺癌的發生和進展有關,既往研究指出,正常乳腺腺體細胞微鈣化是乳腺癌發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指出乳腺癌發生微鈣化可能預示預后不良[4-5]。本研究以病理結果為準,對比預后不良組和預后良好組3年預后結果,發現前者病理結果提示微鈣化的患者更多,進一步經多因素分析,確認微鈣化是不良預后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與我國一些研究報道的微鈣化是乳腺癌術后3年復發、死亡、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的結果一致[6-7]。微鈣化在乳腺癌中較為常見,50%左右的隱形乳腺癌只能通過微鈣化做出診斷[8-9]。以上研究提示,盡早診斷微鈣化在乳腺癌早期診斷以及對乳腺癌預后判斷中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關系治療手段的選擇。
目前,乳腺癌診斷及鈣化判斷技術包括核磁共振、彩色多普勒超聲、穿刺或手術病理檢查、鉬靶X線[10]。核磁共振費用高昂;穿刺或手術病理檢查均為有創操作,可重復性差;鉬靶X線無法辨別腫塊囊實性,且有放射性,短期內不能反復檢查,不適合哺乳期女性及孕婦使用,許多指南僅將其推薦給年齡超過35歲的人群[11-12]。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乳腺疾病診斷中占據重要地位,其具有操作簡單、費用較低、無創傷、能辨別腫瘤囊實性的特點。本研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微鈣化特異度為56%,靈敏度為95.38%,準確率為84.44%,結局較為滿意。彩色多普勒超聲穿透性強,高頻小探頭多方位掃描,根據各個組織界面聲阻抗偏差特征對組織進行分辨,可清晰反映腫瘤細微結構、內部回聲、邊緣特點、周邊血流,觀察有無轉移等。本研究中微鈣化超聲表現為腺體內沿著導管走形分布的強回聲光點的患者,提示原位癌或導管內癌風險,這類患者往往預后較好;乳腺腫塊內簇狀分布強回聲點狀,這類腫瘤邊緣多不光整,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后方回聲衰減,提示浸潤癌風險,預后相對較差[13]。
通過分析超聲診斷微鈣化因素發現鈣化直徑≥2cm、鈣化多形性、浸潤癌是超聲鑒別微鈣化準確率的影響因素。較大的微鈣化病灶和多形性鈣化病灶更容易被檢出,不容易漏診和誤診,考慮是因為多形性鈣化多為浸潤癌,這種鈣化使腫瘤生長加快、腫瘤增大,而供血不足導致壞死面積也增大,回聲更不均勻,超聲對其更敏感。劉丹[14]等研究者報道,超聲對微鈣化范圍更大以及多形性鈣化中的檢出率高于鈣化范圍小、無定形或點狀的鈣化病灶,鈣化直徑超過2cm時,超聲檢出靈敏度顯著提高;思雨[15]等人的研究指出超聲在乳腺癌中應用,對微鈣化浸潤癌的真陽性較微鈣化非浸潤癌更高,考慮是非浸潤癌普遍缺乏低回聲腫塊背景所致。
綜上所述,乳腺癌微鈣化可能提示更差的預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面積更大、成多形性以及浸潤性乳腺癌鈣化診斷上有較高價值,可輔助診斷和指導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