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懿珊
(東北農業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38)
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在中外合作基礎上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響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文化交流合作,發展我國與其他各國的友好關系, 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孔子學院主張各國文化要雙向學習、相互了解,并采取包容的態度,表現出真誠博大的胸懷,使中華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并為世界各國提供標準漢語教學教材和規范設施環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橋梁。 孔子學院充分借力“一帶一路”倡議機遇乘勢而為,有針對性滿足新絲路沿線國家人才培養需求, 量身定做培訓計劃。 目前, 有關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本文嘗試對此進行探究,以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孔子學院的發展。
孔子思想是孔子學院的靈魂。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早在春秋時期開創私塾興辦教育, 提出“有教無類、學而優則仕”等教育觀念,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思想,影響規范社會行為。 中國古代歷代王朝推崇孔子思想為治國思想,《論語》被奉為孔子儒家學說經典,并對亞洲及世界產生深遠影響。 1687 年《論語》(西文版)在巴黎出版,標志著孔子思想言行開始傳播到西方。法國“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認為,孔子思想在倫理道德和治國理政方面,堪稱“首屈一指”。歐洲出現“孔子熱”及中華文化熱,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看作未來世界的希望。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四書”“五經”等經典作品中的先秦思想文化及科舉制度,被稱為17、18 世紀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基礎[1]。
孔子與其所創立的儒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長期居于主導地位,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 孔子與儒學在塑造國民精神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論語》中,孔子有100 多處談到“仁”。“仁”是孔子談論最多、最重視的道德概念,因此戰國末期的思想界已經把孔子的思想歸結為“孔子貴仁”(《呂氏春秋·審分覽》)。 孔子不僅突出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開為兩方面的實踐原理,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前者亦稱為“恕”,后者亦稱為“忠”,孔子說“忠”“恕”便是他的一貫之道。從“恕”來說,自己所不想要的,決不要施加給別人。 從“忠”來說,自己要發展、幸福,也要使他人發展、幸福。
孔子學院的設立就是以“仁”為出發點,為國外民眾了解中國及中華文化提供方便, 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
孔子說:“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又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 孔子堅持認為, 君子是道德高尚的人, 其特征和品質是尊義、明義,任何時候都以義為上、為先,堅持道義高于功利。 他把追逐功利看作小人的本質, 提出爭利必亡,“見利而讓,義也”(《禮記·樂記》)的道德信念。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的這種關系,不僅適用于個人,也適用于社會、國家。
如今,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正體現了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意義和積極實踐影響。
孔子正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還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的思想。 如今,“和”的和諧意義更為突出,以和諧取代沖突, 追求一個和平共處的世界是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持久不斷的理想。
孔子是中華文化教育品牌的代表人物, 尊孔崇教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標志。 孔子學院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秉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彰顯表現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自覺抵制外來文化滲透從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自2004 年11 月在韓國首爾設立全球首家孔子學院以來,截至2019 年12 月,全球已有550 所孔子學院、1 172 個孔子課堂遍布162 個國家和地區[2]。
“如行遠,必自邇”孔子學院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通道,中國看世界的眼睛,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重要窗口。中華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首先注重主動“走出去”向外傳播,幫助國外民眾了解中華文化,增進彼此相互間的溝通。
漢語不僅結構形式整齊,樂音比例大,韻多悅耳明快,溝通簡潔高效,而且被借用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20 世紀前東亞出現漢字文化圈, 漢字象形文字蘊含中國歷史文化、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禮儀習俗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 漢語是世界講得人數最多的語言,是聯合國通用語言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發音各異,漢字構造寓意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 更多國家人們能夠通過漢字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漢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逐年增加。 在亞洲國家,掌握漢語已經成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項本領,東南亞國家把漢語當做第一通用商用外語, 新加坡政府領導人用漢語演說, 日本和韓國大學把漢語作為第二外語種之一。 2019 年,俄羅斯把中文列入國家統一考試科目。在歐美國家,學習漢語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漢語熱”被不斷催化升溫,孔子學院迅速興起成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發展的一大特色,借勢“漢語熱”肩負推廣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
孔子學院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進行漢語教學與培訓,在國外推廣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孔子學院一般設在國外的大學和研究院教育機構里, 進行漢語教學和中華文化交流的社會公益活動, 并且提供標準規范的現代漢語教材, 為各國廣泛需求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 為教學活動內容提供持續常態化的優良的學習平臺。 孔子學院成為推廣國學及中華文化的漢語教學品牌。
