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光遠 梁 帥
1950年8月,人民海軍在北京召開了海軍建設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重要會議,當時把這次會議稱作“海軍建軍會議”,又稱“八月會議”。會議專門研究了海軍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方向問題,制定了海軍建設的方針、原則和三年建設計劃,對海軍創建時期各項工作的開展,保證海軍組織建設和作戰、訓練等各項任務的圓滿完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1949年4月,華東軍區海軍成立。由于當時解放戰爭還在進行,對于建設一支什么樣的海軍和如何建設這支海軍,在領導思想上并不十分明確。
毛澤東主席關于海軍建設的一系列指示,指明了海軍建設的方向和長遠目標。1950年4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正式成立,蕭勁光任司令員,王宏坤任副司令員,劉道生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羅舜初任參謀長。6月22日,中共中央批準海軍成立臨時黨委,由蕭勁光、王宏坤、劉道生、羅舜初、雷永通5人組成,蕭勁光任書記,劉道生任副書記。隨著海軍青島基地、中南軍區海軍的開始籌建,三大戰略區海防的基本格局初步明確。這時,建設一支什么樣的海軍和如何建設海軍的問題,便提上了海軍黨委的議事日程。
6月下旬,海軍臨時黨委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黨委成員大部分來自陸軍,雖然熱情很高,都有決心把工作做好,但不太懂海軍。大家一起回顧調來海軍幾個月的工作情況,談自己對做好海軍工作的一些想法,一致認為海軍初建時期,有大量日常工作需要處理,但海軍機關是個決策機關,必須著眼解決那些關系海軍建設的全局性的問題。在華東軍區海軍成立后一年多的時間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給的海軍的任務是,組成一支有一定護航和運輸能力的海上力量,準備配合陸、空軍解放臺灣。朝鮮戰爭爆發后,黨中央決定將解放臺灣的任務推遲,并指示海軍研究一個三年計劃,一面備戰,一面從事長期建設。

八月會議后大批知識分子加入人民海軍
面對變化了的形勢,海軍決定在北京召開研究海軍發展方向、大政方針的建軍會議。會議聽取華東軍區海軍、大連海校、華東海校一年來的工作情況和海軍青島基地籌建情況的匯報;根據形勢、任務,著重討論“建設一支什么樣的海軍”的問題,對海軍建設的重點和艦隊建設的步驟、各地區和學校的任務、建軍思想及政治工作、后勤建設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并在此基礎上制定海軍三年建設計劃。
為召開這次會議,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先當面向時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請示,隨后呈報了正式書面報告。為做好會議各項準備,海軍幾位領導同志多次在一起交談,商定會議要著重解決的問題。根據軍委指示,海軍會前制定了《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蕭勁光抓總,羅舜初具體領導和組織這項工作。
6月30日,即朝鮮內戰爆發后的第5天,周恩來總理對蕭勁光轉達了中央對當時形勢發展的估計和態度。周總理說,我們看待當前的形勢,“懼無根據,喜不麻木”,這才是正確態度;我們軍隊的打算是,陸軍繼續復員,加強海、空軍建設,并對海軍制定的《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表示同意。
7月13日,朱德總司令就海軍建設及燃料等問題給蕭勁光等海軍領導寫了一封信,要求加強海軍建設,“就必須有造船廠、飛機廠,有了這兩種廠能自造還不夠,必須要有石油廠,才能強化起來……望你們商同東北工業部及燃料工業部,定出五年計劃與合同”。

