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偉萍[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文化旅游研究院,江蘇 蘇州 215104]
園林是指在特定的空間中,利用自然環境的天然山水風貌,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進行人為的改造,用筑山疊石、挖池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等途徑創造出的可供人們賞玩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園林是住宅的延伸。正如明代計成在《園冶》中所說:“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眻@林在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看來,是“自然產物的美的集合”,并且是“適合著一定的觀念布置起來的”。中國古典園林就是模仿自然,把山水、湖島建在園子里的一種藝術創作。
研究蘇州古典園林要從中國文化的角度出發,透過古典園林中的山水泉石、花木建筑等外在的形態之美,對古代文人園居生活進行深層挖掘,了解古代中國造園技藝,品味欣賞園林美景,了解中國園林形成的文化背景。
當我們走進蘇州古典園林,欣賞園林藝術,體會古代文人閑雅的園居生活,或者欣賞到湯顯祖的《牡丹亭》,聽到主人公杜麗娘唱出的“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定會有非常深切的感受!
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先生曾以宋代詩詞比喻蘇州的幾個著名園林:“網師園如晏小山詞,清新不落套;留園如吳夢窗詞,七層樓臺,拆下不成片段;而拙政園中部,空靈處如閑云野鶴去來無蹤,則姜白石之流了;滄浪亭有若宋詩?!碧K州古典園林是一部厚重的詩集、一冊精美的畫冊,被稱為凝固的山水詩,立體的山水畫。
園林受文化的影響,會表現出特有的氣質。中國古代的傳統藝術在園林中都可以尋找到蹤跡,如傳統的文學、繪畫、戲曲、書法、建筑、民俗等。這種文化塑造了蘇州古典園林特有的藝術氣質:清幽古樸、含蓄蘊藉,這種氣質讓人在蘇州古典園林的景觀空間和園居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藝術的熏陶。蘇州古典園林順應自然,追求一種意的幽靜和境的深邃,給人無盡的遐思,體現出古樸典雅、詩情畫意的藝術風格。蘇州古典園林在師法自然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空間。
蘇州古典園林環境清幽,不適宜在摩肩接踵、人頭攢動中游園,必須是靜靜地去觀賞。園林的古樹、古建筑都刻著歷史的滄桑,向人們陳述園林的前世今生。造園力求含蓄,而蘇州古典園林大多封閉,以有限的面積營造無限的空間,小中見大,重視分隔空間、虛實對比,含蓄不盡,讓我們在蘇州古典園林的景觀和園居生活中處處感受到藝術的魅力。蘇州古典園林既是山水園、文人園,也是藝術的大觀園,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園,也是現代人們追求的詩意棲居之處。
蓬萊仙島在宮苑中模仿出想象中的仙境,引水筑池,以太液池象征大海,在太液池中筑以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山。以大型水體為核心的“一池三山”布局形式,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疊石和理水的濫觴。
在留園中部的山池主景區,是當年明代徐氏東園和清代劉氏寒碧莊的舊址所在?,F代建筑家、園林學家童寯評之為“老樹蔭濃,樓臺倒影,山池之美,堪擬畫圖”。在這圖畫般的山池中央有一個名叫“小蓬萊”的小島,飛落于一泓碧水之中,上面架設有紫藤花廊,平欄曲橋與小島花架把園林中部的整個池水分隔成了兩個大小不同的水面空間。
蘇州拙政園中部營造了一池三島的景觀,早在明代時有很多的空地,“有積水亙其中”,第一代園主王獻臣便“稍加浚治,環以林木”,建成了一座疏朗自然、以水為主的私家園林,后來又經過清代康熙年間的數度改造,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一座以池島為主要景觀、建筑臨水錯雜環列而能和池水相協調的中部山水之園。
昆侖仙境在巨大而高聳的上天,顯示著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被認為是天神的行宮,昆侖山是傳說中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所居的神山。昆侖山瑤池,不但有壯麗的宮闕、珍異的獸禽,還有長生的仙人和不死的仙丹。后來由人工筑成的山體和水系的園林,無非就是對昆侖山和九道河流的模擬。蘇州環秀山莊的假山是清代疊山大師戈裕良的杰作,主峰占地面積不足半畝,高7.2 米,在堆疊的假山上,能看見幽徑、絕壁、石梁、洞室、懸崖、谷溪等,在假山里面,還有一條高6 米左右、寬1.5 米的澗谷,谷中流水一年四季從未間斷過,呈現出大自然深壑幽澗以及崇山峻嶺的神奇景象。
