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 江 謝 渝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國有企業的重要基礎,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推動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是各級工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使命所在。近年來,長慶油田采油五廠工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推動產業工人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企業、工會、工人”內在聯系,聚焦價值實現、權益維護、共建共享、精神文化四類需求,找準方向、精準定位、穩步實施,鍛造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石油鐵軍”。
堅持“技能培養也是關愛員工”,樹立“缺什么、補什么,弱什么、強什么”的鮮明導向,重在培訓、強在練兵、精在創新,構建起了多層次的員工培育陣地。
全覆蓋推進技能培訓。注重不同崗位、不同層次員工需求,形成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的培訓機制,基層培訓突出崗位技能提升,廠處培訓突出特殊工種強化,送外培訓突出企業緊缺急需,累計培訓、輪訓、集訓員工3075 人次,達到職工總數的75.6%。大力實施“導師帶徒”,用崗位當講堂,以現場作考場,錘煉業務骨干“傳幫帶”的能力,兼職教師人數突破百人大關,累計評聘油田技能專家1 人、各類技師共計55 人。
全方位帶動崗位練兵。注重“練在經常、用在平?!?,建成電教室、實訓場、小型練兵場,實施崗位、班站、井區、廠處四級練兵,開展采油、數字化、消防等多工種技術比武。堅持推動以“班組對抗賽”“站點擂臺賽”為補充形式的班組勞動競賽,依托移動平臺讓百名員工與技術能手線上同臺競技,深化了“大比武”內涵。加大“采油工匠”培養力度,以賽促學、以賽代訓、層層選拔,培育了擁有1 名全國勞模、5 名省部級勞模、8 名行業技術能手的榜樣群體。
全鏈條抓好創新實踐。以創新能力統領素質提升,以創新成果檢驗隊伍成長,建立以全國技術標兵命名的職工創新工作室,形成9 名骨干帶動、6個陣地聯動的創新聯盟,實行“線上管理,線下協作,聯合運行”。推廣“五三四”創新管理法,持續開展“攻關在一線,崗位解難題”實踐活動,2個職工創新項目亮相全國發明展。暢通成果轉化渠道,明確優勢項目自主創新,重大技術難題團隊攻關,職工自主研發的微球調驅裝置得到廣泛應用。
堅持“服務下沉一級、維權上提一級”,注重源頭維護、機制維護、過程維護,持續加強民主議事、民主監督,推動工會普法,謀職工所想、替職工發聲,維護了和諧穩定發展大局。
源頭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本著“一項不漏”原則,將維護職能落實到業績考核、獎金審定、干部選聘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中,充分反映職工意愿,表達工會主張。注重與業務部門開展聯合維權,代表職工參與《安全生產管理辦法》等重要制度修訂,推動工傷認定三方協調機制,各類職工來訪的合法訴求得到協調落實,3200 余名職工享受到健康療養費貨幣化發放政策。
民主公開凸顯職工主體地位。引導職工參與企業治理,開展爭議提案調研,將提案答復向職工代表延伸,推動了焦點難點問題的民主議事進程。健全四級廠務公開管理網絡,“六表一卡一案”“四零工作法”等特色做法同步推進,搭建了職工獲取信息、表達訴求的新渠道。創新推廣“民主管理一屏清”等活動,對評先選優、誤餐費用、住房分配等事項及時公開、接受監督,保障了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暢通渠道提升全員法治意識。啟動五年普法計劃,推動法治教育向全員延伸,形成了部門參與、共同配合、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普法框架體系。搭建網上普法平臺,開展寓教于樂的普法活動,舉辦線上普法知識競賽130 余場,推出普法微劇場63期,打造了“看得見、聽得懂、傳播快”的法治文化大餐。探索“企地聯合”送法教育,開展“陽光普法直通車”活動40 余場,拓寬了職工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有效通道。
