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然
今年夏天,全球各地發生了不少數百年一遇的氣象災害。顯然,氣候變化已經是我們的未來常態了。與此同時,時尚界也迎來了一場變化:為了應對氣候危機,歐盟明確提出要制訂一項監管方案,應對快時尚服裝業所帶來的巨大浪費和碳排放。
歐盟這次立法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是否到了該和“快時尚”說再見的時候了?可以說再見嗎?
數據告訴我們,服裝浪費是這個時代的全球問題:歐盟每年產生的紡織品廢物達到了1260萬噸。而根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統計,在人口數倍于歐盟的我國,每年被丟棄的舊衣物約有2600萬噸。甚至有說法認為,時尚界造成的環境壓力僅次于石油化工產業。
在這些浪費中,快時尚模式“功勞”不小。今天所謂的“快時尚”時裝,源自上世紀90年代,風行的全球自由貿易潮流和廉價勞動力模式降低了發達國家的時尚產業成本,薄利多銷成為主流,企業鼓勵人們買便宜的時尚服裝,多買多換。
今天看來,當時人們沒有在意制衣工業的廢棄物和環境成本。如今已經有測算表明,制作一件T恤,整個產業鏈條上要消耗超過2700升的水。這還不算各種工序造成的污染和之后的回收難題。這么多年來,正是因為時尚企業和消費者不需要太在意這些,價廉物美的快時尚才能持續到今天。
但時過境遷,無論我們想不想繼續買買買,快時尚的業態都難以為繼了。近幾年非洲國家的抗議敲響了警鐘:此前,肯尼亞、加納等國幾乎成為了全球廢舊衣物的回收末端—成千上萬噸衣物流入當地的二手市場,或直接運到野外丟棄。如今這些“苦主”屢屢發聲抗議,要求其他國家監管紡織垃圾和舊衣物出口。
我們之前應對快時尚的弊端,主要依靠消費者的覺醒。但消費者運動有自己的問題,比如容易被商家的公關敷衍過去。舉例來說,一些商家推出了諸如“幫助處理”“以舊換新”之類的綠色選項。但不幸的是,很多這類活動,事后都被發現是“漂綠”公關秀。南風窗雜志就報道過,某品牌“回收”的衣服還是大量變成了跨國垃圾。
歐盟計劃中的監管方案則是納入“生產者延伸責任”。簡而言之就是:快時尚造成的浪費和回收問題,品牌方要自己掏錢買單。而且在非洲國家的抗議和爭取下,這一方案很大概率會被納入嚴管紡織垃圾和二手衣物出口的條目。
現在看來,在環境壓力和第三世界人民抗議下,全球各地的政府早晚都要監管快時尚產業,那么我們自然會面對另一個新問題:企業的成本會增加,沒辦法再薄利多銷,于是衣服也會變貴。
乍看起來,“可持續”的時尚好像因此減少了窮人的選擇空間。但認真一想,快時尚從其誕生開始,就是和壓低工資、增加企業利潤相捆綁的。關鍵不在于衣服有多貴,而是整個利潤分配和產業模式都有問題:不在乎環境和社會成本的生產消費,其實反過來還限制了我們的技術和勞動力福利提升、改善??鞎r尚的問題不僅僅是浪費,也是經濟模式的僵化。
既然快時尚難以為繼,那我們的行動更應該加快一些: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和相關產業,值得我們關注和投入;作為消費者,我們也可以買得更“聰明”:穿一次拍完照就放在一邊的購物模式不可持續了,那我們何不試著挑選那些更耐久,更不容易過時,更好更舒適的設計,并且借此改變我們穿衣和購買的習慣呢?耐久的衣物多了不是壞事,我們也許還會出現有趣的“中古”二手服飾產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