1.從園林山水來看
明清時期,蘇州古典園林假山以畫理筑山,拙政園東部的歸田園居是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的,他在《歸田園居記》中說:“東南諸山采用者,湖石,玲瓏細潤,白質蘚苔,其法宜用巧,是趙松雪(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之宗派也。西北諸山采用者,堯峰,黃而帶青,古而近頑,其法宜用拙,是黃子久(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之風軌也。”
拙政園東南部的假山用太湖石堆疊,如元代趙孟頫所畫的山水,點染細膩,與太湖石姿態秀麗的風格相類似。園林西北部的假山都是黃石堆疊,如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與黃石剛正雄渾的風格相類似,這也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疊山使用的兩種天然石材。
滄浪亭以“崇阜之水、城市山林”著稱,北宋詩人蘇舜欽因遭貶謫到蘇州,買下廢園,并筑亭,命名為“滄浪亭”,滄浪亭借景園外葑溪,將園外的水景納入園內,并通過建造復廊上的花窗,將園內的青山隱隱約約透漏給園外,一明一暗,虛實相生。
蘇州古典園林與中國山水畫有異曲同工之妙,蘇州古典園林在設計建造時往往會借鑒山水畫的創作思想,特別是園林中的移步換景和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之理一樣,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即高遠、深遠和平遠,蘇州古典園林也是通過不同的視覺角度來觀賞立體的畫,感受到不同的藝術魅力。疊山技藝精絕者,必精通畫理。疊山名家如周秉忠(遺存作品有蘇州留園中部假山、洽隱園水假山)、計成、張漣、石濤等,本身就是畫家,他們或能“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語),疊山如作畫,講究意在筆先,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則奇,意高則高,意遠則遠,意深則深,意古則古,庸則庸,俗則俗矣”(方薰《山靜居畫論》)。常能在大自然的模山范水中擷取其最精華的片斷,典型地組織到園林之中,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文震亨《長物志》)的象征手法,表達出萬里江山的浩瀚。
2.從園林建筑來看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庇钨p與居住功能的統一是蘇州古典園林顯著的特點之一,游就是優游山水、耽樂林泉,居即是讀書、宴飲或其他,所以建筑是園林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蘇州古典園林建筑亭臺軒榭的布局“絕不講究對稱”,具有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如拙政園的園中之園聽雨軒,芭蕉映窗,目可看美景,耳可聽雨聲。拙政園的遠香堂為了四面景觀的需要,四周全部用落地長窗,外面繞以回廊,人雖坐在廳內,卻能觀賞到四周如畫的景色,如人在圖畫中一般。拙政園的香洲為“舫”式建筑,高雅而灑脫,倒映水中,顯得纖麗而雅潔。包含亭臺樓閣軒五種建筑形式:船頭是臺、前艙是亭、中艙為軒、船尾是閣、閣上起樓,精致秀麗,自成一景。
3.從園林植物來看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說:“園藝之事的確是人生樂趣中之最純潔者?!辈⒄f“它是人類精神的最大的補養品,若沒有它則房舍宮邸都不過是粗糙的人造品”。因此花草樹木對于造園來說至關重要,沒有了它們,那么園林只是一個謝了頂的人,園林中的山體也只是一個毛發不存的山,所以在中國的山水畫中常說“山得草木而華”。蘇州古典園林是山水園林,因生態環境相對優越,由此而能產生一種林木蔥郁的氣象。
古代文人酷愛植物,并賦予植物一些人的精神稟賦,如陶淵明酷愛菊花,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寫其心遠塵世、復歸自然的恬適心緒而千古傳誦。北宋的周敦頤也因寫了一篇僅百余字的短文《愛蓮說》而名動古今。蘇州古典園林不乏文人鐘愛的梅蘭竹菊,甚至很多建筑名稱與植物相關,拙政園的遠香堂、玉蘭堂,怡園的藕香榭,留園的聞木樨香軒,等等。植物的造景從大的方面來說,講究主次分明,疏朗有序,要有空間過渡和開闔,同時也要考慮植物的季相變化和林冠或樹冠的天際韻律等。高高的喬木有銀杏,留園中部山水園中500 年的古銀杏,中等的桂花、玉蘭、海棠、石榴樹寓意為金玉滿堂,灌木有南天竹、箬竹等,還有一些植物受人追捧,如在不同時節開花的牡丹、芍藥、荷花、紫薇、菊花、蠟梅,也有很多的草花,如萱草、菖蒲、書帶草等,還有一種不起眼的玉簪花,宋代黃庭堅《詠玉簪花》:“宴罷瑤池阿母家,嫩驚飛上紫云車。玉簪落地無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寫出了玉簪花的神韻。
