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葉
(利津縣汀羅鎮人民政府,山東利津 257452)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種植業是農業的基礎和中心,與國家的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現在,我國的農業種植正在邁向現代化。因此,要實現農業種植現代化,務必夯實農業基礎,使農業發展將越來越有序。
分析現代農業種植,可以看出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農業種植以規模化為前提。所謂規模化,是農作物生產實現集約化、標準化生產的基礎。現代農業種植中大作業的正確合理布局具有很大的優勢,有技術層面的支持。在現代作物生產的發展過程中,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在管理方面的應用其產生的價值是巨大的。此外,現代種植業普遍以一體化為手段,通過市場機制將農戶聯系起來,確保產前、產中、產后的有效整合,從而將產、銷、農、工、貿緊密聯系起來,聯動各行各業,實現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為了種植物的穩定生長,不僅要注意育苗過程中的營養和護理,還要注意幼苗的培育,以提高安全性。現代化技術的使用促進了栽培方法的發展,不僅縮短了種植物的生長周期,而且提高了栽培效率。以這種方式育苗,不僅有助于種植物吸收更多的養分,還能彌補對幼苗生長的損害,防止幼苗萎蔫。轉基因技術是一種非常廣泛和有效的技術,也是現代化技術的組成部分。如今,工作人員可以使用轉基因技術來改變基因的生物組合,使生物基因更加完美,顯著提高種植物的產量,并提高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殺蟲技術是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保留了傳統方法殺蟲率較高等優點,又避免了農藥對種植物生產和質量的影響。
引進和更新現代化技術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種植產量和質量。運用現代化技術可以填補有機農業的空白,提高種植物的生存率,促進培育新品種,增加我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例如,雜交水稻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是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高需求的最好例子[1]。
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種植物質量差、生長期長。現代化技術正在改變這種植物的生長期長的限制,創造出更多種類的種植物,讓人們在各種氣候條件下都能吃到種類繁多的優質食物。農業生產不再局限于個體生產者,因為技術發展可以促進集約化耕作模式,農業產業可以擴大和工業化,從而吸引更多的資本投資。
我國農民綜合素質普遍較低,受教育程度低,因缺乏對綠色種植技術的認識,不知道綠色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就有可能使得綠色種植技術無法在農業充分發揮其價值。而且,一些經營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嚴重阻礙了與農業相關的產業的發展,致使人類健康也面臨風險。因此,要在新時代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就必須加深我國農民對綠色種植技術的認識,加強綠色種植技術的宣傳教育,完善和創新農業發展的耕作方式和提高國家的經濟效益。而且,相關部門可能會在區內設立示范點,以幫助實踐人員了解綠色種植物技術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正常情況下,作物對溫度、濕度和光照時間等生長條件要求很高,尤其是在反季節,農作物在塑料大棚中種植。由于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所以,實踐者必須手動完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實時監控種植物的生長環境。采用人工監控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而且還不能保證監控的準確性。因此,應該使用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將數據發送回處理器。同時,可以在預設條件下進行適當調節和控制,以便在一定的時間進行通風和灌溉,從而使作物能夠正常生長。
可視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可以幫助人們實時了解作物種植狀況。由于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地處我國東北部,該地區氣溫較低、雨量偏少,所以應重點關注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可視化技術可以利用監控攝像頭實時監測作物生長情況,讓人們了解作物生長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更科學、更恰當的行動。更重要的是,可視化技術不僅可以監控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還可以實時監控員工的工作狀況,有效管理相關人員的技術績效,促使其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操作,提高農業種植標準,降低農業種植風險,確保農業種植物的生產效率[2]。
3.4.1 生物殺蟲技術。農藥、殺蟲劑是正常作物管理作業中較多使用的東西。為了提高殺蟲劑的有效性,農民直接在種植過程中使用殺蟲劑,但這會直接影響到作物的自然生長,同時造成環境污染。在現代農業生產和種植過程中,合理使用生物殺蟲技術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作物種植綜合經濟效益的必要條件。生物殺蟲技術與傳統的殺蟲技術的比較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傳統的殺蟲技術的使用過程中,主要采用生物提取法來生產農藥。因此,制成的農藥可以有效防治作物病蟲害,但長期噴灑農藥會使作物產生抗藥性,不能保證作物的長期正常生長,對作物產生直接影響。
3.4.2 轉基因技術。目前,在許多生物技術中,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最為廣泛。通過重組和轉化種植物的基因,將適當的合成基因引入作物體內并隨后改變外部特征。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可以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變作物的基因,提高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病蟲害的能力,從而大大提高品質和產量。目前,轉基因種子和轉基因農藥廣泛用于轉基因技術。這種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極好的效果,并且在農業中變得越來越流行。今天,隨著轉基因作物種植范圍的不斷擴大,要更加重視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快轉基因食品安全認證進程,使人們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轉基因技術,確保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有效利用。
3.4.3 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組培技術人為地激發了農作物的科學栽培,主要包括農作物從種子到幼苗在無菌環境中的培育。通過應用這些種植方法,種子發育周期大幅縮短。在作物生產中,從播種到種植的階段對疾病的抵抗力最低。它對降低種子發芽和成活的各種因素越來越敏感。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有效預防各種細菌和病毒。苗木侵染為國外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和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從實地調查和文獻綜述研究中可以得知,我國傳統的種植方式主要就是依照自然天氣進行種植和大棚種植。在溫室中種植會影響種植物的光照,損害其生長發育,阻礙作物生長。并且,在使用溫室技術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繼而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作物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光合作用。為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在農作物的培育過程中正確使用光技術,以為作物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提供足夠的食物。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有效利用光技術需要使用白熾燈、熒光燈和其他照明設備來確保作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源動力。
數據庫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越發廣泛。事實上,計算機及信息手段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實現種植目標,而且可以作為建立更完整的數據庫的基礎。但是,要建立完整、全面的信息數據庫,就需要及時收集準確、科學的農業信息,以及時建立交換農業數據平臺。一旦平臺建成,就可以實現農業數據交換的目標[3]。
許多現代化技術用于農產品種植,本文介紹得并不詳盡。而且,在選擇和使用現代化技術時,不同地區的耕作條件和使用技術要求也不同。所以,需要對地區的種植現狀和具體需求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確保現代化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在種植方面的技術優勢,并能夠為當地農作物的種植給予可靠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