堅持以“民聲”改善“民生”,推動工作目標向“大眾化”轉變,工作方法向“菜單式”轉變,各類普惠關愛舉措精準落實,營造了“工會關愛職工、職工關心企業”的良好氛圍。
定制服務送健康。開展醫療專家進一線、中醫義診進井站,通過“理論+演示”形式,推出“你點我講”菜單式健康培訓,舉辦針灸按摩、職業病防治等講座,帶動廣大職工增強職業病防護意識。啟動 “心理關愛一線行”活動,累計為職工提供情緒管理、壓力疏導、EAP 心理測評3365 人次,幫助職工塑造陽光心態。結合一線職工居住分布,為1208個場站配備健身器材,建成覆蓋全廠的74 個健身房,“人人關注運動、人人重視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排憂解難送溫暖。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步驟,打造“愛心洗衣房”16 間,免費為職工提供洗衣服務,緩解了基層職工洗衣難的問題。針對油區乘車難、安全風險大的問題,開通“愛心倒班車”,形成“直達到崗、安全到人、服務到家”的服務方式,打通輪休返崗“最后一公里”。以城市社區為單元,組建“三級架構、網狀分布、精準服務”的志愿幫扶組織,緩解了一線工人“照顧家庭難、撫養老人難、看管子女難”的后顧之憂。
扶貧幫困送真情。建立“困難排查、動態管理、即時申報”三項制度,形成“致困分析、精準幫扶、督促檢查”幫扶模式,困難職工生活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推動“四送一幫”、大病救助、“金秋助學”等職工救助常態化開展,幫助8 個重大災害家庭走出困境、7 戶低收入家庭安心入住廉租房,實現“救助標準提高、困難戶基數下降”的“一升一降”。積極構建互助互濟第二道防線,為1300 名職工申報重大疾病、意外傷害等互助保險,全體女工免費享受特殊疾病理賠,職工抵御風險能力持續提升。
堅持“文化活動也是生產力”,發揮“大學?!薄按笪枧_”的陣地作用,以教育武裝人、以文化感召人、以活動凝聚人,形成忠誠擔當、創新奉獻、攻堅啃硬、拼搏進取的團隊作風。
主題教育唱響主旋律。教育引導廣大職工聽黨話、跟黨走,圍繞建黨百年主題,組織開展“憶長征”馬拉松闖關賽暨黨史答題,筑牢了永葆初心、為油奉獻的堅定信念。弘揚勞模精神,講好石油故事,舉辦“走進新時代、贊美勞動者”誦讀會、慶祝油田開發建設50 周年文藝匯演等活動,展現了奮斗有為的責任擔當。常態化開展“國防教育”“四德”教育,舉辦“書香滿姬塬”和“親子讀書會”等示范性主題閱讀活動,職工精神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陣地建設弘揚正能量。大力壓縮工會業務性支出,堅持改造升級為主、社會依托為輔,將經費投入艱苦一線,相繼完成基地三大活動中心設施配套,建成9 座基層職工體育場館。全力打造基層主題職工小家,建成基層“心靈氧吧”1 個,打造“職工書屋”2 個,讓職工“玩有去處、練有空間、聚有場所”。持續發展協會、培育骨干,13 個文體協會規范化運行,200 余個興趣小組活躍在生產一線,“參與活動學技能,跟著協會做公益”逐漸成為潮流。
文體聚力展現新風采。按照“兩年三個一、一年三項賽”活動組織方式,舉辦“姬塬杯”系列賽、“姬塬紅”文藝匯演,在塑形象、展風采中掀起職工拼搏熱潮。拓寬文體活動半徑,常態化舉辦音樂、舞蹈、瑜伽、太極拳等普訓班,“廚藝展示”“每日棋牌”等大眾活動持續開展,扭轉了“少數特長唱主角、多數職工當看客”的局面。搭建“文化交流、體育交往”溝通平臺,積極組隊參與省市地區舉辦的各類體育賽事,在摘金奪銀同時,架起了職工的友誼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