毛主席視察海軍
幾天后,蕭勁光又向朱德匯報了海軍擬制三年建設計劃的初步設想。朱德對海軍建設作出進一步指示。他要求利用現有的時機和兵力,首先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島嶼的防御工事、防御設備建立起來,把各基地組織起來;這應成為當前的工作任務,且應成為首要任務之一。朱德再次提醒海軍注意解決燃料問題。他強調,中國地方寶貴,寸土都要保護,海軍的防衛在海上;招兵要注意招收熟悉水性的人,海司要在海上建立生產基地等。之后,海軍把周總理、朱總司令的相關指示,都貫徹到海軍建軍會議的文件和海軍建設計劃中。
8月9日,即海軍建軍會議正式開始的前一天,周恩來主持召開會議,研究海軍三年建設計劃問題,聶榮臻同海軍司令員蕭勁光等應邀參加。8月10日會議召開。蕭勁光、王宏坤、劉道生、羅舜初、雷永通、趙啟民、張學思、夏光、張漢丞、李資平等參加會議,海軍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衛生部有關領導11人列席了會議。
《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是這次會議討論的重點。該計劃草案是由時任海軍參謀長羅舜初主持起草的。遵照軍委首長的有關指示精神,《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提出了三個艦隊防區劃分,包含水面艦艇、潛艇、航空兵和岸防部隊等兵力編成的海軍編制體制,具體擬定了須建立多少支艦隊、多少個航空師,多少個海岸炮兵團;提出了自造、改裝和購置的艦船、飛機、岸炮數目;規定了要建設多少個基地、水警區、巡防區,修建多少個碼頭、倉庫、機場、基地,開辦幾所學校,培養多少干部等。《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為海軍在三年之內各方面建設,勾畫了一幅鼓舞人心的藍圖。同時還確定了海軍建設、裝備發展需遵循的政策原則。會議對《海軍三年建設計劃》(草案)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對其中許多內容從項目的數字到思想表述都進行了多次認真的修改。
會議開了21天,到8月30日結束。會后,蕭勁光、王宏坤、劉道生、羅舜初聯名將海軍建軍會議總結和三年建設計劃上報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周總理,并附信說明:海軍制定這一計劃的基本依據是目前我國經濟條件,結合執行作戰任務之最低需要。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極為重視,數次與海軍領導商談海軍建設有關問題。
會議明確了今后海軍建設的具體方針路線。“海軍建設的方針是精干的方針”。提出這一方針的主要依據是:人民解放軍在戰略上是防御的,在戰術上則是進攻的;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低;人民海軍本身沒有基礎。
因此,會議明確而又具體地規定海軍建設所要達到的目標,即裝備水平和戰斗能力是“現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建設的規模和質量是“精干的、輕型的海軍力量”。之后,進一步充實、完善了這一方針的內容和提法,從而形成了對海軍建設方針的完整表述:“從長遠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于攻防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斗力量。首先組織利用和發揮現有力量,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發展魚雷快艇、潛水艇和海空軍等新的力量,逐步建設一支較強的國家海軍。”后來,機關在文件中明確、簡潔地概括為以“空、潛、快”為重點。這一海軍建設的具體方針,曾在較長時間內指導著海軍建設。

周恩來總理在海軍司令員肖勁光的陪同下在青島檢閱艦艇部隊
會議確定海軍建軍路線(以后又叫組織路線或組織原則):“在我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以工農為骨干,以解放軍(指人民解放軍的陸軍)為基礎,吸收大量的革命青年知識分子,爭取團結和改造原海軍人員,建設人民的海軍。”在一年后召開的海軍首屆政治工作會議上,又確定把科學技術人員包括進去,將其中一句改為“吸收大量革命青年知識分子和科學技術人員”。
會議確定的海軍建設方針、路線和制訂的三年建設計劃,初步解決了建設什么樣的海軍和如何建設海軍這一重大問題。經過艱苦創建,至1955年底,海軍初步建成了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岸防部隊、陸戰隊五大兵種,及各種專業勤務部隊。
由于形勢發展、環境條件變化,三年建設計劃中列舉的項目內容后來沒有能夠完全實現,但其基本精神、指導思想等,不僅在海軍初創時期的建設中發揮了積極指導作用,保證海軍部隊勝利完成了當時擔負的各項戰斗任務,而且在以后海軍建設的相當長時間里,都指導著海軍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