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雪琴,謝曉玲
(蘭州交通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傳統村落是一定范圍內村民生產生活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文化價值[1]。近年內,以田園風光觀賞與民俗風情體驗為主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成為諸多傳統村落的主流發展趨勢,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因具有要素完整性、景觀異質性與文化特殊性等特征成為鄉村旅游的首沖之地。旅游業的擴展引發多元要素涌入,民族地區傳統村落受外界的影響逐漸由封閉向開放演化[2]。旅游開發對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生活空間與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極大影響,提升村民經濟收入的同時改變村莊的傳統風貌、建筑形式以及文化習慣,對于村莊內部的社會關系與民俗文化傳承產生深刻影響。為適應村莊受到的沖擊,以政府、村民、開發商等為主的各行為主體展開了各項行動以主動參與到村落的建設,不同利益相關者因價值取向與利益動機不同在村落的建設中產生諸多矛盾。在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外界要素的滲入下,傳統村落內生空間逐漸走向新舊資源的二元拼貼,在經濟發展與文化傳統之間產生博弈[3]。
民族傳統村落在現代化思想的影響下成為文化碰撞交融的陣地,作為鄉村振興中能夠起到領頭作用的場所,研究其發展演變中面臨的問題,摸清其資源本底與要素特征,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促進民族地區鄉村的振興。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典型傳統村落尼巴村為例,從村莊肌理、功能、交通和文脈等層面分析其面臨的困境,嘗試基于織補理論來構建一套適用于同類型傳統村落內部協調共生發展的路徑。
“織補”一詞最早由建筑和城市歷史學家柯林·羅(Colin Rowe)提出,他認為城市和生物組群一樣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現代城市追求的功能主義忽視了城市自身關聯性與復雜性造成城市的碎片化問題,而織補理論能夠應用在城市以實現城市中傳統和現代的有機融合[4]。鄉村和城市一樣具有復雜性,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下,織補理論的應用能夠為傳統村落的更新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早在古代,我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中便體現了共生思想,強調事物的整體性,并通過個體之間的關聯促進整個系統的和諧[5]。西方學者最早在生物學領域提出共生的概念,指生物系統內不同物種之間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形成共同生活的平衡狀態[6]。其概念和意義不斷被其他學科吸收,現已延伸到社會學、哲學等領域。傳統村落歷史久遠,具有多要素共存的復雜性質,其特征與共生理論相符,以各要素的聯系為傳統村落的共生發展尋找路徑對傳統村落的整體發展和有長遠的意義[7]。
尼巴村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城西部車巴溝中段的尼巴鄉境內,村莊地勢高低起伏,氣候寒冷濕潤,具有獨特的文化習俗。“尼巴”為藏語譯音,意為“陽坡”,村莊居民均為藏族,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村莊現有7 個村民小組2000 多人口,尼巴村生活著許多百歲老人,有“安多藏區第一村”和“長壽村”之稱,于2013 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2.1 整體肌理缺乏協調
尼巴村南北均為山體,貫穿中部的車巴河將整個村莊分為南北兩部分,村落整體呈“兩山夾一水”的形態[8]。早期聚落選址在車巴河北岸地勢較高較平緩的坡地,新建居住片區選址于車巴河南岸的河灘區。受自然要素與建設年代的影響,村落存在新舊穿插、整體肌理不協調的問題,車巴河南北兩側呈現空間位置割裂以及風貌色彩不一的特征。
2.2.2 功能空間破碎混亂
尼巴村所在區域相對閉塞,以自然生長為背景的村落空間功能相對單一,主要為居住、生產和宗教活動。旅游業等新生產業的加入為村落帶來外部收益,在外界的沖擊下居民對鄉村價值觀念產生轉變,利益驅動下,部分原有功能空間逐漸轉變為新生產業的活動場地,同時伴隨著村落空間的擴張,旅游觀光、藝術體驗、商業等功能順勢而生,村落功能逐漸多元化。早期自我發展式的村落缺少合理規劃,以致居住、生產、休閑等功能交叉混雜,各功能呈現出碎片化的拼貼狀態。
2.2.3 交通系統分離割裂
受自然山水格局影響,尼巴村南北兩側道路布局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形式。車巴河北側藏寨道路依山就勢,以“之”字形走向的木棧道串聯建筑空間。南側新村道路等級分明,依靠車巴河和南側山體的兩條東西向道路作為主干路,南北向用數條支路連接共同構成道路系統。南北新舊村落之間用三座簡單的橋梁連接,兩側道路相對獨立,自成系統。村落北側藏寨區域長期閑置,部分路段損壞,年久失修;南側部分道路連通性較低,長距離和端頭式的道路影響居民生活舒適感,也降低消費者的體驗感。
2.2.4 歷史文脈延續性差
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村落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方式變化,建筑本土特色逐漸消失,在村莊中行走能夠明顯感受到新舊之間的矛盾,既能夠體會傳統生態智慧的營建方式的珍貴,也能夠感受到新材料與技術的便利,兩種材料和技術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思維方式受現代信息的更新產生不同程度變化,人口外流導致村落留守大量信仰純正的老年人,現代文化滲入卻又弱化村民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從而威脅到村落的文化傳承。在快速的村莊建設中,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挖掘村莊的價值所在,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尼巴村整個村落受地形限制,為避免戰亂和生活需要,藏寨的選址在背山面水的陽坡之上,建筑多為正南朝向,由曲折的木棧道串聯,呈現出緊密的組團式布局。新村沿車巴河展開,呈沿瑪尼房等宗教建筑放射式布局的形態,距離瑪尼房較遠的區域道路和水系呈格網狀分布(圖1)??梢娮匀簧剿畻l件、文化信仰與生活習慣等因素共同影響村莊的肌理結構。

