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河內利治 栗躍崇(譯)
接受淺野泰之同學的委托,圍繞近二十年的大學書道教育,撰寫個人的一些見解。因此,筆者在一開始就拒絕必須言及日本大學書道教育整體狀況的預設前提。
筆者在大學執教至今已經有三十個年頭。這期間,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學教育的環境同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全球化和民族主義的對立,產業結構向環境化、信息化轉換,對于國際經濟、信息科學、自然環境的關注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整體趨勢。這三十年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20 世紀90 年代進入IT 化、全球化的萌芽期;第二,21 世紀前10 年是其成長期;第三,21 世紀10 年代至今日,可以說是國際經濟、信息科學、自然環境的擴大發展期。
筆者現在執教的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書道學科,設立于2000 年4 月1 日。大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書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立于2003 年4 月1日,博士研究生課程則是2005 年4 月1 日設立。該時期正處于IT 化和全球化的萌芽期和成長期。[1]
關于IT 化,教室里逐漸配置了各種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們上課時可以自由且充分地利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查詢資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包括交換生)可以盡情地享受校園生活。與此同時,在日本也出現了去國外大學留學、深造并取得學位的學生。因此,筆者將通過此篇短文,漫談一下從2000 年到現在二十多年來自身的教學體驗(表一)。
21 世紀前10 年,在中國多次召開“高等書法教育”為主題的論壇和研討會,筆者有幸獲邀參加過三次這樣的會議。期間,對于大東文化大學(日本東京)、中國美術學院(中國杭州)、臺灣藝術大學(中國臺北)這三所大學的課程設置狀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時介紹了日本相關“書道學”的構建情況,筆者在一邊引用當時公刊的文章,一邊對現狀進行考察的基礎上,提出過書道綜合性的觀點。
1.《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論文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祝遂之主編,2003.11,河內利治《日本、中國、中國臺灣地區的大學書法教學現況之比較考察——大東文化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和臺灣藝術大學的課程表的分析》。[2]

表一:河內利治在國(地區)內外求學和執教的學校名匯總

表二:日本、中國、中國臺灣地區三所藝術類大學教學內容設置情況
上表(表二)內容為2003 年在當時日本、中國、中國臺灣地區的三所藝術類大學課程表所見到的教學內容設置情況,由此比較考察各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和狀況。
上述三所大學,作為開設書道專業的高等教育機構,幾乎是在迎接21 世紀的同一時期完成專業設立??梢哉f是現在數量眾多的大學書道教育機構的先驅。
進入21 世紀后,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大學書道教育大致分為兩種趨勢:一種是追求“作為人的修養(教養主義)”的大學;另一種則是追求“作為藝術家的造型技巧(表現主義)”的大學。就教育目的而言,可以說是培養具有傳統古典文化修養的人才,或者說是培養創造現代藝術的人才。從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或許可以說是以“尊重古典傳統型”為目標,或者說是以“現代藝術創造型”為目標。
當時,通過對三所大學的書道專業課程進行比較,至少大東文化大學書道學科和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這兩個科系,是以“作為人的修養(教養主義)”為追求而配套設置的系列專業課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則是由于以中國畫為主的原因,其書法教育則處于“作為人的修養(教養主義)”和“作為藝術家的造型技巧(表現主義)”這兩種趨勢的中間位置。但是,就當前的現狀而言,似乎所有大學設置的書道專業都是現代藝術創造型占據優勢地位。此外,作為參考,以下列出大東文化大學2021 年度書道學科課程設置表。

2021 年度書道學科課程設置表

續表
