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舒星[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江蘇 蘇州 215121]
《憩園》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于1944 年10 月,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者“我”——黎先生是小說的主要敘述者,通過限知視角展開雙線交織的憩園公館新舊兩任主人的家庭故事。黎先生作為一個從已消亡的舊家庭中走出的進步知識分子,在小說中具有小說家身份,在進入憩園后創作關于車夫和盲眼女人情感故事的同名小說《憩園》。黎先生的小說創作受到公館新主人姚國棟的家庭故事推進以及公館舊主人楊夢癡的家庭史揭開的影響,展現出黎先生那顆“有著同情而痛苦著的心”①。
在舊主人一線中,黎先生在小說的開頭便表現出了對楊家小兒子“寒兒”的包容和關懷。他為這個孩子折了一枝山茶花,而后又幫助他照顧他浪蕩半生而被家庭遺棄的父親楊夢癡。在見到楊家人在武侯祠中不知楊夢癡的悲慘境遇而歡笑時,黎先生自我質問“我有什么權利憎厭那幾個人的笑聲和幸福呢”,而后又諒解了他人,“同樣的愉快的笑聲,并不刺痛我的心了”②。
在新主人一線中,黎先生與受過新式教育的姚太太萬昭華關于小說的結局曾有過深入的對話。他的小說,依照姚國棟的總結,有兩個特色:一是寫小人小事,二是以悲劇作結。萬昭華“寫小說的人卻可以給人間多添一點溫暖,揩干每只流淚的眼睛,讓每個人歡笑”的話語“不停地反復在耳邊響著”,使黎先生大受觸動,后來他的心“給它抓住了”。黎先生由此產生的深刻自省通過一長段心理描寫展現:“第一次看見我自己的無能與失敗。我的半生、我的著作、我的計劃全是浪費。我給人間增加苦惱……我自私地活著,把年輕的生命消耗在白紙上,整天嘮嘮叨叨地對人講說那些悲慘的故事。我叫善良的人受苦,熱誠的人滅亡,給不幸的人增添不幸。”③并發出“為什么我不能伸出手去揩干旁人的眼淚”的反問,他作為現代知識者具有充分同情能力的心在此流露。
黎先生作為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進步知識者,并不一味地批判以紈绔子弟楊夢癡為典型的舊式大家庭的腐敗現象,也未忽視楊夢癡所做出的懺悔與改變,而是將其當作傳統家庭文化的受害者,這種諒解體現出進步知識者深刻的愛和同情。他在小說中對姚國棟等人的勸導話語皆具有現代啟蒙性,當小虎意外夭亡時,他勸阻老文的幸災樂禍更是顯出他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博愛之心。在小說中,黎先生表現出的“強烈的援助訴求”與“援助不成而感到痛苦”的心情是啟蒙的期待和焦慮的反映。④黎先生面對的被啟蒙者范疇從以楊夢癡為典型的舊時代大家庭紈绔子弟,擴大到以姚國棟夫婦為代表的后五四知識分子,而黎先生的啟蒙話語在不同程度上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積極影響。就此而言,黎先生作為萬昭華口中“發掘人心”的小說家與接受現代知識教育的進步知識者身份的現代主體性得以凸顯。
在第一個文學十年中,魯迅的《祝福》《傷逝》等啟蒙小說對開始從傳統向現代轉型時期的家庭故事進行了敘寫,其中有著對中國傳統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蹲8!分谢氐紧旀偟摹拔摇迸c《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在小說中都是進步知識者的形象。
在《祝?!分?,“我”面對魯四老爺固守的舊道德與舊秩序雖不贊同,卻沒有抵抗之意,只是決計“明天要走”;面對祥林嫂“魂靈的有無”問題,“我”自己雖“向來是毫不介意的”,但仍因魯鎮的人照例相信鬼,“為她起見”,吞吐敷衍。⑤作為進步知識者,“我”具有覺醒意識,但仍未從傳統規訓中掙脫出來。在祥林嫂的死訊傳來后,“我”為自己開脫,進行自我麻痹,并預備逃離作為舊社會道德禮教集中體現的魯鎮,缺乏對腐朽的傳統家庭文化及其弊害作用的自我認識與抵抗。在傳統禮教與家庭文化的重壓下,進步知識者的個體意識與個性依舊處于服從地位。
