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徐安
(廣州普邦園林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250)
綜合我國近些年的生態領域發展狀態來看, 落實廢棄礦坑既有資源改造已經成為多方關注的重點,尤其是以城市生態修復為主要理念落實廢棄礦坑的景觀重塑, 必須要注重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本文以理論分析和文獻研究為主要方式, 綜合具體案例闡述了生態修復在廢棄礦坑中的實際應用, 這不僅是文章論述的重點內容, 也是進一步提升新時期生態環保發展質量的關鍵研究課題。
我國地大物博。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 同時礦產也是社會生產生活十分重要的能源, 但是受到傳統礦產開采體系的影響, 當前絕大部分的廢棄礦坑成了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礦產資源開采和后續填埋的過程中, 難免會破壞周邊的植被以及土壤環境, 若后續修復手段與實際需求不符, 極有可能導致區域生態水平恢復效果不佳。 因此生態修復是建立在生態學理論的層面, 以生物發展規律以及生態圈各主體的生態位為依托打造的人工干預方法[1]。 同時, 生態修復也是新時期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核心理念, 強調尊重自然發展規律, 進一步降低人為干預的占比, 在提升自然環境修復質量的同時, 能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因此生態修復強調調動自然本身的調節能力和恢復能力, 以最少的干預來提升地方生態環境, 達成原有的生態發展水平。
礦產開采是我國能源體系中的一環, 但是礦產開采過程中必然會破壞原有的地表環境, 以及地下結構不正確, 不科學的礦產開采, 還會導致區域生態污染。 另外在礦產資源開采結束之后, 若礦坑未能及時進行填埋和處理, 受到季節性降水以及地表水的影響, 部分重金屬土壤會隨著水流進行擴散,是污染水體和周邊土壤的主要因素[2]。
而從外觀角度來講, 礦工開采的規模較大, 對于地表破壞較為嚴重, 通過俯視會呈現出較大規模的破壞區域。 這些被破壞區域, 單純通過自然調節往往會留存數十年, 生態恢復速度較慢且產生的影響較為持久。
首先從礦產資源的開采層面來講, 絕大部分的礦產資源是地殼運動形成的資源體系, 因此大部分礦坑位于山林地帶以及丘陵地帶, 這些區域本身的自然生態體系較為成熟, 并且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好的生態循環系統。 也就表明大部分廢棄礦坑本身的資源優勢和生態背景較為良好, 尤其是部分新形成的廢棄礦坑, 在短時間內及時地進行干預, 能夠有效提升既有資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以廢棄礦坑為依托構建公園景觀, 具備可行性[3]。
其次從公園景觀重塑的角度來講, 公園景觀是以人為干預為基礎打造的立體性景觀, 但是廢棄礦坑公園的景觀強調“重塑”, 即借助原有的自然資源以及環境資源, 將其景觀恢復至原有水平, 重新塑造新的景觀體系, 但是又要保留原有的生態特色。因此在新時期城市生態修復理念的影響下, 廢棄礦坑公園的景觀強調多元化重塑以及靈活重塑, 在提升公園景觀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同時, 也可以實現生態價值[4]。
受到長時間采礦作業的影響, 廢棄礦坑往往會留下較多的采礦宕口, 這些采礦宕口的土壤層破壞較為嚴重, 在短時間內無法進行快速修復, 同時會存在大量的灰白色石壁和周圍的綠色環境, 又會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 因此在落實廢棄礦坑公園景觀重塑的過程中, 要結合具體的空間結構進行重塑,并不是單一地進行大面積的綠植修復, 而是要通過空間置換的方式展現不同的景觀風格。 比如遺留下的部分宕口, 可以作為下城市開放綠地的路口; 也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平臺營造高低落差, 構建流水型景觀。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礦坑公園的觀賞價值, 更能夠符合原有的地勢地貌。
