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君[牡丹江師范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環溪詩話》曰:“前輩詩有以一聯得名,有以一句得名,如‘楓落吳江冷’‘空梁落燕泥’,但以一句得名,已為人所忌。”①而“楓落吳江冷”正出自初唐詩人崔信明之手,信明一生官職不大,但氣骨不衰,雖然僅留下一首詩及一斷句,但卻以一句名世,甚為后人喜愛。
楊萬里說:“向來楓落吳江冷,一句能銷萬古愁。”由此可看出他對信明佳句的評價甚高,那為何區區五字便能解萬古之愁?不少詩家都有自己的認識。宋人在經過唐詩的“豐神情韻”后,作詩以“筋骨思理”為主,因而對“拙”情有獨鐘。陳師道作詩提倡“寧拙毋巧,寧樸毋華”,認為“拙”是一種“渾然天全”的境界,詩歌創作亦應“以巧入拙”;而羅大經則將信明句列為拙句,在論其詩學思想時云:“作詩必以巧進,以拙成,故作字惟拙筆最難,作詩惟拙句最難。至于拙,則渾然天全,工巧不足言矣。古人拙句曾經拈出如‘池塘生春草’‘楓落吳江冷’‘澄江靜如練’……”②此句描繪的正是晚秋時節的景象,楓樹屹立在江邊,落葉翻飛,涼意也隨之而來,如詩如畫,是日常生活中也能見到的自然景致,“渾然天全”評得恰到好處。楊萬里在談及陸游的詩作時說道:“夫旨則不多,多則不旨,旨而又多,其皆熊蹯猩唇乎哉?其皆鮑魚鼠樸乎哉?‘采菊東籬’焉用百韻?‘楓落吳江’一句千載。”③在創作中,數量多少不是關鍵,質量高低才是取勝之處,信明句與陶潛句便是如此。
元代道士梁柱有詩云:“一聲兩聲松子落,一片兩片楓葉飛。夕陽在山新月上,道人相伴一僧歸。”(《送存書記》)此詩又題名《與存此山上人山行,吳興趙公作詩意圖》,吳興趙公即趙孟頫,這首詩完成后又經趙孟頫作畫,張伯淳在畫卷后題跋,云:“觀子昂所畫《梁中砥茅山送客詩景》,如行靈鷲道中,商榷月中桂子一段情事;又如楓落吳江得句時。此意超然塵外,固將物我兩忘。道耶?釋耶?吾不得而知也。詩耶?畫耶?吾亦不得而知也。”④不難看出,張伯淳故意用“楓落吳江冷”句接洽“一片兩片楓葉飛”,即看出梁柱此句來自崔氏,而無論在詩中還是畫中,“楓落”都是一個重要角色,聽覺上有松子滑落的聲音,視覺上是僧人與道士相伴而歸,還有在暮色之下紛飛的楓葉,更將禪心道意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見,后人對“楓落吳江冷”的化用十分巧妙,既有詩情又含畫意,有超然之境。明人方以智亦曰:“六朝堆滯中而得爽句,故以句傳。‘天際識歸舟’’楓落吳江冷’之類是也。”⑤六代以來,多浮艷靡麗詩風,而此句輕巧不贅,與初唐詩人推崇的剛健清新之風相符,自然贏得文人稱譽。
信明原出自山東清河青州房一族,常以其門望自負,為人自傲,《舊唐書》載:“鄉人高孝基有知人之鑒,每謂人曰:‘崔信明才學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⑥高傲的文人總是會發生一些趣事,有一次他與同樣恃才傲物的鄭世翼在江中相遇,便有了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世翼弱冠有盛名,武德中,歷萬年丞、揚州錄事參軍。數以言辭忤物,稱為輕薄。時崔信明自謂文章獨步,多所凌轢,世翼遇諸江中,謂之曰:嘗聞‘楓落吳江冷’。信明欣然示百余篇。世翼覽之未終,曰:所見不如所聞。投之于江,信明不能對,擁楫而去。”⑦信明常認為時人所作的文章皆比不上自己,對人多有冒犯,這天與鄭世翼在江中相遇,世翼稱贊他的佳句“楓落吳江冷”,于是信明十分欣喜,并將自己的文章展示給他看,可世翼不等看完就評價曰:“所見不如所聞”,這使一向驕傲的信明吃了癟,只得“擁楫而去”。