在《傷逝》中,子君與涓生作為進步知識者,都認識到了傳統家庭文化的局限性,因此追求個性解放。子君也曾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有力的話語,但在同居后,子君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便陷于停滯狀態。她自滿地沉醉于家庭生活之中,乃至與社會的聯系都近乎切斷了。在此期間,子君對自身潛意識中對家庭的追求缺乏自我認識。當得知涓生不愛她時,子君選擇回歸舊家庭,卻遭到舊家庭的遺棄,最終走向了死亡。子君短暫的一生并未脫離“家庭”,她從逃離到回歸到死亡的人生路徑,顯示出她無意識的家庭至上主義。而涓生在子君死后,只能為自己、為子君寫下“悔恨和悲哀”,用“遺忘和說謊”做自己的前導,可見二人個性解放意識覺醒的不徹底。⑥
進步知識者在此時尚未對以重視家庭、輕忽個人為基本特征的傳統家庭文化這一深層文化模式有深刻的認識,其反抗也至多采取選擇出走這樣溫和的形式,他們涉及的家庭故事多以悲劇結尾,通過慘痛的悲劇起到啟蒙作用。
在第二個文學十年中,巴金在以《家》為代表的“激流三部曲”中對不同性格和人格的人物進行了探討。在《家》中,高家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都接受過新式教育,接觸過現代思想,但三個人的表現與結局截然不同。相較于被弟弟們戲稱為“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的舊式大家庭犧牲品的長子覺新,覺民與覺慧在行為上表現得更符合進步知識者的形象。
高覺民思想上具有進步性,但行為較為溫和。他對參辦新式刊物、參加學生游行等事宜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在觀龍燈時對舞燈的底層人所受的肉體苦難十分冷漠,認為這不過是金錢與勞動的交換,而在面對傳統包辦婚姻制度時卻堅決地選擇逃婚。他作為一個處于傳統到現代過渡轉型時期的進步知識者,個性發展受制于舊家庭的環境氛圍與大家長的權威,同時具有妥協性與反抗性。
高覺慧作為舊式大家庭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在行為上表現得最為激進。他蔑視舊社會等級制度,從不坐轎子,與丫鬟鳴鳳相戀,在看龍燈活動中對舞燈者表示同情;他切實地投入了反對專制舊制度的斗爭中⑦,參加學生游行運動與進步刊物的制作;他反對傳統家庭禮教,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陳姨太的迷信邪說,最終義無反顧地出走。從覺慧“家,什么家,不過是一個狹的籠”和“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爭過來”的吶喊中,可以看出他身上愛恨分明的激情,與他對舊式大家庭腐敗現象毫不留情的批判。雖然覺慧在《家》敘述的家庭故事中仍有不成熟的地方,如陷于自身的煩惱未能顧及鳴鳳的絕望,終致鳴鳳投湖,但他作為進步知識者不妥協的斗爭與最終奔向革命的出走,為這個家庭故事未來的走向帶來了新的希望。
覺慧和覺民作為家庭故事中的進步知識者形象比照第一個文學十年有所發展,在面對外部沖突與內心對抗時展現出“五四”以后的時代特征。盡管如此,二人的形象并未完全避免“三十年代革命文學‘公式化’‘臉譜化’的普遍傾向”,他們的進步性體現在對愛國主義的熱情和對改良主義的信仰上,在覺慧身上進一步體現為初具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和接受“更新的,而且更激進的學說”⑧。此外,進步知識者對舊式大家庭中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權威大家長和以高克定為代表的紈绔子弟形象持全面批判否定的態度,家庭故事的啟蒙作用主要在此體現。
在第三個文學十年中,巴金筆下《憩園》《寒夜》中的進步知識者從批判舊式大家庭腐朽現象,轉為同情與諒解原本作為批判對象的舊家庭人物。在這一傳統世俗生活與現代主義逐漸融合的時期,進步知識者在舊家庭紈绔子弟身上看到了他們作為傳統家庭文化受害者的無奈,對待傳統家庭倫理的態度也發生改變,他們批判的重心在于封建傳統制度而非個人。
