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焱



摘? 要:隨著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空間建設的要求呈上升趨勢。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為背景,運用社會學與設計學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與發展策略,打造設計新、理念新、功能新的綜合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推動“十四五”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夯實基礎。
關鍵詞:豫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空間設計;調研報告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鄉市社科聯調研課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與發展策略研究”(SKL-2022-219);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環境社會學視角下豫北民居發展與優化策略研究”(2023-ZDJH-146);河南工學院教改項目“基于四新背景下重塑雙創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2021-ZD011)研究成果。
公共文化空間是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構筑的包括公共文化設施、場所和文化活動在內的物理場域,是城市或者農村居民公共文化生活重要載體[1]。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同屬公共文化空間,雖然受到空間類型、地理位置以及功能屬性等因素影響,但在實際建設中兩者仍有許多相同之處。在數字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面對數字化發展帶來的強烈沖擊力,如何在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基礎之上更新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已經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發展建設研究的熱點話題[2]。
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為指導,在數字背景下,從社會學與設計學角度出發,開展實地調查研究,走訪各類型公共文化空間,挖掘地域文化,深入研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與發展策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保護鄉村地域文化,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與發展策略理論,更好地完善新型公共空間建設,進而提高國家文化實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推動高質量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體系的建設。
一、調研概況
新鄉市,位于河南北部區域,曾作為平原省(民國時期存在,現已撤銷)省會,南鄰黃河,北依太行,緊鄰鄭州、開封、鶴壁、安陽等地。新鄉市作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重要成員,是豫北地區首批國家公路樞紐城市。隨著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發展,新鄉市各區縣公共文化空間數量也逐年上升。2022年,隨著新鄉市馨香書坊建設,新鄉市公共文化空間數量又邁向了新的臺階。
調研方法以訪談、拍照及問卷調查等形式為主,主要針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樣式、空間布局及使用情況等方面開展調研。在征得工作人員同意后對其進行測繪、拍照,并與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讀者年齡、讀者反饋及對于公共文化空間亟需改進的地方。為便于調查問卷投放與收集,采用網絡調查問卷形式隨機發放,收集整理后進行數據統計。調查問卷以電子問卷為主,便于投放與收集,收集整理后進行數據統計,歸納和總結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優缺點。
根據研究方向,圍繞新鄉市市區及所轄縣鄉鎮等地開展調研,選取新鄉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文化空間進行調查研究(如圖1)。調研時間從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分別從城市與鄉村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空間作為重點調研對象。走訪調研15座公共文化空間(見表1),空間類型包含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以及新建城市書房等場所,投放調查問卷250余份,收回有效問卷230余份。
二、新鄉市公共文化空間現狀分析
調研公共文化空間以圖書館、博物館及馨香書坊等場所為主(見表2)。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同類型空間的布局雖大致相同,但受地域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走訪調研發現,與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相比,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數量呈上升趨勢。近年來,新鄉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以展覽場所與馨香書坊為主。在調查研究過程中,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優化。