自然生態本身有著較強的自我修復特點, 因此在廢棄礦坑景觀重塑的過程中, 要進一步降低人工干預的占比。 比如可以利用原始場地的材料以及植物, 堅持遵循原有生境, 以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的方式進行景觀修復。 例如選擇礦坑內部大塊的碎石進行雕刻, 來構建景觀小品; 最大限度地保留礦坑內部原有的生態系統, 借助已經形成的小型生態圈,擴大生態修復體系[5]。 以此促使區域生態環境更加平衡穩定。
我國礦坑分布不均, 不同區域的礦坑所處地理環境、 生態系統、 人文環境、 傳統文化都有一定的差異性; 而以礦坑為依托構建的景觀公園, 又需要符合區域人們的審美理念, 同時也需要凸顯地方特色。 因此在進行廢棄礦坑景觀重塑的過程中, 要堅持發揮本土性植被、 本土性生態圈、 本土文化、 人文風情的優勢。 不僅要賦予廢舊礦坑新的活力和新的理念, 更應該將其作為傳承地域特色、 宣傳環保生態價值的標志性工程。
建立在南方多雨環境的基礎上, 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案例進行分析。 多雨環境下的礦坑, 最主要的特點便是污染物擴散速度較快, 地表土受到長時間雨水沖刷殘留較少, 絕大部分礦坑經過初次填埋之后, 形成了規模大小不一的水塘, 這些都可以作為礦坑公園景觀重塑的主要依據。
某廢棄礦區通過前期勘查發現共有6 個廢棄礦坑, 由于礦區所處沿海丘陵地區, 原始的海拔高程為10 ~31m左右, 自然坡角為22 ~28°左右, 周邊有著較為茂密的植被, 屬于低緯度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全年降雨量較為充沛, 同時氣溫較高。 礦區周邊緊鄰著該區域的4A級名勝景區, 同時有著區域大型的水庫, 整體的地理區位條件極為良好, 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 進行廢棄礦坑公園的景觀再造以及功能重置前景較好。
通過對廢棄礦坑進行全方位的調研, 發現6 個廢棄礦坑均利用的是垂直開采的方式進行開采, 主要的開采對象為花崗巖, 因此整體礦坑的形狀不規則, 破壞了近47.62 公頃的土地面積。 礦區內部存在著大量的直立花崗巖采集面, 平臺高低不一, 也有部分巖石結構出現了松動現象。 礦坑的深度為30~80m左右, 坑內存在大量積水, 水深為20 ~50m左右。 周邊有大量的地表土壤, 厚度約為2 ~3m,植被生長狀態較為良好。 由于廢棄礦坑內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 不僅破壞了自然區域景觀, 也會導致后續景觀重塑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下降。 因此建立在城市規劃、 居民宜居環境、 公務員景觀規劃需求、戶外運動、 人文風情等多種因素的整合基礎上, 確定了該礦坑公園的景觀重塑朝著資源互補、 休閑娛樂方向進行創新。
在礦坑公園的景觀規劃過程中, 堅持著因勢而建、 因地制宜的原則, 合理利用礦坑以及礦坑周邊的自然景觀要素, 著力打造山水主題的廢棄礦坑公園。
首先礦坑開采過程中形成的懸崖峭壁, 是獨具一格的山崖風貌; 經過礦坑開采之后形成的裂隙, 將周邊的自然降水匯聚成半人工半天然湖泊, 是較為獨特的湖泊景觀。 這些要素都可以合理利用到景觀重塑中,并且發揮好自然資源的原生態特點。 另外結合生態修復的具體作用機理, 綜合花崗巖礦的開采特點打造了植物修復和人工工程相協調的治理方案。
從景觀開發的層面上來講,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休閑項目, 比如借助未風化的巖石峭壁, 設置攀巖、 蹦極等設施, 借助豐富的水資源以及湖泊系統設置水下景觀; 借助地理文化優勢, 打造以皖南風情為主的民族風情表演體系, 同時開創了以文化創意旅游和養生旅游為依托的附屬性服務。
首先, 生態優先是廢棄礦坑公園景觀重塑的核心理念。 要確保廢棄公園經過人工干預后, 能夠打造休閑娛樂度假區, 加大力度做好原有植被的修復工作, 并且形成多層次的生態系統。 林木種植、 灌木草叢覆蓋、 草本植物恢復能夠形成多層級的自然過濾系統, 有助于降低礦區開采過程中形成的環境污染, 同時也可以實現碳匯目標。