2.《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籌委會主編,2003.12,河內利治《關于日本書道學的建立》。
2003 年12 月20 日至21 日,筆者有幸受邀參加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專業主辦的“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并且清楚地記得啟功先生當時是坐著輪椅參加的。對筆者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因為2003 年4 月1 日(日本)大東文化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開設書道學專業碩士學位課程,其中,向文部科學?。ń逃浚┨峤坏拇T士學位點設置申請書文件中涉及對于“書道學”一詞的闡述。申請文件中的核心精華,便是拙論《關于日本書道學的建立》中所提到的“文化財”“書跡”“書學”“書作”這四個構成部分[3]。
自從1992 年8 月陳振濂主編的《書法學》上下兩冊(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高等教育機構的書道教育應該教授什么樣的內容這個話題,受到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如上所述,在日本首個建立“書道學”學術體系的,正是大東文化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書道學專業(碩士課程)?,F在,在設置有書道專業的大學里,能夠獲得“藝術學士”“藝術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學位的,僅有筑波大學。從授予學位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筑波大學與中國美術學院和臺灣藝術大學是一樣的。在日本,對于國立大學(從2004 年開始,獨立行政法人化成為國立大學法人),除筑波大學以外的大學,例如:東京學藝大學、大阪教育大學等,能取得的學位分別是“教育學士”“教育學碩士”“教育學博士”。此外,大部分私立大學則將書道專業隸屬于文學部,能夠取得的學位為“文學士”“文學碩士”“文學博士”。總而言之,從學位設置情況來看,將“書”作為藝術進行教育的大學就只有筑波大學這一所。其中,僅有大東文化大學可以獲得“書道學士”“書道學碩士”“書道學博士”的學位。
但是,目前在日本即使取得了課程博士學位,也很難在高等教育機構就職。另外,學術不端(剽竊、偽造)等問題也在增加,由此導致研究成果的質量出現問題。伴隨著IT 化、全球化程度的不斷進展,論文隨之大量刊出,可以說想要正確地篩選相關資料,是需要花費相當多時間和精力的腦力勞動。即使運用AI(人工智能)篩選和檢測資料,最終也會花費大量時間。
3.《高等書法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編,2005.12,河內利治《書道和漢字》。
該研討會于2004 年9 月25 日至27 日在首都師范大學召開。筆者以《書道和漢字》為題目,圍繞“書道的綜合性”進行了發言。誕生于中國的漢字五體,作為實用技術,抑或作為學術,甚至作為藝術,在中國的各個領域中被廣泛使用和發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書道(書法)就無法形成中國文化,其涉及范圍極其廣泛。如果將書道的范疇簡單歸納,就是“書寫(習字)”“書學(書論)”“書道(書藝)”這三大主體。
寫字的技巧是“技術”,對書法的全面理解和認識是“學術”,對于書法作品優劣的鑒賞能力和在此基礎上的動手造型制作則是“藝術”。因此,基礎的“技術(本領)”和專業的“藝術”(陶醉人心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當然,掌握了技術就意味著學好了書法,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與其這樣認為,倒不如好好地磨練感性思維,這比什么都重要。另外,廣義的書道(即書道整體的范疇)包含著狹義的“書道(書藝)”,即作為藝術的書道。廣義上來說,指的是“綜合性”;狹義上來說,指的是“專業性”。
這種思考方式也完全適用于“書”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中國文化中的“書”,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類型”,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如果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類型來看,“書”具有“專業性、特殊性、個別性”;如果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來看,則具有“綜合性、普遍性、全局性”。重要的是,兼備這種兩面性的就是書道。正因為這種觀點的存在,中國和日本自古至今,書道都經久不衰并被繼承下來。20 世紀戰后經濟增長和大量女性加入書法隊伍中來,在此背景下促使書壇掀起巨大熱潮。