(一)圖書館
走訪新鄉市圖書館,其中撒哈拉圖書館室內設計無論是材料還是布局都更為新穎,建成后一度成為新鄉市市民網絡打卡圖書館(如圖2)。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由于擴建以及空間布局等問題,導致撒哈拉圖書館商業化更為嚴重,原本安靜的閱讀區因為旁邊的售賣區域顯得格外嘈雜,動靜分區不明確,部分天花板吊頂在設計中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圖書館建設方面存在著圖書分類的問題,許多市民在借閱圖書或購買圖書時常常會咨詢圖書位置。通過實際走訪,圖書館室內設計與裝飾風格不同,定位不同,受眾群體也不相同,撒哈拉圖書館中讀者以中青年為主,年齡分布在15~35歲左右。
(二)城市書房
新鄉城市書房建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22年已建造101座“馨香書坊”,而“馨香書坊”的建成推動了新鄉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筆者走訪調研新鄉市新建城市書房10座,涉及10多個鄉村街道。城市書房空間布局大多為一層,二層建筑相對較少。在封丘縣城關鎮百年古巷內的馨香書坊建設相對更完善,空間功能分區明確,裝修風格新穎,運用玻璃天窗采光充分,圖書分類標識清晰(如圖3)。
在實際走訪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由于大多數書房是新建空間,并非每一座馨香書坊都像封丘百年古巷館一樣配置合理,一些空間建設還須進一步完善,許多馨香書坊在空間設計方面缺少衛生間與儲物功能的空間,空間利用率有待提升,影響了空間的美感與便捷性(如圖4)。許多空間雖然配備了兒童閱讀區,但在家具配備使用方面對于兒童的保護性還有待加強,兒童閱讀區書架配備雖具有美觀特點,但無法兼顧實用性。在家具配備細節處還需進一步優化設計(如圖5),可以在家具轉角配備硅膠保護套,能夠有效保護兒童的人身安全。
在圖書分類方面缺少明顯的分類標識,增加讀者尋找書籍的難度(如圖6)。在電源使用方面,存在配備電源插口但無法使用的問題。在借閱圖書方面,城市與鄉村建立的馨香書坊不能夠互通,無法實現通借通還。關于新鄉城市的“馨香書坊”,許多市民表示不清楚,只是知道有這么一座圖書館類型的空間,不知道怎么進。因此,加大推廣力度,已經成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發展中的重要環節。
(三)博物館
實地走訪新鄉市平原博物院和長垣市中國烹飪博物館。新鄉市平原博物院成立于1947年,是全國重點博物館,整棟建筑為三層,一層為倉庫、技術以及設備空間,二、三層為辦公和展示空間,大小展廳19個,平原博物院二層為牧野華章,內容以新鄉歷史發展為主,展示了新鄉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宋元明清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呈現出牧野地區的燦爛優秀的地域文化以及勤勞善良、踏實淳樸的人文精神。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興起,新鄉平原博物院為了進一步增強文化傳播力度,已經運用數字化技術打造線上博物館,但在實際走訪過程中,線下虛擬空間的發展建設相對較緩,如果能打造線下虛擬展示空間,能夠更好地推動新鄉市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
新鄉市中國烹飪博物館,位于新鄉市長垣市食博園,實地走訪調研過程中,中國烹飪博物館無論是場館建設還是空間智能設備的運用都更為新穎。特別是感應燈光的運用增添了博物館的科技感,地理位置的選址比較合適,距離高速收費站不遠,緊鄰長垣市體育館、文化館以及圖書館等文化空間場所。烹飪博物館位于食博園中,游客在觀賞完烹飪博物館后可以第一時間品嘗長垣美食,不僅能提升游客體驗感,減少旅游過程中尋找美食的煩惱,更有助于推廣新鄉市長垣飲食文化。
三、新鄉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的可行路徑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于如何賦能公共文化空間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進一步推動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構建人民滿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打破常規,運用新技術、新理念以及新方法開展研究。近年來,針對公共文化空間進行改進、再設計等改造項目越來越多,為了迎合旅游發展,新建改造也成為一大趨勢。公共文化空間的改造確實改進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暴露出空間功能性不足的問題。首先,忽略了空間的融合性以及公共文化空間多元化發展,研究角度較為單一,忽略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城市印記不夠凸顯,鄉村文化挖掘與應用有待提高,設計理念過于保守,空間布局不夠新穎,空間整體缺少文化氛圍。設計方案中缺少對空間演變過程的分析,提出的發展策略與空間設計未能在實踐中實現融合,從而導致方案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容易造成公共空間資源的浪費。其次,新建城市書房中,由于缺少衛生間、辦公以及儲物等功能的空間,從而導致許多物品堆放在公共空間,造成視覺混亂,降低了讀者的體驗感。
(一)整合公共空間資源,優化空間布局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優化設計過程中,提出在公共文化空間中植入多功能空間的策略,營造多功能空間,提升單一功能屬性空間的利用率,討論空間行為與環境設計的關系,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做細致的優化設計。運用環境行為學理論及研究方法,以行為與環境關系為理論依據,針對部分場館中空間利用率低的問題,進行空間功能優化的研究。通過實地調研,觀察人們進入場館后的行為方式,掌握行為和室內空間的關系,梳理人流動線,為空間資源整合提供數據支撐,將一些輔助空間進行整合,明確人流動線在原有的功能屬性上賦予新的功能。從嗅覺、觸覺、視覺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感官及行為方面在公共文化室內空間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游客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公共文化空間仍缺少人性化設計,對殘障人士游覽無法提供便利。
