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平,賴顯渺,賓力軍,盧煥寧,凌維生
(桂林廣陸數字測控有限公司,廣西 桂林 541213)
中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部分行業已具備了世界領先水平整[1]。產業工人優質程度以及產業工程師的體量和能力配置上都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但是中國的制造業依然處于“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如何實現中國制造業進一步的“做大做強”,中國政府先后推出“兩化融合”及“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致力于促進中國制造業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的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2],這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場沒有硝煙的變革,也是中國制造業企業求生存,圖發展的必由之路,長存之基。
企業管理的智能化是企業運行的核心,只有通過智能制造使得生產管理智能化,才能充分控制企業的生產。相當長時期,很多人對智能化產業升級是有一定的誤解或認知上的局限性,絕大部分人的認知還是建立在幾個“機器人”自主工作的所謂“無人工廠”的認知上,其實這只是很表面的一種認知,甚至是很淺顯的,很多介紹工業4.0 的書籍也是以點代面的介紹智能化的產業轉型升級,其實真正的制造業企業智能化產業升級革命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
其實這也是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化產業升級的難點所在,對整個企業產品生產流程的優化與再造,這既要結合自己企業產品的生產工藝特點,還需要結合當前的技術先進程度,同時也要參考企業實施的成本與周期等諸多要素,這是一個很全面的考量,不是一個輕易能下的決定。甚至一個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程度都建立在工藝流程的優化與再造的基礎之上[3],而且這個工作只能以企業內部的人員來主導,是絕對不可以假手于人,只有企業的管理和工程人員才知道企業真正的痛點在哪里,才知道企業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模式,對于任何企業而言,這是一場自上而下及自內而外的產業革命,企業的每個人都是這場產業革命的主導者和參與者。如果一味地將這些工作外包,那得到的結果必然很難符合既定的產業升級要求,甚至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企業一旦確定了新的生產工藝流程,則可以結合當前的自動化技術來實現對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技術改造,這也是一個需要平衡技術與成本的艱難過程,很多東西的自動化改造并不需要建立在那些主流的、高大上的“機器人”應用上,其實機器人的應用只是制造業自動化應用技術中的一個環節,是很小的一個部分,而其他很多自動化功能的實現是不需要借助“機器人”來實行的,例如可以通過氣缸+運動導軌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通過絲桿+導軌+電機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通過齒輪齒條+電機+導軌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也可以通過液壓+導軌的形式來驅動一個動作,這些方式都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操作,而且相對“機器人”來說,具有成本更低,可靠性更好,維護更方便,升級更簡單等特點。
尤其是在自動化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秉持兩個觀點:一是要簡潔,不要把自動化過程設計得太復雜,這不是一個比誰做得更賞心悅目的工作,而是要從實際應用來衡量的結果輸出,對于任何環節來說,最簡單的就是最好的;二是可靠性為王,不少技術員在設計自動化過程,過多注重生產速度與效率,卻忽略了自動化的可靠性,其實如果一個企業的自動化產業升級喪失了可靠性,那基本上就是一個失敗的產業升級了,因為只有持續的高可靠性工作,才是自動化的價值所在。
同時,自動化改造過程并不是一個做完即止的工作,而是一個持續改造升級的過程,隨著各種生產工藝的持續優化、各種自動化技術的升級與創新及企業與市場的各種需求與配置的升級,我們的自動化產業升級都將是一個與之對應的持續而長久的過程,需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建立這種認知,需要企業高層到執行員工都思想統一。
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能化控制帶了革命性的基礎,也讓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得以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有了天然的結合條件[4],而且物聯網技術的選擇多樣性也為企業在成本平衡上帶來很大的余地,例如從普遍使用的低成本條碼掃描,再到升級版的二維碼掃描,然后到RFID 射頻技術等,讓我們在實現物聯網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這對于制造業不同行業,不同需求和不同投入的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包容。
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適合的技術,特別是物聯網技術,很多人都單純的以技術的先進性來衡量一個技術的價值,而對于企業而言,技術的應用要與企業的自身的實際條件相結合,既要考慮實施的功能,也要考慮實施的成本,既要考慮實施的效果輸出,也要考慮實施的迭代能力,并從這些影響因素里找出最適合自己企業的物聯網方式,以最高效而合理的成本來推行自己企業的物聯網產業升級[5]。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企業的信息化經營管理模式已經成為了未來制造業企業的一種標配需求,可以很肯定的說,自動化生產產業升級可能并不是每個人企業都需要的或者都有能力去做的,但信息化的管理產業升級肯定是,因為企業的信息化產業升級并不絕對性的建立在企業自動化產業升級的基礎之上[6],它是可以單獨來大力推進的。
現在討論的智能化改造,其實是對自動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一種深度融合的統稱,任何智能化產業升級都需要涵蓋自動化和信息化兩個方面[7]。如果脫離了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來談企業智能化是很片面而失真的,因為信息化技術將來的市場前景要遠遠大于自動化技術,它有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客戶需求。可以很確定的說,任何行業,任何企業將面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產業升級需求。
