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璐艷,葛伶琳,楊楠(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333)
良好的睡眠是維護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1],長期失眠可加重或誘發軀體疾病,尤其會加重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造成惡性循環[2]。慢性病不僅是健康問題,也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社會問題及政府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3]。老年人是慢性病主要罹患人群,患病率為全人群患病率的4.4倍[4]。國內外有文獻報道,許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礙。一方面睡眠障礙是老年慢性病的高危因素[5-7],妨礙慢性病的治療與康復,導致老年慢性病患者出現各種健康問題;另一方面,睡眠障礙繼發于本身存在的慢性疾病[8]。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睡眠質量與其影響因素,為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睡眠質量制定護理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選取2022年10-11月在真如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就診的明確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慢性病防治中國專家共識》[9]將慢性病界定為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為代表的疾病。
納入標準:①在真如社區居住≥6個月。②年齡≥60歲的慢性病患者。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調查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聽覺和視覺障礙、無法溝通者。②不愿意參加本調查者。
1.2 方法
1.2.1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 自制一般人口學調查表,內容包含:性別、年齡、婚姻情況、文化程度、居住情況、生活習慣、體質量指數(BMI)等。
1.2.2 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10]評估受試者最近一個月的睡眠質量,共23個條目,分成7個因子: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每個因子按0-3分記分,累計各因子得分為量表總分,范圍為0-21分,>7分為存在睡眠障礙,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的Cronbachsa=0.805。
1.2.3 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進行取樣。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進行調查,調查前統一指導語,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問卷,不能填寫者由調查員幫助填寫。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t檢驗、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進行數據分析。
2.1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質量 共發出調查問卷155份,回收調查問卷155份,回收率100.O%。有效調查問卷151份,有效率97.4%。其中男性患者64人,女性患者87人,平均年齡(76.25±5.26)歲。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PSQI總平均分為(8.44±6.83)分,其中PSQI≤7分的有54例(即睡眠質量基本正常),占35.8%;PSQI>7分的有97例(即存在睡眠障礙),占64.2%。其中男性睡眠障礙患者34例,患病率53.1%;女性63例,患病率72.4%。
2.2 真如社區不同性別PSQI得分及各項目得分 結果顯示女性組平均分為(8.62±7.08)分,男性組平均分為(8.20±6.61)分。比較女性老年慢性病患者和男性老年患者各項目得分,女性組的PSQI得分及各項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男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女性組與男性組PSQI得分比較(±s)
表1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女性組與男性組PSQI得分比較(±s)
項目女性組男性組tP睡眠質量1.29±0.891.21±0.852.2610.025入睡時間1.18±0.991.16±1.010.1230.043睡眠時間1.29±1.091.24±0.930.0410.045睡眠效率1.25±0.971.15±0.811.4250.037睡眠障礙1.38±1.001.28±1.100.6510.039催眠藥物0.90±1.030.87±0.95-0.0480.041日間功能障礙1.33±1.111.29±0.961.3260.042總分8.62±7.088.20±6.6110.50.000
2.3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障礙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是否獨居、是否體育鍛煉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對睡眠均有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具有差異性,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真如社區不同人口學特征睡眠障礙影響因素分析[n(%)]
2.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中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情況作為自變量。以是否有睡眠障礙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年齡、獨居是發生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OR>1,P<0.05);有配偶是睡眠障礙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3 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質量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PSQI總分>7分的有97例,即存在睡眠障礙者占64.2%,這一比例明顯高于江偉[11]等人關于合肥市57.21%的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礙的研究結果。與楊歡歡[12]等人的研究結果(63.3%)和苗天愛[13]等人的研究結果(71%)相近。可見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群體的睡眠存在嚴重的問題。睡眠問題會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影響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機體功能,故老年人睡眠障礙情況要引起社會的關注,社區護士在進行護理干預時要重視社區居民的睡眠障礙問題。
表1比較了女性組和男性組PSQI得分及各項目得分,結果可見女性組各項目得分均高于男性組,差異顯著(P<0.05)。這與付利婷[14]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老年女性慢性病患者的睡眠問題較男性更為嚴重。這與女性獨特的生理、心理特點有直接關系。在生理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女性身體各項器官功能不斷下降,機體發生退行性變化,女性卵巢功能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減少,內分泌平衡狀態被打破,導致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而引起睡眠障礙。從心理方面來看,女性性格細膩,比男性更富于感情,以致于情緒變化大,更容易出現焦慮、多疑、抑郁等情緒。這些情緒產生后也會加重失眠的癥狀。此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更多地承擔了家務勞動,相較于男性,與社會的接觸更加狹窄,獲得的社會支持比較少。有研究[15]表明,獲得社會支持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其睡眠質量越好。所以針對老年女性患者非常有必要,也迫切需要探討出科學、有效且符合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護理干預措施,幫助老年女性患者提高睡眠質量,促進全身心的健康,使老年女性“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大量研究證實睡眠質量與人口學變量之間的關系密切[15-17],包括性別、年齡、居住情況和婚姻狀態等,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障礙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長。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70-79歲、80歲以上年齡段睡眠障礙患病率分別是60-69歲的1.4倍和1.6倍。其他學者的研究也發現年齡是老年人發生睡眠障礙的相關因素[18-19],年齡越大睡眠質量越差[20]。婚姻和家庭是情感的歸宿,也是幸福的港灣,單身、喪偶對于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創傷。這些老年慢性病患者缺少家庭的溫暖,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也相對較少,這些患者更需要得到重視和幫助。醫務人員應給予其更多的關心,對其進行科學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和有效的社區干預,使這些老年人能獲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社會支持,獲得健康的老年生活。
綜上所述,目前真如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較高,特別是高齡女性患者更為嚴重。多項研究[21-22]表明,睡眠問題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長期失眠會使老年人的死亡率升高,因此老年慢性病患者睡眠質量應得到廣泛的社會關注。希望通過對本次研究所獲得的數據以及影響因素進一步分析,利用現有資源,如醫養結合、互聯網+護理平臺,并結合社區的力量,能夠探討出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社會向健康老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