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朱玉萍 蔣知瑞 肖 旭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北京 100081)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學科建設、學術創新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各學科新興領域的迅猛發展以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國家新聞出版署每年批復一批新創的學術期刊或者原有學術期刊更名、變更辦刊宗旨等。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官網—“辦事服務”—“許可結果”,2021 年批復的新創學術期刊58 種,批復的更名學術期刊103 種;2022 年批復的新創學術期刊18 種,批復的更名學術期刊72 種,其中很多更名的學術期刊辦刊宗旨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參照相關文獻的做法[1-2],由于期刊評價中定量數據一般含有5 年影響因子,本文把近五年新創學術期刊及變更辦刊宗旨的更名期刊統一定義為“新創學術期刊”(以下簡稱為“新期刊”)。
對于更名的新期刊,大部分沒有被評為核心期刊或者未被引文數據庫收錄,因此,絕大部分新期刊由于創刊時間短、知名度低、影響力弱,所以新期刊往往缺乏稿源,尤其缺乏優質稿源,勢必面臨著生存問題。[3-4]
此外,很多高校、研究所規定研究生畢業和科研人員職稱評定的硬性條件之一是要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而國內“核心期刊”的遴選體系是以定量評價為主,評價機構要計算3 年、5 年影響因子,這些都需要有一定年限的數據支撐,一般學術期刊至少需要3 ~ 5 年,甚至7 年的數據累積才有資格參加評選[1,5-6],這非常不利于新期刊的健康發展。
但是,新期刊創刊或更名前都是經過較為系統的調研和學科發展趨勢分析,定位在新興學科、快速發展學科或多學科交叉融合領域,滿足該領域學科交流、成果發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獨特性[6],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
關于新期刊的辦刊,很多業內人士進行了研究和探索。李小平[4]結合自身的經歷介紹了新期刊《電氣工程學報》的運作過程,從組稿、檢索源的拓展、利用并策劃學術會議提升新期刊的影響力。馮慶彩等[7]以個案研究為主,分享創刊經驗。向清華等[8]分析了新期刊質量建設的三個關鍵點,即:樹立小而專精的理念、借鑒國內外優秀期刊的辦刊經驗、走開放與合作之路,從而希望在短時期內提升期刊質量,擴大影響力。劉燕珍等[9]從學科或出版商角度分析SCI 新刊出版動態及對中國科學院英文科技期刊的啟示。俞征鹿等[10]從全球科技期刊市場規模、市場的進入與退出狀況出發,探討了中國英文科技新刊的市場營銷策略。
《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期刊系中國地震局主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辦、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協辦的地球與行星物理相關的學術刊物,原名《世界地震譯叢》。2020 年獲批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變更辦刊宗旨,2021 年起以新刊名運營。2022 年期刊文種由中文變更為中英文。盡管是更名,原期刊是刊登翻譯類文章,更名后刊登原創文章,所以原刊物收來的稿件均不適用,需要一切從零開始。本文以《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期刊為例,探索新期刊的辦刊之路,以及在智能時代下,如何利用新型的智能工具更好地創辦新期刊。拋磚引玉,以期更多的同行關注新期刊“弱勢群體”,呼吁完善“核心期刊”遴選體系,促進中文期刊的繁榮。
期刊的定位非常重要,在創刊或更名前,要結合主辦、協辦單位的研究領域、科研優勢等,展開科研市場調查,了解目前發展迅猛的學科方向以及可能交叉融合的領域,確定辦刊宗旨、期刊名稱、讀者對象、主要欄目、主要內容、辦刊語種等諸方面內容。