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深入,鄉村文化振興關注度上升趨勢,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則更多圍繞挖掘鄉村文化、保護地域文化以及民風民俗等內容開展,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凸顯地域文化,滿足鄉村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要與所在區域相結合,融合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人文環境、非遺文化等內容。拓寬公共文化空間研究范疇,探究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多元化發展策略。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方面,將公交站、商業場所、旅游民宿以及接待大廳等具有傳播公共文化屬性的空間,納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研究范疇,整合公共空間資源,賦予公共空間更多的文化功能。
(二)引進數字化技術,增強沉浸式體驗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指明新的方向,數字化技術的成熟促進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不斷向前發展。因此,在數字化發展背景下,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公共文化空間設計,為公眾營造出具有文化內涵、科技感以及滿足審美需求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解決新型公共空間現存的問題,理論與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更為重要的是實踐調研。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于公共文化空間的賦能有了更高的期待。目前,新鄉市公共文化空間中有關VR虛擬場館發展建設相對較緩,有關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與發展,應結合數字化發展技術,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思考: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可以在傳統公共文化空間基礎之上進行更新;另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是全新搭建的公共文化空間,主要體現在更新建設理念、融入AI、VR虛擬技術以及豐富空間功能屬性等方面開展建設。
(三)優化空間平面元素,升級標識導視系統
作為建筑設計、環境設計與視覺傳達等多學科綜合的導視系統,主要起到指引、指示以及傳遞文化等功能。但在實際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內部標識系統仍需繼續優化。例如,圖書分類標識不明確,墻立面掛牌設計缺少設計美感等問題。因此,在公共文化空間標識系統優化過程中,運用數字化技術,從傳統設計與現代科技兩方面入手,將AR與VR同時運用在博物館標識系統建設中,能夠與展覽主題相呼應,可根據展覽性質與主題內容,設置標識系統風格與舉辦展覽相呼應,充分融入使用場景,增加游客沉浸式體驗。能夠進一步滿足人們的需求,提升文化空間帶給人們的體驗感,AR與VR的成熟發展,使虛擬建設與交互設計能夠對標識導視系統進一步優化。
四、結語
隨著生活的改變,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悄然發生變化。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下,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保護鄉村地域文化為目的,探討城市與鄉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從設計學角度切入,結合數字化發展技術,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民族文化、鄉村地域文化以及“非遺”文化的對外傳播。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筆者發現新鄉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實際調研過程中,選取城區與鄉村作為重點調研范圍,主要調查該地區的空間分布、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地域文化,研究本土地域文化內涵,討論空間設計現狀,探索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設計,突出構建數字化展廳與VR線上文化空間設想,拓寬新型公共空間發展策略的方向,將具有文化傳播功能的公共空間納入研究思考范圍,有利于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為今后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發展提供新思路。由于時間與精力有限,本次調研還存在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陳波,侯雪言.公共文化空間與文化參與:基于文化場景理論的實證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7(2):168-174.
[2]鮑麗娟,石又文,李盈天.淺談國內博物館、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國內四省市博物館、美術館調研報告[J].中國美術館,2011(8):11-13.
作者簡介:葛焱,碩士,河南工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