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路路,張金鳳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44)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 “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盵1]新文科是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并駕齊驅的四大新學科之一。教育部于2018 年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設,于2020 年進一步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 “新文科” 相關概念得到空前關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作為人文社會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管理學科理應順應新文科建設與新時代發展潮流趨勢,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于國家戰略需要,這為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帶來了新機遇,提供了新方向[2]??蒲袆撔履芰κ窃u估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也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由于公共管理屬于多領域交叉的綜合類學科,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中國式現代化需求,因此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是體現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目前,涉及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仍屬于研究短板,尤其是面向新文科建設需求的評價體系構建尚屬空白,并且現有評價體系多存在研究片面、學科針對性薄弱等缺點。本文在借鑒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構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填補相關研究空白,而且對于提升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目前國內外對于科研創新能力尚未形成統一概念。國外學者多側重于知識技能、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等綜合能力的體現[3];國內學者則認為創新能力是基于已知信息產生出的具有某種獨特價值產品的智力品質[4]。
對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概念內涵界定,不同學科有不同的側重,心理學側重于創新人格思維的視角,教育學關注個體的主體地位等視角[5]。根據表現形式,創新能力可分為創新潛能和創新顯能。創新潛能指知識、思維等內在的創新特征;創新顯能主要是科研成果發表等外顯的創新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以分層遞階理論為指導[6],結合公共管理學科特色和人才培養需求,本文認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是基于公共管理學及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學習,并賦予科研實踐的過程,具體的,是在創新意識的引領下,以創新知識技能為手段,通過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進行知識與行為認知的再創造,形成系列創新科研成果。基礎維(公共管理創新知識技能)、核心維(創新思維能力)、動力維(創新實踐能力)、目標維(科研成果呈現)四個層級維度組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解析框架(見圖1)。
圖1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解析框架
本文針對近年來國內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以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并采用高級檢索進行檢索條件設置。由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概念比較綜合,相關主題論文多選取該領域下的某一個方面開展研究,因此設置檢索主題時除 “科研創新能力” 關鍵詞外,基于既有文獻對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概念特征的描述,結合各類研究生科研創新實際,選取能夠反映研究生科研創新評價體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語句,即 “科研能力” “創新能力” “指標體系” “研究生” 為檢索主題詞。檢索來源類型為核心期刊,檢索時間設定為2010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6 月1 日,剔除不相關的檢索文獻詞目,最后收集到有效文章39 篇。
同時以 “公共管理” “研究生” 為關鍵詞,檢索到20 篇有關公共管理學科的有效文章。為直觀清晰地了解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采用Cite Space 軟件對文獻檢索關鍵詞共現分析,運用Cite Space 6.2.R2 版本對樣本文獻進行分析,通過對主題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得到該領域近十年的研究熱點演變路徑,并繪制高頻詞匯共現圖譜(見圖2 和圖3,p26)。
圖2 近十年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3 近十年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關鍵詞共現圖譜
根據上述圖譜, “公共管理” “創新能力” 等成為相應圖譜的關鍵詞共現節點。在一定年限內生成多個共詞聚類,圍繞 “創新能力” “指標體系” “研究生” 等呈現多個核心關鍵詞,形成一定的交錯關聯。共現圖譜表明,當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更多聚焦于創新能力的測度,兩者之間雖有相似之處,但是創新能力無法替代科研創新能力;針對科研與創新綜合能力的研究較少;目前研究內容聚焦于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與創新綜合能力這一視角的研究仍然較少。特別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尚未構建,因此,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設背景,面向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求,服務于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擬構建系統合理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從而為科學評估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參考。
通過文獻統計與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分析,結合新時代不同學科學者對本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本文歸納出高校研究生科研與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7-14],進而為針對性構建公共管理學科評估提供參考。當前評價體系多側重于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的某一方面,尚缺乏以科研創新能力為整體的評價指標體系,與知識圖譜可視化結果相一致。由于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綜合性、應用性、學科交叉綜合性等特征,因此,對于科學評價該學科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要求更高,應在遵循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原則的基礎上,構建針對性強和全面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關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研究仍集中于創新理論與知識技能以及科研實踐能力。研究仍缺乏系統性,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基本上局限于知識與技能方面,不能體現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 “綜合性” 和 “多元性” 。在研究內容上,現有研究集中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構成成分或組成要素等方面,多是從 “智力” 與 “非智力” 的二元維度進行論述。對于人文社會科學門類,現有指標很難辨別出學科差異,既缺乏微觀層面的內在機制分析,又缺乏宏觀層面的學科培養差異探討。鑒于此,本文突出公共管理學科公共政策與公共治理兩大核心,強調公共性、應用性及學科交叉綜合性等鮮明特征。
