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劉雅君
在當今全球范圍內,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引領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文章首先闡釋了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機理,數字經濟從綠色、開放、協調、創新、共享五個方面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從青海民族地區融入“東數西算”工程分析了青海民族地區發展數字經濟的機遇與挑戰;最后,為青海民族地區發展數字經濟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數字化技術進行經濟活動的方式。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青海民族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機遇與挑戰,青海民族地區積極融入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布局,推動青海民族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關于數字經濟的研究熱度劇增,與本文研究主題密相關的文獻主要包括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一)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誕生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一詞首先由唐·泰普斯科特在《數據時代的經濟學》中提出。2021年5月27日,國家統計局在《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中對數字經濟的概念定義為:“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對數字經濟概念及內涵的研究,向書堅和吳文君(2018)認為數字經濟是關于信息通信技術結合數字技術影響經濟結構的一種新型經濟活動。劉傳輝,楊志鵬(2021)從基礎設施、產業基礎、經濟基礎、人力資源、科教支撐五個維度闡釋數字經濟。當前,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延伸的范圍和規模也不斷擴大,現在定義難免會以偏概全,但毫無疑問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核心。
(二)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表述,并做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表明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趙建波等(2019)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多方面高質量的提升。關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任保平和鞏羽浩(2022)利用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加入綠色、開放、協調、創新、共享五 個維度的指標,準確測度了2010-2019年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情況。
(三)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主要分為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質性研究方面:李宗顯,楊千帆(2021)認為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并且數字經濟的作用效果具有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有助于提升鄰近城市TFP水平。徐曉慧(2022)認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數字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形式之一,并且這種促進作用是存在地區異質性,具體表現為西部大于東部、中部。實證方面:王軍,車帥(2022)采用內生增長數理模型研究數字經濟作用于高質量發展的機理,并構建流域內城市的數字經濟指數和水資源約束下的高質量發展指數,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升作用及傳導路徑。任轉轉, 鄧峰(2022)以2013-2019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研究結果表明數字技術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曾燕萍,蔣楚鈺等(2022)利用空間杜賓模型實證檢驗數字金融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及其空間溢出效應,研究表明數字金融能夠顯著促進本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但對鄰近地區的溢出效應有限。
綜上,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目前,學者們對數字經濟及高質量發展展開了大量深度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理論研究以定性描述為主,實證研究則分別從數字經濟對金融、制造業、及生產率的影響來反映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現有文獻大多研究經濟發達地區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鮮有研究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對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此,本文通過闡述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理論機理,并以青海民族地區的數字經濟的實際發展為例,詳細分析青海民族地區數字經濟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二、數字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機理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改變了傳統的經濟發展路徑,分別從綠色、開放、協調、創新、共享五個方面深化了新發展理念,全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 開放
梅特卡夫法則說明數字經濟具有網絡開放性,數字經濟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擴張,其開放性更加放大了數字技術迅速性、便捷性及規模性效應。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個性化的消費服務,如網絡支付,電商平臺購物等新業態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電商收集消費者的大數據信息從而達到針對個人消費習慣的精準定位。
(二)在中觀層面:協調
數字經濟以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縱向協調新舊產業,橫向促進區域協調。產業數字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數字產業化重構產業體系。一方面,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推動了新舊產業的協同發展。數字技術通過技術滲透提升傳統企業的附加值,及時根據市場需求擴大產業規模,打破產業邊界,實現傳統企業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數字產業化的發展又創造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興互聯網行業,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通信行業等,利用數字技術運輸的快速及便捷性,打破時空限制,鏈接區域產業并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進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布局。
(三)在宏觀層面:共享
數字經濟的共享特征為數字政府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一是數字化治理加快推進多元治理。數字經濟的直接性減少了中間組織的存在,治理結構扁平化,治理體系科學化。二是數字化治理破解治理效率低下難題。數字經濟的高滲透性及跨部門數據共享流通凸顯現代化治理價值,準確的大數據信息是數字政府治理現代化的科學依據。三是數字經濟賦能公共服務,從技術、應用、政策、產業等方面建設數字政府,全面驅動數字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在技術方面:綠色
數字經濟技術具有天然綠色屬性,并促進產業綠色化發展。一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經濟的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本身就屬于清潔科學技術,是依托互聯網的數字技術,不會帶來暢通產業能源消耗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二是數字經濟助力電力、交通、制造、建筑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減少碳排放。因此,促進數字經濟與綠色發展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將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在產業方面:創新