在《憩園》 中黎先生的視角下,“《家》中的家族欺凌者和施害者變成了傳統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和受害者”⑨。在黎先生的敘述中,出身于傳統大家庭的楊夢癡自幼受父親喜愛,養尊處優,逐漸喪失了自我謀生的能力。他在傳統家庭文化背景下習得了好面子與怠惰,因而在舊式大家庭消亡后,不愿去做“聽差”這樣的下等差事,最終為小家庭所遺棄,淪為了舊家庭文化的悲慘受害者。黎先生注意到,楊老三除人性丑惡的一面外,有懺悔的心和改悔的行為,如他在被大兒子趕出家門時對小兒子說:“我沒有臉做你們的父親。你放我走罷?!雹舛笏淖冏岳淖龇?,為不拖累小兒子從大仙祠溜走,再后來他因盜竊被抓后在監獄服刑做苦力,為保全家庭與個人的臉面,將名字從“夢癡”改成“孟遲”,不乏自尊自愛之心。黎先生作為進步知識者,面對楊夢癡,意識到大家庭不僅是舊社會專制主義以權威壓迫個體的象征,也是為家庭中的個體避風遮雨和提供心靈撫慰的所在,表現出更廣博的人道主義與更深刻的愛和同情。
此時進步知識者的批判對象轉為金錢至上主義和留下巨額物質財富來“長宜子孫”的傳統思想觀念。黎先生對姚國棟錯誤的教育方式提出委婉的批判;對錯誤的“長宜子孫”之法的批判則借轉述楊家小兒子“寒兒”的故事進行含蓄表達。黎先生對楊、姚兩家的家庭故事進行敘述,通過對兩家不幸家庭生活的集中展現表達舊家庭消亡后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結構,他對其中個體的思想認識則從對個人層面的批判轉到了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進而體現啟蒙意義。
“五四”以來的三個十年中,進步知識者的話語從“我控訴”到“我寬恕”,從他們自身或代為敘述的家庭故事中,展現出家族的興衰、時代社會的演變,以及以父與子為典型的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從矛盾到對立再到逐步顯現和解趨勢的過程。啟蒙的期待與焦慮貫穿整個現代時期,這些啟蒙文學家庭故事在走向現代過程的發展中,為中國傳統世俗生活與現代主義的融合提供啟示,也對個體關于人生意義的思考與選擇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
啟蒙文學敘述的家庭故事中進步知識者形象的轉變,體現出啟蒙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使個體從傳統專制主義社會體制的規訓中掙脫出來、獲得獨立的思想意識的作用,也折射出啟蒙文學的主題變遷:較之“五四”時期及其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主要是“社會行為意義上的‘為人生’主題”,這一階段上升到更為復雜的“以文化和人類學為依據的生存和生命主題的層面”?,表現出一種更為博大深遠的價值關懷和生命意識。
① 李長之:《憩園》,《時與潮文藝》1944年第4卷第3號,第110—112頁。
②③ 巴金:《巴金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頁,第64—65頁。
④ 張玉瑤:《巴金〈憩園〉中的返鄉主體》,《棗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第17—24頁。
⑤ 魯迅:《祝?!?,《東方雜志》半月刊1924第21卷第6號,第97—108頁。
⑥ 魯迅:《彷徨》,北新書局1926年版,第130頁。
⑦ 巴金:《家》,開明書局1933年版,第328—329頁。
⑧ 巴金:《家》,《文叢》 月刊1937年第1卷第1號,第135—149頁。
⑨ 田豐:《理想·自由·人性——對巴金〈憩園〉多重意蘊的解讀》,《北京社會學》2018年第8期,第36—45頁。
⑩ 巴金:《憩園》,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版,第127頁。
? 張光芒:《啟蒙論》,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