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霞


摘? 要:傳統農具作為記錄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農耕文化的核心要素。隨著機械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農耕模式逐漸被工業化生產和加工模式所取代。結合傳統農具研究現狀以及文創產品設計策略分析,歸納總結出傳統農具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堅持文化傳承和創新設計相統一,堅持設計引導和滿足需求相統一。基于文化傳承視角進行傳統農具文創產品設計研究,探索傳統農具文創產品的設計方法,以文創產品為載體,拓寬傳統農具文化傳承渠道,促進中華農耕文明的推廣和傳播,同時激發大眾對鄉村文化的探索欲,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傳承;傳統農具;文創產品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2022年度科研項目(NDYB2022-08)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們正經歷著從文化覺醒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巨大轉變,與此同時,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各類文創產品設計也開始大量涌現在公共視角之下[1]。近幾年,政府逐步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并制定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建設。隨著機械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農耕模式逐漸被工業化生產和加工模式所取代,而用來耕作的農用器具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目前我國對傳統農具的保護和傳承模式以博物館收藏和展示為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和創造活力”,為文創產業的發展和文創產品的開拓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傳統農具與文創產品的結合,既能為文創設計提供新的文化素材,也能讓傳統農具以另一種形式重生,使農耕文化在新時代里繼續綻放光彩。
一、傳統農具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對傳統農具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領域:一是在農業學、考古學領域,主要關注農具演進史,把傳統農具的功能、結構及其使用方法按照時間脈絡用圖式和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代表性的作品有王星光的《中國傳統耕犁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等。二是在民俗學領域,在民俗志、風俗志等資料中詳細記載了各個地區傳統農具的形制、用途等,僅是資料描述與事項的堆砌[2]。三是在文創產品設計領域,由于我國的文創研究起步時間較國外要晚,行業整體發展不平衡,目前與傳統農具相關的文創設計案例基本都是以室內裝飾或實物陳列為主,物品本身缺乏實用性和創新性。國外對傳統農具的研究也以采集和圖文記錄為主,例如普雷姆·K.孫達拉姆等人撰寫的《喬塔納格布爾高原部落農民使用的傳統農具》等,主要有對傳統農具圖片的展示及相應的功能介紹。
目前國內外對傳統農具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對農具資料的記錄和整理,對傳統農具在現代生活中的創新性發展和應用關注不足。文創產品作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新興載體,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據統計,北京故宮的文創產品數量達到了1萬多種,文創收入超過15億元。隨著大眾審美素養的提升,當代審美與藝術往昔的純粹精神性日漸淡化,趨于生活化、通俗化、實用化,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構成了生活美學興起的時代背景,在年輕的消費群體中有著廣泛的體現。青年群體進行日常消費時,非常關注產品的文化性和創意性,文創產品成為傳統文化和年輕人之間的紐帶,故宮文創就是借助文創產品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成功案例[3]。文創產品設計使傳統農具與現代設計相結合,讓沒有接觸過傳統農具的年輕人有機會了解和認識傳統農具,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并思考如何在新時代發揚和傳承我們的民族傳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尤為重要。
二、文創產品設計策略分析
(一)關注生活需求,文創產品生活化
好的文創產品關注現代人的日常需求、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傳播中國故事。傳統文化蘊含民族文化基因,現代文創產品設計肩負傳承歷史文脈、民族精神的使命,需要接受當代不同生活方式與文化形態的啟示與重構[4]。現如今,生活美學已經成為全球美學發展的大勢所趨,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可以通過文化創意與人們生活的緊密結合,讓所有的消費者都有機會使用文創產品,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文創產品的價值也在于從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出發,應用文化創意的思維方式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讓人們從觀賞或使用心愛之物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和幸福。
(二)關注青年群體,文創產品潮流化
青年群體是諸多群體之中最具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他們思維活躍、精力充沛,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力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明,讓年輕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動和號召年輕人,為文化傳承創造一種全新的可能。青年群體是文創類產品的消費主體,聚焦青年群體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是設計創新、獲得市場價值認可的重要突破口[5]。他們追求時尚與個性,喜歡感性消費,是狂熱的時尚愛好者和推崇者。文創產品設計需要設計者認真感知當代社會潮流,尤其關注青年群體的喜好和追求,及其背后反映的消費者心理,把握機遇,打通傳統文化從過去到現代,以及未來的傳承脈絡。
(三)關注市場動態,文創產品商業化
文創產品設計需要通過市場流通將文化情感與功能體驗傳遞給用戶。一般來說,文創產品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與消費者連接,一種是設計師與傳統手工技藝匠人合作的設計作品,另一種是運用現代生產工藝和技術可以批量化生產的文創生活用品。在現代商業社會背景下,成熟的流通商品往往更具競爭力和生命力,能在復雜的市場條件中生存并獲得歡迎,需要具有相當的價格優勢、功能優勢、文化優勢、營銷優勢[6]。設計者在文創產品設計時應考慮產品的生產成本,讓產品設計有利于批量生產,節約能源并降低材料消耗,有利于產品的運輸和包裝、銷售和維修等,提高生產效率,讓產品成為高附加值的商品,獲得消費者的關注,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如圖1)。
三、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傳統農具文創產品設計方法