《世界地震譯叢》于1970 年創刊。在創刊之初,國內關于地球物理學研究領域的科技期刊較少,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有較多的期刊來發表地球物理學的研究成果。為此,《世界地震譯叢》辦刊宗旨是跟蹤國際地學科研前沿命題,著重精選國際地學科學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論文、報告,全文譯載,為國內地震科研人員提供國外文獻的中譯本。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等迅速發展,科研人員的外語能力不斷提升,《世界地震譯叢》的辦刊宗旨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我國對外改革開放的程度不相吻合。經主管、主辦單位和期刊編委會專家討論,商定更改期刊名稱和辦刊宗旨,以順應我國地震科技發展的需要。
經過調研,地球科學的關注點正在從行星地球本身,延伸到太陽系的各種星體,地球科學工作者的舞臺已擴展到整個太陽系。而且國際上學科發展的趨勢是將對行星科學的研究整合統一到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國內很多高校有相關學院,如: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等,相關科研成果豐富。國內僅有一本相關的英文期刊,我國高水平論文的發表量很大,但遺憾的是,有95%的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現實非常嚴峻。
經過多方論證,將《世界地震譯叢》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辦刊宗旨為:刊載地球與行星物理領域研究新思想、新技術、新進展,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提高我國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
考慮到新期刊面臨的稿源問題,希望能吸引一部分投到國外的英文稿件回流,經編委會討論決定變更期刊文種為中英文,即《地球與行星物理論評(中英文)》(以下簡稱《論評》)。
在期刊更名獲批后,緊要任務是組建編委會。《論評》涵蓋地球物理和行星物理相關的多個領域,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行星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及大氣物理學等。期刊涉及科研領域廣,跨越四大學科,根據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分別邀請相關專家加入辦刊團隊,每個學科至少有一位副主編負責。實行主編+副主編負責制。
為了加快期刊的發展,充分發揮青年學者活躍的創新思維、較高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科研產出等優勢,并為編委會培養后備力量,《論評》于2021 年底組建了青年編委會。
稿件的質量離不開審稿專家團隊的把關。《論評》涉及的領域從原先一個學科延伸到四個學科,需要補充審稿專家團隊。采取的措施:(1)編委和青年編委都加入審稿專家團隊;(2)副主編推薦審稿專家;(3)要求投稿作者推薦3 ~5 位審稿專家,及時加入審稿專家團隊;(4)把本單位其他期刊,例如《地震學報》《CT 理論與應用研究》等,相同領域的審稿專家共享到《論評》。
編輯部的專職編輯均具有博士學位,具備專業知識和編輯知識,在期刊建設、選題、熱點和前沿和期刊國際化發展規劃等方面都具有豐富的經驗。編輯部收到投稿后,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制度。責任編輯進行初審,初審不合格的稿件退稿。初審合格的稿件,通過采編系統,邀請相關副主編推薦審稿專家。專家審稿意見都返回編輯部后,專職副主編審讀稿件,根據初審和外審意見,作出總體評價,具體流程見圖1。

圖1 復審稿流程圖
作者修改返回后,將修改稿和修改說明上傳到投審稿系統→編輯再反饋給審稿專家→專家確認修改情況,直到專家認可為止。
再根據稿件所在學科,相關副主編根據初審、外審、復審意見,對稿件進行終審。
定下期刊當期出版的版面,并清點校樣后,交主編審核。主編審核通過后,簽發。
期刊的官網是門面,更名后借鑒優秀期刊的官網,與北京仁和匯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及時完善《論評》官網的中英文網頁、啟用新的采編、排版系統。
期刊采編系統為XML 生產管理平臺,集投稿、審稿、排版、傳播、數據檢索于一體,是動態在線內容服務的大型數字化平臺,服務領先,實現了期刊產品數字化與出版流程數字化。