圖1 尼巴村現狀格局圖
尼巴村各組成要素可分為非物質與物質要素兩類。物質空間要素包括山體、水系、林草等自然生態要素,以及聚落內部空間格局、街巷、建筑物與構筑物等人工空間要素。非物質文化要素為村落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宗教信仰、飲食、服飾等文化要素以及節慶風俗、宗教活動等文化活動(表1)。

表1 尼巴村織補要素分類
3.3.1 維護生態格局,打通景觀視廊
1)養護自然本底,保護生態格局
保護尼巴村山-水-田-村的整體格局,重視村落生態基底的保育,適度放牧以養護草場,借助自然生態的修復來維護景觀風貌和培育物種,促進土地植被再生(圖2)。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針對瀕臨物種以育種的方式保存物種,促進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多樣共生,形成萬物共生的生態模式。
2)協調景觀要素,連通景觀節點
提取南北山水、綠地等景觀要素,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將濱水空間改造為觀河廣場,選取景觀視角好的空間作為寫生攝影基地,聚落邊緣結合農業景觀布置觀賞性場所。以瑪尼房所在地的中心廣場與車巴河北側山體、百年藏寨建筑群以及各景觀節點之間形成豐富多樣的景觀視廊,塑造完整的景觀體系。
3.3.2 功能嵌入置換,提升空間活力
1)嵌入式修補提升用地效率
考慮尼巴村現狀功能碎片化以及功能缺失的問題,通過整理街頭巷尾、村落內部的閑置用地,補充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等必不可少的功能,促進村莊功能的多元化與公共空間活力的提升。建筑院落內,吸取陽坡藏寨住宅的功能組織優點,清除雜亂場所以擴大院內空間,房前屋后種植果蔬,為村民生活便利的同時形成可觀賞性強的院落景觀。建筑結構上采用提取特色“舊”元素,融入“新”空間的方式,提取院落平面形式、建筑構造、色彩等內容(圖3),應用在新建建筑的建造中,已建成建筑的建筑改造同樣可以采取此方式。