此事既有“文人相輕”的成分,也有信明文章確實不如傳說中好的可能,但有趣的是,后人對這件事分外感興趣,還因此從對佳句“楓落吳江冷”的關注轉向對此事件的關注,這一事件亦變為一個典故被文人們所使用。在文人品性上,這個故事是典型的例子,宋人吳昭明便將其列入《五車霏玉》的《輕詆》篇,且直接以“所見不逮所聞”為例;潘自牧在《記纂淵海》中也選取了這則事件,并寫入《失望》篇下表“所見不如所聞”之憾;而明人焦竑的《焦氏類林》中,也有《簡傲》篇收錄了此事,皆是用來證明文人秉性的獨特之處。除此外,戴炳在作《東野農歌集》時,收錄了大量東野地區的農歌,因為他認為作此集就是為了將農歌記錄在冊,能讓后人見其全貌,而不是發出“楓落吳江之問”,他在原序中便開門見山:“抖擻破囊,凡百篇,輒忘其丑,錄以備或者楓落吳江之問。”⑧有的文人則因此對詩文傳世有深刻的看法,如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道:“詩文之傳,亦系于所付托……解學士縉,才名絕世,詩無全稿。黃學士諫收拾遺逸,漫為集刻。今所傳本,如《采石吊李白》《中秋不見月》,不過數篇。其余真偽相半,頓令觀者有‘楓落吳江冷’之嘆。”⑨作品的后世傳播重要之處在于所托付之人,否則出現作品遺失的情況時,后人也只能因無法讀到全集而感到遺憾。
但有的文人則認為應當精選后留下最優異的作品,只有好的詩文傳世才會讓人意猶未盡,鐘惺在作詩選時說:“觀古人全詩或不過數十首,少或至數首,每喜其精,而疑其全者或不止此。傳不盡傳,令人可思。其中散沒不傳者不無,或亦有人乎選之,不則自選,存其所必可傳者而已。故精于選者,作者之功臣也,向使全者盡傳于今,安知讀者不反致崔信明之譏乎?”⑩不然,只會如信明一樣被世翼譏諷,陸云龍也說:“‘楓落吳江泠’,只句則珍,全集則棄,集固不貴多也,是劂剞之法。”?不正是“物以稀為貴”嗎?而朱彝尊評葛一龍時亦說道:“包山林麓之勝,甲于三吳,而詩人產斯土者,前有蔡孔目,后有葛理問,一時均有盛名,讀其全集,未免有楓落吳江之憾。”?他將蔡羽和葛一龍與信明相提,認為他們聲名在外,使人傾耳拭目,但“讀其全集”后,卻和世翼一樣感到“所見不如所聞”。
明人陳懿典的觀點卻和他們相反,他在《王性之制義序》中就直言:“余疑之而不得其故,則妄意所見止一班,未得窺君之全,豈其如楓落吳江句耶?”如果不是看完全部作品,怎么能下結論?沈樹本也認為,信明的作品只剩下一首詩和一段句,后人是無法做出公允評判的,其詩《贈王載揚》云:“唱遍《楊枝》又《橘枝》,洞庭林屋有新詞。誰知楓落吳江冷,未是崔郎壓卷詩。”意思是說友人載揚和信明一樣,還會再創好詩文的,或許“楓落吳江冷”根本不是他的“壓卷詩”,只是后人沒看到別的作品而已。沈德潛注此詩曰:“載揚少工詩,人無知者,艙翁見而賞之,遍告詩壇,名遂著。載揚,吳江人,故以楓落吳江冷為比。”他借信明句喻好友,不僅因為二人同鄉,亦因他們都以詩盛名,于是表達自己對友人的鼓勵,十分誠懇。劉勛則云:“楓落吳江真好句,不須多示鄭參軍。”(《讀張仲揚詩因題其上》)佳句就是佳句,何須在意他人評價,頗顯文人氣骨。元好問則反用“所見不如所聞”,曰:“我友高御史,愛君曠以真。昨朝識君面,所見勝所聞。”(《贈答趙仁甫》)同樣是對友人作品的肯定與鼓勵。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載:“古今詩人以詩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聯,或只一篇,雖其余別有好詩,不專在此,然播傳于后世、膾炙于人口者,終不出此矣,豈在多哉!如‘池塘生春草’,則謝康樂也;‘澄江靜如練’,則謝宣城也……‘楓落吳江冷’,則崔信明也。”