但是,非常遺憾,對于現在的日本而言,書法愛好者有逐漸減少的傾向。究其原因,當今的社會老齡化情況嚴重,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社會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同時伴隨全國人口逐漸地減少,書道愛好者隨之逐漸減少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21 世紀10 年代召開了以如何培養學生為主題的國際會議,筆者根據在大東文化大學任教以來的經驗和之后的實際情況,討論了大學書道教育的未來走向問題。另外,中國美術學院學生的展覽,大東文化大學與筑波大學聯合展覽也在這個時期同時舉辦。下面,筆者就當時的發言內容做個簡單的概括。
1.2013 香港《第三屆國際書畫藝術發展論壇書面發言稿》國際書畫藝術論壇,河內利治《淺析日本大學書法教育現狀——美術教育、藝術教育、人文教育》。[4]
在此,筆者將這篇文章中《書道教育的一個例子》單獨摘錄出來討論。
有的學生在創作楷書作品時,只需臨習幾幅歐陽詢的作品,馬上就能完成一件不錯的歐體風格作品。也并非說,《九成宮醴泉銘》這一法帖在通臨之后,在半切(四尺對開)以上的大紙上就能夠簡單地從《○○字典》中集字創作出純正歐體風格的作品(這一點,在當今的中國也可以看到同樣的傾向)。經過反復通臨練習,即使閉上眼睛也能夠熟練地將其體式書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臨摹訓練。但是,大學的課程(一次90 分鐘),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臨摹,那么這種情況下該怎么辦呢?例如:可以嘗試將某個字隱藏起來書寫,或者試著書寫字帖中那些模糊的文字。如果這樣可行的話,說明學習者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歐體書寫風格。更有甚者,將其剪貼制作成《歐陽詢字典》。這也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也是提高眼界的一種途徑。但是,即使逐個單字都能夠理解掌握,可對于筆法和章法的訓練卻是完全不充分的。

總之,應該深入加強觀察字形細節的眼界教育(感性教育),以及重視為激發出學生個人感性的法帖比較等方法論(美術教育)。都說“書”是藝術,但前人悉數是從古典中汲取營養,之后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書風。世間的美有無數種,可以說擁有這種感覺的人非常多。但是,在推進普及、公正、平等的學校教育過程中,以對美的常識性認識為基礎展開訓練,即基礎技法=基本功(手的訓練)、批評鑒賞(眼的訓練、語言的訓練)這一環節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單方面的將其解釋為創作,那么技法的闡明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去鉆研學問。事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將某個單字或單字的部分筆畫隱藏,之后使其恢復原貌的方法,就是借用“臨書”的精要所創立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蛟S有些夸張,但筆者認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但是,作為大學教育的整體來說,學校是學生學習與社會的關系、審視自我的“社交學”場所。既然專業是書道,“通過書道學習,塑造自我,陶冶人性”才是教育的根本。由此,筆者認為,藝術的世界是在上述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該文章發表至今,已經過去8 個年頭。書道與哲學、藝術、文學、歷史等人文科學的所有學科領域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所以,無論經過多少年,筆者認為,書道教育都應該在廣義上的人文教育范疇內進行?,F代社會重視實用型教育,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和成果,教育組織的構造是為了向社會輸送具體的專業型(手冊型)、通用型人才。但是,伴隨著書寫者性情(人格、品行)的完善而橫生妙趣(書風=風格=人格)的“書”,是經年累月歷練出來的。所以,筆者認為,決定大學教育水平高下的關鍵,正是這個基礎形成階段。
2.《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優秀成果展》專題研討會,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2018.8.23。
