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琳,汪菁佳,賴存峰
(婺源縣農業農村局,江西婺源 333200)
婺源,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2.6%,是個天然的大氧吧。良好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眾多地方特產,其中紅、綠、黑、白“四色”特產(荷包紅魚、婺源綠茶、龍尾歙硯、江灣雪梨)享譽古今。婺源是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綠茶金三角核心產區、中國有機產品(茶葉)認證示范創建區、婺源綠茶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中國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全國智慧茶業樣板縣,江西省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省級實踐創新基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戰略抉擇。在此背景下,婺源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全域有機”為導向,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升級、品牌提升、三產融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生態和經濟“雙贏”的綠色發展方式,不斷提高婺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通過發展綠色有機產業,使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環境更優美,以綠色發展支撐和擦亮生態名片,深化“中國最美鄉村”底蘊和內涵。
糧食、油料、茶葉、皇菊、蔬菜等是婺源縣農業的主導和特色產業。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94萬 hm2,總產達1.165億kg以上;油菜種植面積0.8萬hm2,油菜籽單產達130 kg,總產量1.508萬t;全縣茶園面積1.37萬 hm2,采制茶葉2.04萬t,茶產業實現綜合產值49.52億元,出口創匯逾7 000萬美元;皇菊種植面積超過133.33 hm2,銷售產值達5 000余萬元。
婺源現有農產品加工型企業4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15家、縣級龍頭企業21家,主要圍繞稻谷、茶葉、皇菊、油菜籽、油茶籽、中藥材等農產品進行初、深加工。現代農業示范園(婺源綠茶產業園)建成科技綜合樓和標準化廠房近5萬m2,簽約落戶企業20余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勢頭猛,全縣已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6個,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4個;婺源“油菜花經濟”持續保持強勁勢頭,打造0.8萬hm2油菜花海,每年吸引賞花游客500萬人次。
婺源縣已經形成了多個特色農業區,有茶葉、油菜、水稻、蔬菜、水產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各個鄉鎮基本具有特色鮮明的主導農產品品牌,如清華鎮茶葉、紫陽鎮蔬菜及食用菌,逐步形成茶葉、油料等優勢和特色產業區。婺源全力打造的荷包紅魚、綠茶、龍尾硯、江灣雪梨“四色”(紅、綠、黑、白)特產名滿全國。茶類品牌“益林商標”被認定為江西省著名商標。
目前,全縣保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9家19個產品;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家4個產品,基地認證面積718.8 hm2,新增綠色產品6個正在申報中,基地面積178 hm2;保持有機產品認證企業33家86個產品,基地認證面積2 240.07 hm2,新增有機產品認證3個,基地認證面積55.67 hm2;地理標志產品2個。江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錄入農業生產主體100余家,完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錄入企業30余家。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近年來,婺源全力抓好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為鄉村振興“強基固本”。
2.1.1 保護好生態。綠色是婺源的底色。婺源擁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封河禁漁”等傳統生態文明意識。新時期,婺源在全國率先成立193個自然保護小區。并從2009年開始,對全縣10.87萬hm2天然闊葉林實施長期禁伐,提升森林蓄積量,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64%。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收回山塘水庫承包經營權并禁止化肥養魚,全縣主要河流水質常年保持在一級水。
2.1.2 整治好環境。婺源按照全域是國家3A級景區的標準,深入開展潔凈工程,突出抓好農村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對違法建設違法用地、廣告標牌及牛皮癬、藍皮棚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在農村道路硬化上,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積極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
近年來,婺源聘請國內頂尖設計院團隊編制了《婺源縣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0》《婺源縣全域綠色有機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0)》《婺源縣有機茶產業發展規劃》《江西婺源皇菊產業園規劃》等,堅持以生態為先導、以規劃為引領,根據婺源縣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和農業特色,揚長避短,有重點、有步驟的發展綠色有機產業;做到全面規劃、重點突出,以茶葉、油菜、皇菊等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婺源縣綠色有機產品開發的先導與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婺源縣各鄉鎮綠色有機產品產業的縱深發展,最后形成全域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新格局。
形成一個核心,四個園區,三個片區,多個基地建設的空間格局。一核:婺源現代農業示范園(婺源綠茶產業園),輻射周邊村落,該園重點建設 “一心四區”即: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綠色農產品栽培示范區、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區、設施農業示范區、