數字經濟以其高效的信息傳遞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一方面,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憑借數字化技術推動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主要通過產業信息整合、開放知識共享,優化資源配置,利用信息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了數據搜索、儲存和傳輸的成本,提高企業研發效率。另一方面,數字產業化。鑒于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及規模,數字經濟的核心數字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不但創造并延伸了新興數字產業,并逐漸成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數字經濟推動青海民族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
以“東數西算”工程為契機,結合青海民族地區發展數字經濟的獨特優勢融入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大局。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中對西部地區“打造面向全國的非實時性算力保障基地”的定位,青海依托氣候、能源等生態優勢,積極建設大數據存儲、備份、提供算力的生態數據中心,向東部乃至全國提供數據資源。
(一)自然稟賦
青海民族地區建設數據中心集群具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一是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降低了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二是屬于地質災害輕度分布區,不易發生高強度地質災害,符合數據中心穩定的要求;三是氣候、溫度等地理自然環境適宜,氣候干燥少雨,年平均氣溫為5攝氏度左右,全年低溫有利于大數據中心的散熱,并能有效降低電力消耗。以上自然優勢對青海民族地區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大數據中心有著天然優勢。
(二)清潔能源
數字經濟以互聯網為支撐,而建立數據中心所需的電腦服務器數量龐大,電力是主要的能源消耗,因此電力成本就是首要考慮的成本。青海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占比位居全國前列。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為大數據中心提供充足電力能源的同時也實現清潔能源的就地消納,形成有效互補,為青海發展數字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三)區位優勢
青海民族地區深處內陸,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主線,具有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戰略地位。青海民族地區發展數字經濟,具有向周邊省市輻射的特殊區位優勢。
(四)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大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規模小,布局不合理,通信信息服務保障范圍城鄉差異大,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制約青海民族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二是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發展不均衡。產業數字化根據不同產業發展程度不同,而數字產業化中技術與服務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不足,導致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不能同步發展。三是高素質專業人才欠缺。數字經濟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支撐,青海民族地區專業人才引進和本地人才培養均無法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四是發展資金不足。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吸引專業人才,僅依靠政府專項發展數字經濟資金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青海發展數字經濟的要求。
四、對策與建議
數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青海民族地區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應該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加強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提升青海民族地區的數字化水平,促進經濟結構升級和轉型,提高產業競爭力,培養人才和加強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進一步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升級現有基礎設施,提升數字化建設水平,積極建設并不斷完善通信技術基礎設施,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推動各基礎設施之間的共享聯動。第二,進一步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協同發展。整合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政府加大對產業數字化及數字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完善相關制度體系。第三,進一步加大專項人才引進。吸引外來人才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針對數字經濟人才提供專業崗位和特殊補貼,結合產學研一體化,吸引外來人才落地并激勵本地人才創新發展。第四,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數字經濟建設。拓寬資金渠道,吸納社會資本共同為青海民族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 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35.
[2] Tapscott , D. ,The Digital Economy :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New York: Mc Graw-Hill Press,1996
[3]劉傳輝,楊志鵬.城市群數字經濟指數測度及時空差異特征分析——以六大城市群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21( 4) : 92-111.
[4]向書堅,吳文君.OECD數字經濟核算研究最新動態及其啟示[J].統計研究,2018( 12) : 3-15.
[5]趙建波.數字經濟的崛起與規范[J].清華管理評論,2019( 1-2) : 88-92.
[6]宋躍剛,郝夏珍.數字經濟對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門檻和空間溢出效應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0( 1) : 48-58.
[7]任保平,鞏羽浩.數字經濟培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機制與路徑[J].縱橫經濟,2022 (4):38-48.
[8]陳梓童.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基于江蘇 13 地級市的數據分析[J].經濟師,2022 (6):135-137.
[9]李宗顯,楊千帆.數字經濟如何影響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J].現代經濟探討,2021 (7):35-51.
[10]徐曉慧.數字經濟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產業結構升級視角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2,38(1):95-99.
[11]李娟,劉愛峰.數字經濟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2 (3):47-56.
[12]王軍,車帥.黃河流域數字經濟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來自城市異質性的經驗證據[J].資源科學,2022,44(4):785-795.
[13]任轉轉, 鄧峰.數字技術、要素結構轉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軟科學,2022 (4):37-46.
[14]陳惠中,趙景峰.數字金融、產業結構優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 (5):94-108.
[15]曾燕萍,蔣楚鈺等.數字金融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研究[J].技術經濟,2022 (4):94-106.
[16]余博,潘愛民.數字經濟、人才流動與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J].自然資源學報,2022 ,37(6):1481-1493.
[17]陳詩一,陳登科.霧霾污染、政府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經濟研究,2018( 2) : 20-34.
[18]楊虎濤.數字經濟的增長效能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 3) : 21-32.
[19]易憲容,陳穎穎等.數字經濟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基于現代經濟學的一般性分析[J].經濟學家,2019( 7) : 23-31.
[20]張勛,萬廣華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 8) : 71-86.
基金項目:青海省委黨校校院智庫青年創新課題“推進青海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作者單位:高麗,中共青海省委黨校,講師,博士;劉雅君,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