所以即使是制造業企業,在全面實施自動化生產的產業升級過程中遇到技術阻力和執行障礙時,可以考慮先做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產業升級,先從工業軟件研發與應用開始,逐步的推進企業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過程[8],這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和探索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制造業企業的信息化產業升級主要包括多種信息化系統的引進和開發[9],如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MES(生產執行管理系統)、CRM(銷售管理系統)、PDM(產品數據管理系統)、QMS(質量管理系統)、OEE(設備運維系統)等信息化管理系統,全面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在產、供、銷、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等諸多方面形成全新的數字化生產管理模式[10]。
什么樣的生產模式,就需要配備什么樣的企業人才結構,這是一種很常識的認知,隨著智能化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與之對應的企業人才結構需求變化也會隨之而來,從目前的現狀而言,無論是企業還是各大專院校都沒有做好準備,絕大部分人對此充滿期待,也充滿恐懼,期待的是整個行業的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高利潤和高競爭力[11],恐懼的是自己的能力如何才能與之匹配,起碼不要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尤其是底層從業者更是如此。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企業,無論是基層的員工,還是高層管理者,都對制造業產業升級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而且從目前的大環境來看,這種局面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但是這種觀望也將意味著被淘汰,其實每一次產業革命的前期,都會有很多人或組織報以謹慎的觀望,而他們最后就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和陪葬品,任何革命都是以犧牲無數人的當前利益為代價實現的,這是歷史和技術發展的規律。而不想被淘汰的唯一出路就是與時俱進,持續的學習與迎接挑戰。
智能化產業升級,淘汰的一定是那些從事重復的、體力的、簡單的、無技術含量的工作的從業者[12],而這個階層的從業者又存在一個天然的劣勢,那就是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都很低下,他們不愿意改變,更不愿意接受改變,所以當時代前進的大潮來臨的時候,他們會成為最新的犧牲品。當然相對應的社會教育體制也存在變革的需求,現在的大學教育,對于智能化產業升級的實質性教育內容幾乎為零,更多是停留在一種懵懂而粗獷的認知上,不僅學生需要被教育,老師也應該被培訓,因為即使是很多老師也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認知,如果強求他們去教導學生,這無疑是趕鴨子上架了。同時,社會職業教育也應該得到更廣泛的發展與準入,不能將人才的培養成本完全推給企業來承擔,試問有多少企業能夠輕易的消化這些培養成本,有多少企業在做著“為他人作嫁衣裳”的高成本無效人才培養,而且這種培養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這對企業和新人們來說都是很關鍵的因素。
其實,自從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后,政府在智能化產業升級的投入是有目共睹的。各種各樣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培訓方案與課程的輸出與推送,各種各樣的資金扶持項目的推進與上馬,都為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巨大的指導價值和保障基礎。但是,我們也關注到一個現象,政府層面推送的培訓課程更多的停留在概念認知上和宣傳鼓勵上,并沒有聚焦在技術與實施的層面,其實政府更應該注重技術性的推介和實戰型實施人才的培養,真正幫助企業在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上找到具有可行性的切入點,并基于這個切入點打造具有標桿意義的示范項目或工廠,并逐步的由點及面,從局部到整體的實施企業的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工作[13]。
在項目資金的資助上,當下的很多政策性項目還是門檻太高,尤其是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連進入的門檻都夠不到,往往這些資金成了各個行業頭部企業的專享“蛋糕”,而這些企業本身在做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方面就有優勢[14]。無論是從人才、技術,還是資金的規模都是如此,這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馬太效應,好的越好,多的越多,差的越差,所以政府部門的政策有必要向中小企業做適當的傾斜,盡量降低企業申請門檻,做到“雨露均沾”,從而全面推進制造業企業的全面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工作[15]。當然,我們也需要看到,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對于政府而言,也是一個新東西,政府部門也需要在各個方面進行探索和測試,很多時候需要持續的投入和不斷的糾偏才能真正做好具體的工作,所以從當下的政府角色及相關成果而言,還是非常值得贊許和肯定的,我們也相信,政府的持續關注和推動必將大力的促進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快速發展[16]。
智能制造的發展隨著自動化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呈現出更具融合力的發展勢態,制造業企業經營生產管理的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成為了其發展的必由之路[17]。在國家層面也出臺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了中國在2025 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步;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化轉型[18]。
比較典型的案例如2018 年,COSMOPLAT 平臺被評為全國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該平臺工包括智能制造、模塊采購、協同開發、交互定制等7大模塊,可以為企業提供互聯網工廠建設、大規模定制、大數據增值、供應鏈金融、協同制造、知識共享、檢測與認證、設備智能維護等服務[19]。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無人工廠,安燈工廠,工業大數據應用等多種形態的先進制造技術會被更廣泛、更高效的應用于制造業企業[20],從而進一步提升制造業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優勢,真正實現中國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的工業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