中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平湖市陸維釗書畫院主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美術學院、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2015·2017 年度“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優秀成果展·日本展”,在東京飯田橋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拉開序幕,同時召開專題研討會。筆者就當時的與會內容記錄如下:
“大東文化大學副校長、著名書法家河內利治,自1981 年起在中國美院書法系留學,師從沙孟海先生,與陸維釗先生主持招收的第一屆五位書法專業研究生共同學習。他向與會嘉賓展示了自己珍藏的1981年第三期《書法》雜志,封面上有章祖安的親筆題字‘河內君惠存’等。河內利治深情地朗誦了由陸維釗先生的五位研究生共同撰寫的追憶文章《藝苑推三絕 書林想百圍——懷念導師陸維釗先生》片段,他說:‘陸維釗老師招收的第一屆五位研究生,剛開始上課,他就躺到病榻上去了,所以沒辦法給五位研究生上課。當時章祖安老師給我的《書法》雜志我也讀過,但是不太了解,現在讀下來,了解到陸維釗老師對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貢獻,非常偉大。謝謝陸維釗老師開創了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很幸運我當時能跟這五位研究生一起學習?!?/p>
3.“日中友好青年交流紀念展——中日三校書畫交流展”,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2019.11.26。
中國美術學院主辦,大東文化大學、筑波大學共同舉辦的“日中友好青年交流紀念展——中日三校書畫交流展”在東京飯田橋日中友好會館美術館開幕,中國美術學院學生40 名、大東文化大學學生20名、筑波大學學生20 名,共80 名學生的作品參加展覽。筆者應邀做開幕致詞,所以在此把相關情況簡要記錄如下:
“大東文化大學代表河內利治教授首先致辭。河內教授指出此次展覽的舉辦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和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對中日書法藝術文化的傳承及三校的友好往來具有重要意義;其后,他深情回憶了20 世紀80 年代初作為首批中國美術學院留學生的留學記憶;最后河內教授以陶淵明‘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詩句勉勵在座的中日學子在藝術上精進不輟,為中日交流做出新的貢獻?!?/p>
1978 年4 月,筆者作為第四期學生進入剛剛創設不久的筑波大學藝術專門學群美術專業(書道方向)。受教于今井凌雪(漢字·書道史論)、村上翠亭(假名書道)、伊藤伸(漢字·書道史論)三位老師。
筆者清楚地記得,由鄧小平提出并實施的“中國政府獎學金”制度是從1979 年開始的。筆者作為該制度的第三批學生,1981 年9 月至1983 年7 月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班留學(進修生)。當時尚未制定正式的課程表。為了能夠從筑波大學順利畢業,一些必修的科目,例如:“書法史論”和“文字學”課程于每周三上午在沙孟海老師的家里進行;周五上午,劉江老師的“篆刻”和“印章史”課程在校內進行。筆者深切地感受到那是一個牧歌式(田園詩式)的時代。最后,筆者向沙孟海老師提交畢業論文《黃道周的書法觀》,同時在陳列館舉辦了畢業作品展(作品22 件)。此外,由于留學生人數較少,筆者有幸得到章祖安老師(古代漢語)、王伯敏老師(中國美術史)、盧坤峰老師(花鳥畫)的親切指導。
文部科學省(教育部)高等教育局高等教育企劃科高等教育政策室頒布了“關于制定、公布三個方針的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修正案要點”,并于平成二十九年(2017)4 月1 日開始實施義務化?!叭齻€方針”是指“畢業認定·學位授予方針(文憑方針)”“教育課程編制·實施方針(教學計劃方針)”“入學者接收方針(入學方針)”。
伴隨上述政策的出臺,現在大東文化大學8 個學部20 個學科以及大學院(研究生院)7 個研究科14個專業的所有單位,都對應制定出臺“三個方針”。當然,包括文學部書道學科、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書道學專業博士前期(碩士研究生)課程,以及該博士后期(博士研究生)課程,也都與之對應地制定出臺“教育研究目的”和“三個方針”文件。其中有介紹書道學科的“教育研究目的”和“畢業認定、學位授予方針”的細節內容。
教育研究目的:文學部書道學科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學習書道學相關的知識,培養書道表現(技法造型)及書道學(書學理論)的優秀人才。
畢業認定·學位授予方針:書道專業畢業生需要修滿124 學分,同時具備以下能力的學生,方可進行畢業認定,并授予學士(書道學)學位。
1.知識·技能
第一,能夠將漢字、假名的文字文化與其相關學科諸多領域聯系起來理解和考察。
第二,能夠在書道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同時掌握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