堅持以人為本是落實景觀重塑的核心要求。 圍繞當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實際需求, 在公園內部設置多種類型的運動項目以及配套設施, 同時借助自然地理優勢打造極限挑戰項目。 這不僅能夠發揮廢棄礦坑公園的原有優勢, 更可以通過旅游度假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將其重新作用到公園內部植被設計以及生態修復方面。
整體礦區涉及了6 個大小不一的礦坑, 為了進一步實現資源整合, 將其中幾個規模較小且地勢互補的礦坑合二為一, 最終設計了4 個不同的功能分區。
3.4.1 核心景觀區域
B區域為核心景觀區域, 該區域主要由三個小型礦坑組成, 首先針對兩個地下水較少的礦坑進行了大規模回填, 進一步利用第3 個礦坑的水面, 打造人工湖。 并且依托自然地理環境, 設置了相關建構筑物, 主要用于景觀觀賞。 例如其中的觀光塔(04) 是礦坑公園的中心控制點以及制高點, 能夠達到欲窮千里目的目的, 可以眺望整個礦坑公園的景觀; 02 項目為蹦極項目, 利用了礦坑開采過程中形成的高低差, 針對原有的巖石層進行了性能檢測,確定了并無風化影響, 同時質地較為堅固, 可以開展蹦極運動。 03 項目則是攀巖活動, 依托礦坑的部分平滑面, 設置了具有挑戰性的攀巖項目。 同時在區域中合理依照過渡平緩地勢, 設計了度假村(16)以及湖面觀景平臺(10), 不僅可以品味水景, 更可以作為親水景觀體驗地; 在此基礎上依托礦產資源的實際使用優勢, 打造了礦產博物館嗯(07), 不僅可以讓游客體驗礦坑公園的發展歷史, 也可以了解花崗巖開采的一系列流程和重要技術體系, 體會我國礦業發展的整體歷程。
3.4.2 休閑養老區
廢棄礦坑公園主要面向消費群體, 因此為其提供休閑養老度假的環境, 不僅可以發揮礦坑公園本身的資源優勢, 更能夠營造良好的休閑旅游服務。其中依托礦坑的原有水體資源設置了人工湖, 建立水上的休閑療養建筑, 配合觀景平臺以及水下茶文化主題的廊橋, 不僅可以提升區域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 更可以傳承中國傳統茶文化。
3.4.3 水生態公園景區
借助礦區中的2 號廢棄礦坑, 由于其裂縫較多,形成了較多的地表水系, 水系匯聚成人工湖。 以人工湖為重點, 開發了水生態公園景觀, 并且打造了一系列衍生建筑, 例如水生態觀賞平臺、 水生動物雕塑園、 主題餐廳等等。 在植被設置方面選擇了區域本土植被, 以薰衣草為主, 設置了大量的紫色調凈化帶。 不僅迎合了海洋主題藍色的氛圍, 所設置的燈帶更可以在晚間打造如夢如幻的休閑場景。
3.4.4 農業生態區
由于礦區周邊有著較為豐富的農業資源體系,將其進行開發利用, 能夠打造農業生態區 (C區域)。 農業生態區主要發揮地方農業資源優勢, 可以構建休閑、 采摘、 觀光、 垂釣、 體驗購物于一體的現代休閑型農業體系。 觀光對象通常以蔬菜、 花卉、特種水果、 食用菌、 太空育種、 無土栽培為主, 不僅體現了新時期農業生產體系的發展優勢, 更能夠為廢棄礦坑公園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以廢棄礦坑為主構建的公園體系, 在做好景觀重塑工程的同時, 還需要落實好輔助優化策略的創新。 首先本文所闡述的礦坑為花崗巖開采礦坑, 礦坑內部的土壤流失情況較為明顯, 為了進一步提升植被以及花卉的生長質量, 首先需要落實好土壤改良。 在短時間內可以通過施加有機肥以及翻耕的方式進行土壤品質優化; 而本著持續性發展的視角,可以種植肥料性作物, 比如選擇淘汰農作物種子進行小規模播種, 在生長旺盛期進行大規模毀種翻耕,以植物碎屑作為土壤改良的原生態成分。 在植被恢復的過程中, 需要堅持做到鄉土樹種優先選擇。 鄉土樹種本身具備較強的抗性, 能夠抵御礦坑惡劣環境中的各項不良影響因素, 同時鄉土樹種和其他的資源進行協調配置, 又可以營造不同風格的植物景觀體系。
廢棄礦坑的整體環境本身有著較強的復雜性,尤其是在大規模采礦和挖掘活動結束之后, 環境破壞程度加大, 在后續景觀重塑的過程中, 不僅要考慮不同礦坑的破壞程度, 還需要考慮地區的生態發展規律; 要堅持因地制宜以及以人為本的原則, 落實好自然景觀的修復, 同時創造更多的衍生價值,不僅可以提升廢棄礦坑公園的綜合效益, 更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