新文科背景下,面向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培養科研創新型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以便為社會輸送高質量、強能力的綜合型公共管理專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科學性。遵循公共管理學科所具有的公共性、綜合性、應用性等鮮明特征以及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培養的特點,強調整體指標能夠直接、客觀、全面地反映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實際情況,確保評價的可信度。
②系統性。在保證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高學術與科學價值的基礎上,能夠體現能力培養的綜合性和能力結構的多元性,反映評價指標完整的系統性。
③差異性。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一直處于發展之中,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圍繞公共管理學科的特性,切實有效地評價該學科研究生應具備的科研創新能力,充分體現出其獨立性和差異性。
④激勵性。評價指標體系要體現一定的實用價值,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有正面導向作用,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指明方向,激發其科研創新的活力和熱情。
⑤可操作性。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性,能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估提供實施依據。
基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圍繞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以分層遞階理論為指導,分別從基礎層、核心層、動力層和目標層,即公共管理創新知識技能、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科研成果呈現四個遞階層面構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下設16 個二級指標和45 個三級指標,詳見表1。
表1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
公共管理創新知識技能積累(基礎層):公共管理創新知識技能是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的基礎,下設二級指標包含公共管理學專業知識、公共政策認知、交叉學科拓展和方法工具知識,并進一步通過三級具體指標量化測度研究生對學科前沿的熟知度及當前政府政策發布實施的關注度。創新思維能力提升(核心層):創新思維能力涵蓋科研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理解領悟能力和創新思辨能力四個二級指標。創新實踐技能培養(動力層):創新實踐能力包括實踐操作技能、科研創新品質與技巧及實習實踐經歷,并細分出12 個三級指標。科研成果呈現(目標層):科研成果呈現是在以上三個層級目標的基礎上展示出的科研創新能力,包括科研成果發表、案例創新競賽、科研成果轉化和學術匯報交流,下設12 個三級指標,全面反映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在讀期間科研成果呈現的最終指標。
針對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分層遞階的目標導向,本文提出構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 “三大層級” “四大支撐” 和 “五大目標” 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架構(見圖4)。本文從增強科研意識、提升創新能力、創新實踐品質等多個維度出發,針對前文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解析,構建基于 “組織-協調-執行” 貫通的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路徑。
圖4 分層遞階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架構
三個層級自上而下包括:組織層級、協調層級和執行層級。組織層級主要針對組織目標,其中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作為目標導向,協調層級為教學環節、實踐環節和協作調整優化環節。要實現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要從教學、實踐以及兩者的協作調整優化方面進行設計;再由協調層級向執行層級下發具體任務,具體任務涉及科研創新實踐、學術交流、案例大賽、課題研究、實習鍛煉基地等多個方面。
打破公共管理課程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實驗課程引入傳統課程,采取 “以學生為主” 的互動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探索性創新實驗實踐,引發其好奇心,進而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此外,建設以課堂、實踐、項目和平臺為支撐的 “四體聯動” 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教育體系,解決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脫節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層級類別,通過高校培養、自身創新、項目支撐和協作平臺等支撐平臺,最終達到以下五大目標:以科研思維培養為起點,夯實專業課堂教育;以創新能力提升為關鍵,注重過程培養知識儲備;以創新實踐品質為方向,搭建實習實踐基地平臺;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專業服務潛能為動力,激發個體內隱性創新潛能;以科研成果導向為目標,提高科研成果顯化效能。
當前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培養仍普遍存在培養模式單一的狀況,對此,高校應切實結合研究生實際和學科特色,采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從多方位入手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意識。教師要完善當前教學評估的考核體系,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注重研究生差異化培養,實施注重過程性的全過程考核制度,充分激發每個研究生內隱的科研創新潛力。
本文構建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相較其他科研創新評價體系而言,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領域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共性,與此同時,突出強調只屬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個性,凸顯該學科研究生應具備的創新思維能力、公共管理創新知識技能、公共管理部門實地調研的創新實踐能力以及多層面的學科學術科研成果產出呈現能力等。此外,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所具有的科學性、系統性、差異性、激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將為科學評估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重要依據,進一步提升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使其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其科研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