古今詩人能聞名遐邇且作品永垂不朽的多是“孤篇橫絕”,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那信明句則能說是“孤句橫絕”了。后人對它的接受過程,在詩句化用上就能明顯看出。李白曾寫下:“楓落吳江雪,紛紛入酒杯”,兩句僅一字之差;吳曾還評道:“崔李詩語同意異”。唐人張繼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很顯然也是對信明句的化用。蘇軾有:“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楓落吳江冷。”也有說末一句為“寂寞沙洲冷”的,但引起的爭議卻足以說明信明句的影響。辛棄疾則以此典故表現自己的失望之情:“舊時楓葉吳江句,今日錦囊無著處。”(《玉樓春·再和》)(注曰:“楓落吳江句,借言舊日所作堪被人輕視之詩詞……無著處,謂其所作今亦無人為之整理也。”)將自己不得不退隱山林的無奈寫出,且頗含自嘲意味。而陸游言葉落而知秋是:“鶴歸遼海逾千歲,楓落吳江又一秋。”(《夜步》)葉夢得則因身處美景之中,于吳江上行舟,觸景生情寫下:“楓落吳江,扁舟搖蕩,暮山斜照催晴。”(《滿庭芳·楓落吳江》)明人陳霆有詞:“行人千里未能歸,還自苦。愁無數。楓落吳江秋正暮。”(《天仙子·秋景畫》)袁宏道詩云:“蕭騷葉滿窗,楓落話吳江。”(《夜話清梵閣限韻》)以上例句皆是被“楓落吳江冷”的意象觸發情絲,融情于景。就連戲曲大師湯顯祖也寫過:“楓落吳江一小航,繡衾無語夜登床。”(《別石帆兄嘉永》)將情人見面寫得格外浪漫。納蘭性德則寫下:“星沉渤海無人見,楓落吳江有夢還。”(《喜吳漢槎歸自關外,次座主徐先生韻》)用此典故也因吳兆騫就是吳江人,但好友從寧古塔流放歸來的喜悅確是由衷而發。有的詩人則格外鐘愛“楓落吳江冷”,多次化用此句,如曹勛:“曉云帖水菰蒲冷,正是吳江楓落時”(《題董亨道畫西湖》)。又“ 且喜縱觀臨易水,未須楓落賦吳江”(《王德言樞密生日十首》),“玉井生寒,正楓落吳江,冷侵羅幕”(《花心動·瑞香》),無不是被“楓落吳江冷”的景象感動,從而融情于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謝靈運名句“池塘生春草”與“楓落吳江冷”被聯用來表詩才優異,呂頤浩曰:“楓落吳江何足道,好詩今擬謝臨川”(《次韻郭思得之歸德鋪留題其一》)許月卿則直接用此二句寫景渲染氛圍,云:“池生春草虛堂夢,楓落吳江何處舟。”(《再和題黃免耕吟藁》)二句同用,既是典故又為絕色,實在別有一番風味。
在后人對信明句的使用中,最特別的是用“楓落吳江冷”來自謙,王庭珪云:“只今老鈍無新語,楓落吳江恐誤傳”(《次韻楊廷秀求近詩》),又:“池生春草何曾夢,楓落吳江誤所聞”(《謁魏彥成郎中》),借“楓落吳江”說自己和信明一樣,恐怕是誤傳的名氣,但實際上他卻是在自謙。而自謙一直是中國文人品德高尚的表現,所謂“謙受益,滿招損”,不論自己多么優秀都會用謙虛的態度對待他人。楊萬里亦云:“康鼎才來頓解頤,盧能自笑未經師。分無楓落吳江句,博得池生春草詩。”(《和謝石湖先生寄二詩韻·其二》)楊萬里《江東集》編成后,贈給了友人范成大,而后范寫詩謝他并稱贊了他的詩集,于是楊萬里便作此詩二首答謝,他也是在借“楓落吳江”句與“池生春草”句自謙。陸游云:“流光冉冉迫崦嵫,常抱秋風宋玉悲。才盡已無楓落句,身存又見雁來時。自憐閉戶龐眉叟,初對還家大耳兒。一盞青燈照寒影,不妨細舉別來詩。”(《秋興》)寫對兒子濃濃的思念,認為已寫不出詩句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收到孩子的來信卻又有無數的想念之情需要表達,陸游的自謙則是因情深而言不盡意罷了。有的詩人則專用此句彰顯自己寫出優異詩文,如王灼詩:“吳江楓落搖歸棹,更喜新詩愜所聞”(《和唐山叟所贈三詩》),自信地承認自己詩文卓越。潘希曾亦云:“回首吳江楓落夜,詩成須向故人夸”(《送童貳守栗卿之姑蘇》),表達了詩人寫出新作品時的喜悅之情。