農產品冷鏈及加工、物流區。在此基礎上,建設國家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園示范區,涉及秋口鎮、紫陽鎮和思口鎮布局區域,示范區建設有機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有機種養示范園、健康食品加工產業園和有機農業休閑旅游園等,實現“種養示范、精深加工、科技研發、商貿物流、旅游養生”五位一體的綠色有機農業綜合示范區。四園:圍繞旅游型農副產品加工園、萬禾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中云鎮高砂現代漁業產業園和篁嶺現代農業觀光園,因地制宜發展以荷包紅魚、油茶、皇菊等為支撐的地域特色農產品體系,全面發展綠色有機農副產品加工、綠色有機精品農業種植、有機漁業和觀光農業等產業。三片:東北部高山有機區,重點建設有機油菜、有機茶葉、有機油茶、有機皇菊、有機畜禽養殖、有機水產養殖和有機蔬菜基地。中部綠色優質區,是全縣重點茶葉產區,強化智慧農業、循環有機農業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西南綠色有機區,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綠色油茶、綠色畜禽養殖和優質蔬菜基地。多基地:圍繞每個鄉鎮發展特色,努力建設“一鎮(鄉)一園”,根據有機農業發展的特點,重點打造50~80個“一村一品”特色綠色有機農業基地。
2.3.1 突出科技興茶。按照“主攻名優茶、推廣大眾茶、開發個性茶、做大出口茶”的發展方向,積極對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實施戰略合作,在婺源茶樹良種選育、繁育推廣,婺源紅、綠茶標準制定,數字化+智慧茶園、智慧工廠、婺源茶加工工藝升級,山地茶園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夏秋茶高效利用上,新式茶飲、含茶食品等衍生產品研發難題開展科研攻關,拓展茶葉功能。充分發揮國家茶葉技術體系、省茶葉技術體系等科技成果孵化平臺的作用,促進茶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2.3.2 突出數字化賦能。近年來,婺源大力實施茶產業數字化工程,進一步推進適應茶園管理、茶葉生產加工、茶文化展示等環節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設施裝備引進示范和推廣應用。集成推廣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快茶葉生產基地、加工設備、品質監管等全程數字化改造提升,支持建設智慧茶園、數字化茶廠等。一是支持婺源綠茶產業園正稀茗茶公司建設數字化茶廠,實現茶文化體驗展示及茶葉連續數字化加工生產;二是結合茶旅融合、歐標茶園展示布局段莘鄉官坑正稀茗茶五彩茶莊園、紫陽鎮考水“卡洛·斯卡帕”千畝有機茶園、思口鎮金竹鄣公山茶園基地等智慧茶園。
婺源,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油菜花,是婺源旅游的成名曲,是一朵金花。婺源把油菜作為風景來種,打造0.8 hm2油菜花海,每年吸引游客超500萬人次,“美麗經濟”年產值逾10億元。同時,打造了婺源皇菊基地133.33 hm2,成為最美鄉村秋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年產值6 000余萬元。油菜花海是婺源最美鄉村品牌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支撐,也是品牌形象的代表符號。十多年來,油菜花經濟為婺源油菜產業的提質增效,為花海經濟與鄉村振興找到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貢獻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的婺源模式。
近年來,婺源搭乘旅游發展東風,發揮全國唯一一個以整縣命名為國家3A景區的優勢,把全域作為一個休閑農業大觀園進行精心打造,實現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婺源“油菜花經濟”一枝獨秀。同時,發展皇菊種植面積近3000畝,形成了“春賞油菜、秋觀皇菊”的喜人局面。婺源還以茶園采制體驗、山野游覽健身、登山觀光眺望為主題,規劃建設生態茶園觀光休閑旅游區,豐富現代農業內涵,促進茶旅融合發展,先后投資8億元培育金山茶葉觀光園、江嶺梯田花海、甲路民俗風情園、松風翠現代農業休閑公園、篁嶺民俗文化影視村等一批集生產、休閑、體驗于一體的農業觀光園、特色農莊,使之成為都市人的“新寵”。
注重統籌謀劃,明確發展主方向為發展有機農業產業為主,休閑現代農業和特色種養殖業為輔,重點是在利用婺源的生態,推進有機產品的生產,如有機茶、有機皇菊、有機蔬菜,先期開展一批試點,然后遞次推進婺源有機農業產業發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強茶產業,通過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打造,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化服務,配套發展信息、物流、技術等服務產業來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積極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工作,探索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3.2.1 支持本土重點龍頭企業立足農業主導產業,采取兼并重組、股份合作、資產轉讓等方式,組建一批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形成競爭力強和牽引作用大的鏈主企業。
3.2.2 走全產業鏈開發集群式發展的路徑。以龍頭牽引帶動走生產、加工、銷售、品牌一體推進路子,工作重心從抓生產到抓鏈條、從抓產品到抓產業、從抓環節到抓體系轉變,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打造創新能力強、綠色底色足、品牌知名度高、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一是加快構建以國家級為龍頭、省級為骨干、市縣級為基礎的產業園建設體系,通過筑巢引鳳引進優質龍頭企業,圍繞婺源綠茶產業園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提檔升級,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出臺一定政策,吸引婺源優質茶企入駐。
抓好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品牌體系、標準體系、質量體系建設,建立產地環境監測評價、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及可追溯體系,協同推進婺源綠茶區域公用品牌、婺源皇菊、油菜花品牌、婺源蜂蜜、山茶油等品牌營銷戰略,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依托產業大縣市場潛力優勢,緊緊圍繞打造全國最大農產品產地集散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和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有效規避市場風險、穩定市場價格、保護群眾利益。
以科技支撐為動力,推進婺源農特產品提質升級。充分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婺源共建,是中國農科院科技先行示范縣的契機,加大與院所在產品研發、加工工藝升級、標準制定上的合作,加強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引導加工企業開發抹茶、茶菜肴、新式茶飲、含茶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研發推廣夏秋茶高效加工技術,提取茶多酚、茶色素等功能成分,推進茶產品深度開發,推進茶產品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