文化性是文創產品的核心要素,文創產品設計也應著重考慮如何體現其文化內涵的厚度和深度[7]。傳統造物研究是文創產品設計的基礎,針對傳統農具原型,文創產品設計實踐要充分挖掘每一件傳統農具的美學特征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與當代審美意識和生活方式相結合,引起青年群體的關注,使文創產品生活化、潮流化、商業化。以下從農具的制作技藝、造型、功能和材質四個方面闡述傳統農具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法(如圖2)。
(一)農具制作技藝的傳承和創新
農具制作技藝的傳承在日常生活物品設計中的體現以木器制作技藝、竹編制作技藝居多,應用也較為廣泛。一般來說,傳統技藝的傳承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完全運用傳統的工藝技法,抱樸含真,讓傳統技藝得到完美傳承,用最天然的材料和最自然的技藝去打動人;其二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及審美需求,運用新工藝和新材料進行設計創新,演變成傳統技藝在當代背景下的延續。例如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與荷蘭設計師Eric一起創作的系列作品竹燈(如圖3),其中一款竹燈的造型酷似甜甜圈,色彩搭配經典時尚、簡潔的線條極富現代感,柔軟的燈光也散發出溫馨的氣息。這種傳統的技藝往往具有一種讓人內心平靜的文化力量,在忙碌且浮躁的現代生活中能撫慰人心,溫暖且治愈。文創產品賦予了傳統工藝文化價值,開拓了工藝的發展和營銷的道路,對振興文化產業有重要意義[8]。
(二)農具造型的保留和升華
在傳統農具文創產品設計中保留農具的主要輪廓和基本框架,可以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農具原型。近30年來,中國有2.6億人從農村來到城市,保留傳統農具的基本造型,容易引發人們對于農村生活的集體回憶。這些記憶,人們可以獲得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覺得這些回憶溫暖而親密,觸動人們內心深處難以割舍的鄉愁。承載著特殊記憶的物品,可以幫助人們喚醒往事,這種心理感受拉近了人與產品之間的距離,可以讓人們對產品產生興趣,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農具造型的保留可以采用兩種形式:一是將傳統農具做成微型農具,除了裝飾功能,還可以根據其自身結構選擇性地開發一些新的小功能,如儲物功能等;另一種是對農具原型進行造型提煉,保留造型的主要特色,結合設計需求對農具的局部進行升華和改造,使其整體外觀更為現代和時尚,貼近現代生活。
(三)農具功能的延續和擴展
傳統農具主要用于農業生產,融入現代生活還需結合現代人的實際需求對其功能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受經濟因素制約,他們一般選擇租住或購買小戶型住宅[9]。小戶型住宅中的空間非常有限,延續采用傳統農具設計中的一物多用設計原則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日常生活物品的數量,節約室內空間,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緩解人與空間的緊張關系。
農具功能的延續和擴展方案可視具體情況而定,結合農具原型自身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創意構思。一般來說,大型的農用工具因造型結構較為復雜,可將其簡化成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創意筆筒、鬧鐘等小件物品。小型的農具如簸箕、籮筐、鋤頭等物件可以根據各自的功能及造型特色,分別設計成收納盒、落地燈等物品,也可以在保留農具原型部分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開發新的功能,繼續延續傳統農具的設計美學,物盡其用,節約空間和資源。
(四)農具材質的繼承和延伸
現代設計中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農具設計的造物哲學相一致。從傳統農具設計選材的思路出發,文創產品材質的選擇主要取決于物品本身的功能屬性和使用對象的心理需求。在設計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繼續使用農具原型所用到的材料,也可以從可持續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選用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實現產品局部零件的可替換式設計,滿足人們對產品的多重功能需要。比如考慮使用容易清洗和替換的針織或棉質材料,通過融入流行和時尚元素給用戶提供多元設計方案,既能減輕傳統材料如木、竹、石材物品帶給人們的堅硬和冰冷感,又能通過替換零件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
四、結語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地域遼闊,氣候類型多種多樣,農業生產條件多樣,農具的種類和功能也因此多樣化[10]。設計者在進行設計實踐時,可針對某一件農具原型對其造型、功能、材質以及蘊含的文化精神進行更具體深入的分析,提煉出相應的文化元素和設計符號,并根據農具的自身特色選擇最適合的日用品類別進行創意設計,最后進行推廣。設計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設計某種強大的功能或某種優美的造型,更多的是為消費者設計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符合人類生活習慣的,承載傳統文化底蘊的,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并且能讓人、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如何準確地提煉文化元素,并在現代設計中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對每一位設計師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為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型設計和研究注入力量。
參考文獻:
[1]喬宇,尹建偉.基于設計藝術學視角的傳統文化應用研究[J].美術觀察,2021(4):78.
[2]丁慶康.村落語境中傳統農具當下境遇的調查研究——以通渭縣丁家店村為例[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20.
[3]張成.文創給了傳統文化一副青春面孔[J].臺聲,2019(5):97-99.
[4]李翔宇,李軼南,魯紅雷.基于當下流行風格的敦煌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18):356-357.
[5]王佳春,曹磊.基于非遺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策略與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2022(12):324-331.
[6]章莉莉.非遺手工藝的活態傳承和文化創新[J].上海藝術評論,2016(5):44-47.
[7]程輝,邱筱,劉炳建,孫煦,李洋.國內文創產品設計方法研究綜述——基于對《包裝工程》所刊發的文創產品設計主題論文的分析[J].包裝工程,2022(12):339-347.
[8]邱保金.文化傳承視角下鍵盤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1(22):317-323.
[9]張瑋瑋,晉慧斌.小戶型住宅家具的折疊結構設計與功能拓展[J].林產工業,2020(8):95-97.
[10]楊森.基于感性工學的四川農具設計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21.
作者簡介:鄧曉霞,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傳媒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產品藝術設計及其相關領域。