1.意味深永的園林題賞
古代的文人喜歡題留,園林題名都寄托著園主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題名可以名志,可以言情,如清代的盛康買下了劉恕的寒碧莊,有感于劉氏的寒碧莊之名很少有人知道,而說起閶門外的“劉園”卻人人都知道,便仿照當年袁枚得南京隋氏之園而稱“隨園”之例,改稱“劉園”為“留園”,以留游人之登臨游息,并使留園之名長留于天地之間。
滄浪亭亭上石額“滄浪亭”為清代俞樾所書。石柱上石刻的經典對聯為“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為清代梁章鉅集聯,上聯出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精彩點出了滄浪亭展現的美和園主人寄托的情。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古代文人“園言志”“園緣情”的載體,從匾額楹聯中可以更直觀地體會到文人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園林中的楹聯是調動觀賞者藝術想象以深化園林意境的一種有效手段,并把園林中的山水花木所生成的意境凝聚在了亭臺樓榭之中,如拙政園梧竹幽居的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清風明月是文人追求清雅的一種生活環境,而靜山流水則象征著敦厚好靜的仁者和敏捷活潑的智者的一種性格和氣質,通過環境對人的熏陶、自然景觀對人的精神陶冶,來培養出高尚和高雅的人格。
2.博雅好古的園居清賞
園居生活的情趣來自于閑、雅二字。心無馳獵,身無勞役,順時安處,這就是閑。雅即是高尚,不粗俗,《荀子·榮辱》說:“君子安雅?!逼渥⒄f:“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睂τ诠湃硕?,閑可以養性,可以悅心,但閑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要好古敏求,要講究生活的藝術修養,所以在有閑的時候,要潛心研究書畫法帖,古玩器物,或者是栽花種竹,焚香鼓琴,飲酒作詩,以求清歡。如盆景、盆栽是古典園林中陳設在建筑物或庭院中的常用之物,而插花主要用于室內的陳設,它們是室外植物景觀在室內的延伸,也是一種植物景觀在室內外的相互滲透,成為園林中雅俗共賞的植物類藝術。
中國古代有賞石之風,認為石是“天地至精之氣”,石令人古,水令人遠。明代文徵明的《真賞齋圖》畫的就是蘇州古典園林之作,右邊假山及蒼松、紫薇等與左邊的土坡樹木相互呼應,后面是梧桐、修竹及草堂,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旁立侍童。古墓掩映,假山怪石剔透,異常幽雅。圖署款“嘉靖乙酉秋徵明為華君中甫寫真賞齋圖,時年八十”,是蘇州古代文人的園居生活場景。
太湖石的賞玩清供,在瘦、透、漏、皺四字。清代李漁在《閑情偶記》中釋道:“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敝劣诎?,如同中國繪畫中的皴,清代的沈宗騫在《芥舟學畫編》說:“依石之紋理而為之,謂之皴。皴者,皺也,言石之皮多皺也?!彼园櫴侵干绞砻娴拇植诓黄胶图《喟纪沟募y理。
3.詩酒高會的園林雅集
園林是各種文人結社雅集的最佳場所,滄浪亭中的《滄浪亭五老圖》描繪一個秋高氣爽、花木扶疏的日子,五位老者在風景如畫、水石回環之中,或對酒當歌,或弈棋,或垂釣,或倚樹孤吟,如醉翁般悠閑自得。中間是清代文人潘奕雋和韓崶在下棋,吳云坐在臨水處讀書,左邊石韞玉持竿垂釣,右側則陶澍似在吟詩。蘇州晚清的怡園,當時的園主顧文彬是出了名的詞壇名家,光緒五年與李鴻裔、吳云等雅集真率會,徜徉在這園林美景中題詩作賦,相互附詠。顧文彬讓人畫了《吳郡真率會圖》,并為此圖題跋,對畫卷中的人物相貌、神情及其所坐位置逐一描述。
明清蘇州文人的園居生活講究“小園幽徑,幾叢花,幾群鳥,幾區亭,幾拳石,幾池水,幾片閑云”,閑雅生活躍然紙上。蘇州古典園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園林藝術是造園藝術家的創作成果,蘇州古典園林體現出蘇州文化特有的藝術氣質,面對園中的花開花落,游賞品鑒園林,利用花窗洞門、花街鋪地、詩詞楹聯,激發對風雅園居生活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