圖3 建筑結構嵌入式修補示意圖
2)功能置換激活空間潛力
通過功能置換以存量的方式豐富空間功能,提升用地價值。針對長期閑置的院落改造后賦予新功能,讓荒廢的空間成為特色專賣店、文化創意館或藝術家工坊,再次煥發活力(圖4)。對陽坡藏寨保留較好的建筑進行功能改造,以適當利用的方式對百年藏寨展開保護。臨街居住的村民家中可以考慮將部分房間功能置換為零售、餐飲等,賦予居住建筑多樣性功能。

圖4 建筑功能置換織補示意圖
3.3.3 保護街巷形態,完善道路結構
1)完善道路體系,提高通達性
道路的修復和織補能夠增加各片區的連通度和協調度,為村民日常出行帶來便利。保留現狀村落南部魚骨狀道路,梳理車巴河北側陽坡木棧道,形成外部通達,內部貫通的道路系統。完善村莊內部道路體系,對于建筑密集的片區增加道路以加強道路網密度,影響道路建設的地區考慮拆除閑置廢舊建筑后連通道路,難以通達的道路采用改線的方式(圖5)。

圖5 街道空間織補示意圖
2)延續街巷肌理,增強連續性
尼巴村新村與舊村之間街巷格局全然不同,舊村歷史年代久遠,嵌入山體表面草泥抹面的圓木棧道連接陽坡藏寨各院落,現狀棧道部分路段損壞,難以通行。通過識別棧道結構、材料與工藝作為織補要素,修復木棧道破損路段,恢復藏寨道路系統。新村巷道多由石片鋪筑,部分路段有雜物遮擋連續性較差,考慮清理遮擋物以疏通被阻擋的街道,控制建筑高度和街巷寬度,街巷邊界不必刻意規整,按建筑外墻圍合成不規則街巷形態,材料使用以就地取材為主,增設綠化及小品,形成良好的街巷空間。
3.3.4 創新激活文化,民俗活態傳承
1)保存物質空間與文化活動,活態展示傳承
維護尼巴村瑪尼房、轉經廊、白塔等文化空間,保護瑪尼房誦經、賽馬會等村落延續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動,融合新舊建筑文化,促進建筑建造特色與在地域建筑中傳承,讓互助共建的文明鄉風展現在生產生活中。
2)建設文化傳習基地,創新文化產業
尼巴村瑪尼房是承載村民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將其作為文化傳習基地定期開展文化活動與培訓工作,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傳承。在用地布局上安排文化用地,借助民俗創意館、手工藝體驗店等文化空間,以當地村民和手工藝傳承人共同制作的方式,開展文化藝術品創作與售賣,讓文化在產業中傳承。
3)優秀文化建檔記錄,創建展示平臺
對尼巴村建筑技術、服飾類手工藝品制作工藝、插箭節等傳統習俗建檔記錄,為優秀文化留下文字記錄。將家族文化、建筑文化、特色飲食等優秀文化分主題加工制作,形成文字、圖片、視頻或口述記錄等成果形式,通過建立信息化文化展示平臺,以標語印發、網絡媒體等方式線上線下傳播弘揚,增強村民文化自信。
4)吸引工匠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團隊
以當地文化傳承人為核心,吸引村民與感興趣的人群參與手工藝品制作以培養興趣,挖掘培養文化傳承人。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創業,吸引藝術家前來工作,匯聚多方面人才形成專業團隊開展地域文化的學習研究和宣傳。
鄉村在不斷的更新過程中不斷產生物質空間的變化,在不同層面呈現出碎片化分布狀態,現代化的沖擊下,鄉村空間的拼貼現象愈發嚴重。對于傳統村落中碎片化的空間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直接將空間割裂開來,應采取彈性、溫和的方式對其進行物質空間和文化脈絡的織補。因此,本文考慮村莊的復雜性,從村莊的整體性、連續性和拼貼性出發,借助織補理論,盤活資源,串聯功能,產業聯動,對不同類型的織補要素提出分層次的織補策略,以期達到生態、功能、交通、文化與人才的振興,以實現傳統村落自身的協調共生,引導村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