XML 生產管理平臺有利于作者、編輯部及排版人員之間進行信息整合,實現期刊內容高效重組、多元發布。文章排版后就可輸出并轉換成多種格式,如PDF、XML、HTML、EPUB 等。及時在期刊官網的“優先發表”發布,隨文章編校過程各階段即時更新,方便讀者閱讀、下載、引用及分享文章。
《論評》官方網站建設了論文開放獲取平臺,方便讀者查詢、閱讀與下載。與本單位的其他期刊互通數據,實現跨庫檢索,稿件流轉及作者、讀者信息共享等。
新期刊創刊初期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缺少稿件、缺少固定作者群,更別說優秀的稿件了。文章的學術質量是學術期刊的生存之本,學術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論評》采取的策略是出專刊。首先請主編、副主編或高被引的專家根據其相關領域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確定專刊的主題并擔任專刊的特約主編,利用這些專家的學術影響力和朋友圈吸引優秀的稿源,這樣既能保證稿源還能保證稿件的質量。《論評》2021年出了2 個專刊,2022 年出了4 個專刊。由于《論評》涵蓋四大學科,出專刊還便于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閱讀,此外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做宣傳時,帶對應的專刊前往發放,這樣更有針對性,目標更明確,宣傳效果更好。
2.4.1 微信公眾號
《論評》創刊時間短,還沒有固定的作者群。為了更好地宣傳文章,采用“借船出海”的策略。與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其他四種期刊一起建立了“震球期刊”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借助《地震學報》《CT理論與應用研究》等有影響力的期刊吸引粉絲。每期文章刊出后,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當期文章的標題、作者、摘要等信息,面向公眾、朋友圈、工作群及時推送與宣傳,確保有很多專家、學者關注、閱讀。[11]
作者可通過關注該微信號實時獲取其文章出版過程中各階段的PDF 排版文件,實時做到作者、編輯、排版之間的互動,用優質服務來固定作者群。關注微信公眾號的讀者,通過手機、電腦可直接閱讀、下載或轉發全文。
2.4.2 郵件推送
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的宣傳效果受限于粉絲數量,且不能做到精準推送。相比之下,郵件推送則是一種更為簡單高效的傳播方式。[11]《論評》根據每期文章的關鍵詞,利用大數據,檢索近五年或十年的專家和作者資源庫,啟動點對點郵件推送工作,將期刊文章精準推送至相關專家和作者郵箱,每期推送郵件五萬封左右,郵件的平均打開率達到15%。
2.4.3 編委宣傳
編委多為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學術界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經常參加學術會議等社交場合,自帶流量和關注度,由其親自宣傳和推廣期刊內容必能使傳播效果倍增。《論評》為編委們定制了期刊的宣傳海報、約稿函和PPT,供編委在做學術報告時推介期刊使用。
還邀請知名專家、編委舉辦 “地球與行星講堂”線上學術講座。利用專家的學術優勢拓寬宣傳渠道,提升傳播效能,吸納更多學者關注微信公眾號、關注期刊。
2.4.4 參加學術會議宣傳期刊
學術會議為我們提供了與專家、作者、讀者及時交換信息的平臺。能及時了解學科動態及發展前沿。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可以發放期刊、文創用品等來宣傳期刊,提高期刊的顯示度,從而讓更多的科研人員知曉期刊、了解期刊,主動爭取科研生力軍投稿。
通過參加學術會議,還可以和部分編委見面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對期刊的一些看法及期刊需改進的方面等信息。
參加學術會議時,積極聆聽學術報告,尤其是分會場的邀請報告,一方面了解最新的研究熱點,另一方面與邀請報告的專家約稿。
2.4.5 搭建海外學術推廣平臺
為進一步提高期刊的國際知名度及影響力,增加文章海外閱讀量與被引量。《論評》在國際主流社交媒體平臺Twitter(推特)、Facebook(臉書)和LinkedIn(領英)上搭建了期刊官方主頁面,已陸續挑選優質中英文文章進行凝練,及時發布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上,并與相關國際學者互相關注,第一時間將期刊文章推送至國際學者面前。
