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文,徐海豐,程晨(江西省樂平市中醫醫院,江西 樂平 333300)
功能性腹瀉(FD)是一種功能型胃腸道疾病,主要因胃腸功能過強(胃腸蠕動過快)引起,無任何病毒、細菌感染指征,以持續地或反復發生的排稀糞或是水樣糞為主要表現,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1]。西醫治療以止瀉為主,但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中醫藥治療本病可因人、因時、因證施治,相對于西醫籠統的止瀉治療有一定的優勢,可從本質上解決患者的疾病。長期臨床治療發現,本病以脾氣虧虛型最為常見,針對此證型應著重調理脾胃功能[2-3]。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均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前者具有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效,適用于脾胃虛弱之證,后者具有止瀉止痛、溫脾散寒之效,主治脾胃虛寒之證。為此,本研究探討脾氣虧虛型FD應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FD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60歲,平均(35.12±5.03)歲;體質量指數18.7-28.6kg/m2,平均(23.19±1.47)kg/m2。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0-59歲,平均(35.04±5.14)歲;體質量指數19.0-28.8kg/m2,平均(23.22±1.4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4]: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且近3個月25%以上的排便為松散糞或水樣糞。中醫診斷標準[5]:辨證為脾氣虧虛,證見大便時溏時瀉,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主癥);少食納呆,食后腹脹,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次癥及舌脈象)。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近3個月未進行相關治療;患者可積極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或神經系統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有胃腸道及其他組織器官器質性疾病者;過敏體質者;有藥物濫用史、酒精依賴者;惡性腫瘤者。
1.4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口服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1.5g/次,3次/d,口服蒙脫石散,3g/次,3次/d。觀察組加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治療,藥方組成:茯苓15g,炒白扁豆、蓮子、山藥、黨參、制附子、人參、炒薏苡仁各10g,炒白術20g,干姜8g,砂仁3g,甘草5g,桔梗6g。水煎服,1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按照中醫證候積分減少≥95%且大便正常、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5%-94%且大便近乎成形、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且大便次數及性質均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且大便次數及性質無改善分別納入臨床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②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泄瀉、少食納呆、食后腹脹、神疲乏力四項癥狀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按照由無到重度分別計0-3分。③腸道菌群:留取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2g晨起糞便,檢測患者大腸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量,方法為高通量測序法。④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便秘等。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中醫證候積分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n=40)泄瀉少食納呆食后腹脹神疲乏力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2.06±0.321.53±0.24a1.97±0.431.01±0.20a2.11±0.341.17±0.24a1.87±0.340.97±0.15a觀察組2.10±0.340.79±0.13a2.04±0.390.76±0.13a2.08±0.290.75±0.15a1.84±0.360.62±0.10a t 0.54217.1470.7636.6290.4259.3860.38312.279 P 0.5900.0000.4480.0000.6720.0000.7030.000
2.3 腸道菌群 觀察組治療后乳酸桿菌、雙歧桿菌高于對照組,大腸桿菌數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s,lgn/g)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比較(±s,lgn/g)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n=40)大腸桿菌 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8.78±0.816.79±0.57a9.84±0.5011.12±0.63a10.34±0.5211.13±0.55a觀察組8.81±0.686.05±0.38a9.73±0.4711.97±0.66a10.40±0.4911.89±0.66a t 0.1796.8321.0145.8920.5315.595 P 0.8580.0000.3140.0000.5970.000
2.4 不良反應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現代醫學認為,FD的發生與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飲食、腸道敏感性增加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腸道菌群失調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6]。腸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類腸道的一系列微生物菌群,菌群種類豐富,數量繁多,與宿主共生共存,在體內形成微生態平衡,一旦微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引起各種疾病[7]。益生菌能夠在腸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菌膜屏障,抑制腸道中致病菌的繁殖,致病菌可增加腸道的通透性,FD患者腸道菌群具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減少及大腸桿菌等致病菌增加的特點,故可造成腸黏膜屏障、生物菌膜的破壞,誘發腸道炎癥,加重腸上皮黏膜屏障破壞,引起腹瀉[8]。現代醫學多采用益生菌類藥物調節腸道菌群,可糾正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修復和保護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腸黏膜上皮損傷及腸黏膜通透性,改善腹瀉癥狀,同時結合止瀉藥物可改善水樣腹瀉,幫助腸道恢復,但單純應用仍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
中醫學將FD歸屬于“泄瀉”的范疇,發生原因無外乎內因、外因兩個方面,內因考慮與情志失調、飲食所傷有關,思慮太過可使脾失健運,怒則傷肝,肝失疏泄則橫逆犯脾,脾胃受制,運化失常,導致水谷不歸正而化為瀉;長期恣意妄食或暴飲暴食則損傷脾胃,清濁不分,濁陰不降,清陽不升,而成泄瀉[9]。外因則與外來濕邪阻遏脾之氣機有關,濕邪具有趨下、黏滯、重濁的特性,而脾喜燥而惡濕,濕邪侵襲可導致脾臟運化失常,無力運化水谷,故而誘發泄瀉[10]。由此可見,本病病機為脾氣虧虛,而脾胃互為表里,治療上應以健脾和胃為基本原則。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大腸桿菌數量觀察組較低,乳酸桿菌、雙歧桿菌數量觀察組較高,說明在常規西醫調理基礎上聯合應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治療脾氣虧虛型FD患者效果更佳,可改善腸道菌群,促進臨床癥狀改善。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中茯苓歸脾、心、腎三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之效;炒白扁豆歸脾、胃兩經,具有化濕、補益脾胃之效;蓮子歸脾、心、腎三經,具有養心安神、補腎固精、健脾止瀉之效;山藥歸脾、肺、腎經,具有補腎固精、補養脾胃、益肺生津之效;黨參入脾、肺二經,具有養血生津、補中益氣之效;制附子歸脾、腎、心經,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效;人參歸脾、肺、心、腎經,具有補氣固脫、健脾益肺、寧心益智、養血生津之效;炒薏苡仁歸脾、胃、肺經,具有除痹止瀉、健脾滲濕之效;炒白術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利水、健脾益氣之效;干姜入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效;砂仁歸脾、胃、腎三經,具有化濕止瀉、溫中行氣之效;桔梗歸肺經,具有開宣肺氣之效;甘草歸脾、胃、肺、心經,具有益氣補脾、清熱解毒之效,同時調和諸藥,共奏健脾和胃、利水滲濕之效。藥理[11]顯示,黨參、茯苓可調節免疫功能,增強腸胃功能;白術可調節胃腸功能及運動,并可促進腸道中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增殖,糾正腸道菌群失調;山藥能夠抑制條件致病菌,促進益生菌增殖。從安全性角度分析,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5%、1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本方案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脾氣虧虛型FD患者應用參苓白術散合附子理中丸治療可糾正腸道菌群紊亂,改善臨床癥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