海外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漢語教學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忠實傳播者。 通過內容豐富多樣的形式介紹中華文化,“不亦說乎”,使當地民眾在快樂喜悅中學到中華文化內容,比如,剪紙、書法、棋藝、太極拳等深受國外人們歡迎[3]。 因地制宜地開展戲劇、民間藝術展覽等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 海外孔子學院還開展學術項目研究,組織各類高端學術會議論壇,出版學術著作、譯作,積極拓展中外學術交流合作新模式。 例如:專門增設了中國傳統繪畫課程,讓漢語學習者對中國傳統繪畫感興趣, 通過孔子學院平臺傳播中醫文化并讓更多外國朋友喜愛。 在輕松的氛圍中寓教于樂,感受、感知上下5 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讓世界了解、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歷史進程中, 中國認知從經濟發展到文化認可,中國形象從遙遠的神秘到零距離的親切,孔子學院的建立和迅速發展提供了一個交流、互鑒、合作的新平臺,也正因為更多國外人們了解中國,才能夠盡可能地消除彼此間的誤會和分歧。因此,中華文化要走出國門必須主動自信地分享, 使中華文化自信走向世界。面對世界廣泛需求提供的機遇和挑戰,要不斷進行辦學調整和優化機制,助力在互相尊重、平等溝通前提下進行合作。
孔子學院扮演紐帶橋梁載體角色, 為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和氛圍, 多元文化發生碰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4]。孔子學院已成為中華文化的自豪, 為推動世界人民心與心的交流貢獻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從漢代開始, 古有絲綢之路向西域沿線各國傳播中華文化。 到了唐代,中國與中亞、西亞的交往進入高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作為貫穿亞歐非大陸、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
“一帶一路”涉及國家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國家與中國有絲路沿線歷史文化淵源, 孔子學院借“一帶一路”建設“順風車”[5],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實現共商、共建、共享、共贏。 “一帶一路”經貿發展離不開文化底蘊內涵,需要倡導民心相通、文化包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通過文化交流了解中國,這為孔子學院發展帶來機遇。孔子學院作為廣泛聯系的文化傳播載體媒介和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機構,起到促進人文交流、弘揚傳統文化、培養人才、維護國家形象的特殊作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孔子學院渠道交流學習中文、 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并愿意與中國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在經貿文化往來等領域前景廣闊。
據統計,截至2019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有65 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孔子學院, 共計136 所,沿線國家93 所大學在孔子學院帶動下開設了中文專業,10 所大學開設了漢語師范專業,94%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開設了漢語學分課程,20 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6]。孔子學院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始終堅持一國一策、一校一策,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促進中外學校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2019 年, 法國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ESCP Business School)商務孔子學院與巴黎大區工商會取得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倡議與中法商貿。作為法國最新建立的商務孔子學院,圍繞中法、中歐企業文化對比、商務投資環境等主題,舉辦“中法企業與人工智能”“從孔子思想看中國商業文化”等系列講座,推動中法企業合作,助力中法商貿發展[7]。
孔子學院發揮獨特優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語言和職業技能培訓, 為沿線國家中資企業服務,大力培養師資專業隊伍,培養本土雙語翻譯和職業技能綜合型人才, 力爭滿足沿線所有國家漢語教學布點要求[8]。
孔子學院是傳播中國聲音、 主張世界和平的象征,是展示中國經濟繁榮和民族進步的形象大使。孔子儒家思想文化強調中庸和諧,在推動“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過程中,為構建和諧世界積極貢獻自身力量。
孔子學院不但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9]。 孔子學院根據不同國家的地域文化, 形成中外雙方共建共管機制,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全球層面知識的自由流動與融合, 加強國家間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對話,與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不謀而合。
孔子學院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世界文明交流發展,以語言架起連接中外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 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共同建設友好和平的繁榮和諧世界。
孔子學院是海外人士學習漢語及留學中國開設預科的主要途徑,擔當如何教外國人學習漢語重任,其可持續發展體現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方面, 可有效促進中外合作大學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
孔子學院可加強我國與相關國家在漢語教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建立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形式,開展第二學位、研究生學歷等全日制教育,通過開展商務漢語和職業漢語培訓等, 服務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生通過孔子學院的漢語考試、資格認證,初步接觸中華文化,通過申請專業獎學金到中國親身深入感受認識中國。為保證教學質量,規范教師從業資格, 外派到孔子學院的中國國內教師團隊或志愿者,還可以借此契機教學相長,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10]。 為培養全球孔子學院的師資力量,歡迎世界各國的漢語教師來中國,進行多種形式訪問進修,本國的中文教師比較熟悉當地的教學特點,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雙方的文化真正意義上做到融合交流。
目前,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多為漢語語言教學,中華傳統文化傳播還有待于學習借鑒海外機構辦學理念及成功經驗。 例如:法國建立于1883 年的法語聯盟,在中國的法國文化中心、法語書店等有相互合作。 德國建立于1951 年的歌德學院,在中國多個城市開設語言考試認證中心。孔子學院不忘初心,牢記辦學宗旨,針對各國學員的不同基礎及發展需求,推動漢語國際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孔子學院可在未來發展中進一步優化結構,整合優勢資源,注重雙邊需求、雙邊目標,針對“走出去”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將漢語國際推廣與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實際需求有機結合, 量身定制針對外籍雇員的培訓課程,自主設計和決定項目的規劃藍圖,共同面對建設遇到的問題, 有效幫助解決語言交流障礙與文化差異, 明顯提升中資企業的影響力和工作效率。
借力“一帶一路”發展的精神基礎與傳播內涵,加強中亞、西亞及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或地區孔子學院建設, 支持中國與絲路沿線各國文化方面的建設發展。
孔子學院已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品牌的名片,推廣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已經形成規模、獲得認可、未來可期。為深化鞏固孔子學院傳播中華文化發揮獨特作用,有待于孔子學院規范化教學管理機制,推動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化,秉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方式, 建立不同層級漢語語言專業水平評價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