眾所周知,依據目前國內大部分的評價體系定量指標,期刊創辦3 年后才可能有當年的影響因子,有的評價機構還要考慮5 年影響因子。所以遴選周期過長,新期刊不可能很快地加入“核心期刊”。盡管新期刊創刊時間短,知名度低,但有不少新期刊內容新穎獨特、具有跨學科等優勢。[1]現有的期刊遴選體系忽視了新期刊這個“弱勢群體”,而這又是很多高校、研究所衡量研究生的論文能否達到要求的標準。因此新期刊很難吸收到優秀的稿源,大量優秀文章外流到國外期刊,從而限制了中文期刊的繁榮發展。
有不少英文創刊一年或兩年就被SCI 收錄[6],SCI收錄的評價體系值得學習和借鑒。新期刊作為期刊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評價機構除了關注“老期刊”外,也應該關注新期刊發展,根據新期刊的特色和定位,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與推廣,該技術已經滲透到學術期刊從內容生產到傳播的各個階段[13],可充分利用其能力發揮優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期刊出版的深度融合。
(1)專刊選題與組稿。目前《論評》專刊的選題主要來自編委專家。在數字化時代,基于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可以借助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數據資源,檢索分析科研熱點,為選題策劃提供有效依據。
(2)文章初審、查重。《論評》目前收到新稿件后,首先利用萬方數據庫查重,形成查重報告。引入人工智能后,增加關鍵詞查錯功能,如政治性術語的表達等,減少編輯的工作量。
(3)文章關鍵點、亮點的提取。結合中國知網提供的知識圖譜工具,借助各種屬性關聯,發現相關研究動態、相關研究機構、相關研究人員等,為文章的進一步推廣和研究深入提供建議性幫助。
(4)動態專家名錄建設。借助中國知網的知識圖譜等工具,按研究方向建立期刊專家名錄。為約稿、組稿、稿件評審提供有效支持。
(5)文章推薦閱讀。郵件推送是很多專家愿意接受的方式。《論評》目前是根據每期所有文章的關鍵詞檢索專家,然后整期推送。這樣做的缺點是,不是刊出的每篇文章都適合所有專家。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檢索專家的聯系方式,進行單篇推送,真正做到點對點郵件推送。
本文以《論評》期刊為例,介紹了新期刊的辦刊之路:優秀的辦刊團隊是期刊的靈魂;XML 生產管理平臺,集投稿、審稿、排版、傳播、數據檢索于一體,界面優美,使用方便,只要作者關注了微信公眾號,即使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不是好友,編輯也可以與作者實時交流,為作者提供便捷的服務,“吸引回頭客”,為固定作者群提供保障;文章的學術質量直接影響到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出專刊是保證新期刊稿源最有效的途徑;在數字化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文章刊出后,有效地、精準地宣傳推廣,才能讓更多的專家、學者、研究生及時看到新刊出的文章,增加下載、轉發、引用的機會。
《論評》更名近三年,通過編委團隊、青年編委團隊、審稿專家和編輯部的共同努力,2023 年3 月,《論評》正式被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開放存取期刊目錄)數據庫收錄。2023 年4 月,《論評》被ICI World of Journals(哥白尼索引期刊數據庫)收錄。2023 年6 月,《論評》被EBSCO 數據庫收錄。
被DOAJ、ICI、EBSCO 數據庫收錄是對學術期刊的“資格認證”,說明《論評》遵循了較高的學術準則和出版標準。對作者而言,被DOAJ、ICI、EBSCO收錄能夠極大地提高研究內容的傳播力,從而提升學術影響力。
在目前的國內評價體系下,由于新期刊辦刊年限短,新期刊往往游離于各家評價體系之外,呼吁完善現有的評價體系,促進新期刊的健康發展。
困難和機遇并存,新期刊不能坐等,應該抓住機遇,積極進取,在提高期刊質量的前提下,了解CSCD、EI、SCOPUS 等申請條件、申請途徑和要求,定期寄送樣刊,創造條件積極申請,打鐵還須自身硬,通過多方努力促進新期刊出版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