第三,擁有寬博的知識面、深厚的教養和高度的邏輯思維能力。
2.思考能力·判斷能力·表現力
第一,以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書”的歷史為基礎,掌握其高超的表現技法和鑒賞能力。
第二,能夠感受到“書”的美妙之處,并將這種感動引導和傳達給他人。
第三,具備全球化視野下理解不同文化和推進多元文化共生、社會共同進步的能力。
3.自主學習的態度
現代社會中,具備主動承擔和推進“書”文化發展的能力,并且盡職盡責,發揮作用。
現在,日本國內所有大學都相對應地制定施行“三個方針”政策,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授課的方式已經逐漸制度化、義務化,這是沿襲美國教育體制的形式。但是,美國式的授課方式是否適合藝術教育、美術教育、人文教育,筆者認為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現在,世界各國都有各種各樣的電子文獻數據庫被開發和公開利用。例如: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搜索引擎(文獻檢索)中,介紹了亞洲(中國、中國臺灣地區、韓國)和歐美相關文化機構的電子文獻數據庫。另外,論文檢索也有對應的科研經費資助專項數據庫。
2021 年3 月5 日,召開“書跡檔案數位化”成果預先公開學術報告會——大東文化大學書道學系與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在自由討論環節中,筆者做了如下發言:
“現代社會正在步入IT 時代。無論日本還是中國臺灣,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已經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個人認為,大學能夠提供多少作為‘知識資源’的資源,關系到學校的存在意義和價值。通過這次的‘書跡檔案數位化’,大東文化大學擁有的一部分‘知識資源’得到了可視化。既然已經實現可視化,接下來那就看如何靈活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首先,對大東文化大學書道學科、大學院(研究生院)書道學專業而言,這些資源要在授課過程中對學生(含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發揮應有的作用,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書道鑒賞之眼’。本科生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甚至碩士畢業創作、碩士論文、博士研究生論文都可以適用。其次,通過協定學校臺灣藝術大學老師們的指導,希望貴校的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在培養‘書道鑒賞之眼’方面靈活使用。與此同時,還有面向社會分享信息的作用。不僅僅是立足于大東文化大學的各位畢業生,這也是站在國內外學生的角度向研究者發出的信號??偠灾?,‘書跡檔案數位化’的‘高等教育機構的作用’,首先是對大東文化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的教育和研究起到最大的作用。私以為,最終的作用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分享使用這些知識資源?!?/p>
筆者作為本科生、留學生、研究生學習的12 年間,即1978 年到1990 年,日本適逢經濟高速增長期。所謂“泡沫經濟崩潰”一詞,是日本經濟不景氣的通稱,具體是指1991 年3 月到1993 年10 月這段時期。筆者開始在大學任教的時候,正好趕上泡沫經濟崩潰的時期。此后,經濟力逐漸得以好轉。眾所周知,2008 年9 月15 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由此引發世界性金融危機,造成經濟一度衰退。由此出現“泡沫經濟現象”,進而導致“投資者期待值膨脹,形成與新冠疫情現實危機相背離的泡沫經濟危機,各國政府財政運營近乎崩壞”的局面。日本和國外的大學同樣都被這種經濟困境所左右。
盡管如此,古今中外,人們用手寫字的行為,在不同國度和地區孕育出多元文化。伴隨著現代社會IT 化、數字化的不斷推進,人們的身心乖離狀況越來越嚴重,產生各種各樣的障礙。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大國中,這種現象尤為明顯。決定人類行為規范的首先是語言,通過將口語形式書面化表達,形成了文明文化。在東亞的漢字文化圈中,基于這種書寫化的傳統,文明文化得以開花結果,這正是通過長年積累后構建出的文化基礎。人們如果想要找回最初的本性,對“用手寫字”做重新認識應該是最好的途徑。即使書寫同樣的文字,也是十人十色、千差萬別,不會有一例是相同的。對于一衣帶水的鄰邦,首先要通過用手書寫,了解對方,了解自己,相互謙虛恭敬的心態非常重要。這一切,如果不盡可能地從年輕人和擔負使命的新一代開始著手做起,書道的未來就不會有進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