更有甚者則以“楓落吳江冷”為圖,或以其取名。元代畫家倪瓚《楓落吳江圖》軸甚為聞名,有題畫詩“楓落吳江獨詠詩,九峯三泖酒盈卮。楊梅鹽雪調冰盌,夏簟開圖慰所思”。不知后代畫家是仿其作,還是有感于“楓落吳江冷”,紛紛描繪“楓落吳江”之姿態,而他們畫中定有江、楓,多為一片蕭瑟之景。后有明代著名畫家沈周所作《楓落吳江冷》和《楓落吳江冷秋山》圖,正如弘歷云:“瑟瑟吳江楓落時,長天秋水動漣漪。”(《題仇英秋江待渡圖》)這句詩恰是對歷代畫家描繪“楓落吳江圖”的概述。清人馮景夏有《楓落吳江冷》圖,當代大師饒宗頤亦有《楓落吳江圖》,款識與倪瓚之畫同為“楓落吳江獨詠詩”,可見他們都是特意為信明佳句而作畫。甚至有人以“楓落吳江冷”作賦作韻,明人劉命清有《楓落吳江冷賦·限本題韻寓金陵作》,清人黃達有《楓落吳江賦·以“信明佳句見不逮聞”為韻》,夏思沺有《楓落吳江冷賦》,于宗瑛有《楓落吳江冷賦·以題為韻》,俞鴻發甚至以其為集命名,著有《楓落吳江集》。后代文人對信明“楓落吳江冷”紛紛投以欣賞的眼光,對它的使用方式上可謂新意百出,實在是不負“一句千載”之名。
① 吳沆撰:《環溪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60冊)》,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3頁。
② 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88頁。
③ 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879頁。
④ 張伯淳撰:《養蒙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4冊)》,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77頁。
⑤ 方以智著,黃德寬、諸偉奇主編:《方以智全書(第4冊)》,黃山書社 2019年版,第6頁。
⑥ 陳煥良,文華:《舊唐書(第4冊)》,岳麓書社1997年版。
⑦ 戴炳撰:《東野農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8冊),中國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83版。
⑧ 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校點:《李東陽集》,岳麓書社 2008年版,第1516—1517頁。
⑨ 鐘惺撰,張國光點校:《隱秀軒文》,岳麓書社1988年版,第293頁。
⑩ 陸云龍等選評,蔣金德點校:《明人小品十六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頁。
? 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點校:《靜志居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頁。
? 陳懿典:《吏隱齋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78冊)》,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